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李世民为何没把治国贤能用在父子关系上?

唐朝李世民为何没把治国贤能用在父子关系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887 更新时间:2024/1/14 2:53:34

唐太宗有14个皇子,其中与长孙皇后生有三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承乾是长子,唐太宗即位那年,8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从遗传学上来说,父亲是李世民,这边素质是没得说的。母亲那一方呢?李承乾的外祖父长孙晟,是隋朝著名的神箭将军,“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公的一次箭艺表演。四肢发达,智商如何?当年此公只身在突厥挑拨各部落的关系,智商跟箭法一样漂亮。父母两边的素质加起来,李承乾想不优秀都难。

雄厚的师资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太子呢?李承乾同学表现恶劣,严重违反太子道德行为准则:

喜好田猎、声色,生活奢靡。生活作风不正派,搞断背,恋上男歌星称心。唐太宗怒杀称心后,李承乾为其画像焚香,垂泪徘徊于画像前。好吃偷窃。特制一口大铜炉和一个大鼎,偷来民间的牛马自己亲手烹饪,然后招呼手下一起来吃。不论贵贱,大家都是兄弟。

大搞行为艺术。在东宫搭起帐篷,穿突厥人服装,梳突厥人发型,学突厥人牧羊、宰羊,又按照突厥人的葬礼,自己装死去的可汗,躺在地上,让周围人骑马环绕,痛哭并割破脸皮,然后李承乾忽然跳起说:我要去突厥,我要当突厥人!拒不接受教育,反而想弑师。雇用刺客刺杀老师于志宁,刺客见于志宁一副忠心耿耿的苦相,不忍下手。还雇人打晕老师张玄素。最后,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图谋造反,被废。太子教育失败检讨书治神经质不能光抓思想工作李承乾同学的表现,既是行为艺术,又有点神经质。李承乾同学需要心理医生,而不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儒师。面对太子的反常行为,这群高文化素质的老师们所做的却只是一次次地写文章劝谏。

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些劝谏文字的唯一用处就是从唐太宗那里得到奖赏,于太子的心理治疗毫无裨益。贞观十四年,李承乾同学在宫中击鼓,这大概跟在英国皇宫鸣汽车喇叭差不多,张玄素老师当面劝阻,得到的结果是自己被唐太宗升官。于志宁老师和孔颖达老师也无非是上书劝谏,得到的结果是“各赐金一斤,帛五百匹”。老师打小报告,还能加官晋爵,李承乾心里不平衡,越发想闹点动静出来。

古代有没有心理学专家?有。汉朝枚乘的名作《七发》,就是一篇很好的心理治疗文字。西汉时楚太子得富贵病,百般治疗不得,吴地的客人用谈话的方式来治疗,其实就是心理疗法。客人根据情况用七件事做发,一件一件诱导,最后棒喝一声,楚太子的病霍然而愈。

这种在西汉时期盛行于南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唐朝是不是失传了,我们不得而知。反正老师们那么漂亮的文辞,那么正直的品格,用来教育一个青春期逆反者、一个神经质,蛮可笑的。父爱的缺位导致家族劣根性发作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育不可谓不尽心。当李承乾的劣行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放弃,而是请来重量级人物魏征做太子的老师。魏征先生此刻已经病重,推辞不任,唐太宗恳切地说:“先生您就卧着教育我的太子吧。”然而,李承乾最终还是发展到谋反的地步。其实,唐太宗这位做父亲的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他的父爱虽然真切,却没到位。唐太宗早年忙于征战,肯定和李承乾聚少离多,这个不用说。后来唐太宗登基,不过三年,又把十来岁的李承乾抛在东宫。当时太子东宫的西墙和皇宫不过20多步,但父子不能朝夕相处,自然生出隔阂来。

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皇帝与太子之所以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皇帝和太子没能住在一起,不能培养亲情,父子关系上下级化。他认为,皇帝父子应学习上古时候,起居在一起。王夫之说得有道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爱不可缺失。父爱的缺失导致李承乾同学血液中家族劣根性的发展。家族性格特质的不良发挥我们对比一下李世民父子的性格特质,看看父亲的优点与儿子的缺点是如何对应的。李世民脾气其实很暴躁。当年和李建成争位时,大臣陈叔达曾对唐高祖说:“秦王性格刚烈,你如果不遂他的愿,他恐怕会气愤得生出病来。”不过,李世民难能可贵的是能抑制自己的个性,成为纳谏明君。李承乾血液中也流淌着暴躁的因素,但他又没有像李世民那样经过历练,所以就放纵这种负面性格的发展。李承乾甚至说:“谁敢劝谏我,我杀他几百个,就耳根清净了。”

李世民天性喜欢战斗,当年征战王世充时,战斗很投入,连续作战几个昼夜不寝食,以致身上满是征尘,部下都认不出来。但李世民能够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从马背上下来治理天下。李承乾也好斗,上不了沙场杀敌就在家中斗殴。他经常和叔叔李元昌组织家丁在府中练习刺杀,大玩杀人游戏,不从者就被捆起来鞭笞,甚至被打死。李世民有点爱作秀,他之所以能名扬千古,固然因为他治国有方,但这里头也有宣传包装因素。史书上关于他言行的记载,有一部分是他刻意操作的。这也不是坏事,毕竟可以促使自己从善。李承乾在这方面也有其父之风。他一方面胡作非为,但当东宫大臣去进谏时,他正襟危坐,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深刻地检讨、自责—我都反省成这样了,您还好意思管我吗?但一转身又继续做古惑仔。

可见,一个家族的性格特质不能用好和坏来衡量,在良性诱导下就成了长处,在恶性诱导下就成了短处。李世民一类的创业者所具备的刚烈、热情,经过创业环境的历练,能变成优点、长处,而秉承了李家这种性情的李承乾,由于没有创业环境的历练,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就朝着暴戾、荒唐、滥情的角度发展。此种现象今日仍值得我们深思。

标签: 唐朝皇帝李世民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做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

  • 李世民10岁的弟弟李元名为何不对女官行礼?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李元名,女官

    在古代皇宫里面,有这样一群女人,她们的身份都是皇帝的性伴侣。她们身份比嫔妃更低;比宫女略高。只要皇帝需要,她们都必须随时随地侍寝。她们就是皇宫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女官。女官,顾名思义,是女性官员。她们也要像男性官员一样做事,承担皇宫里的某项具体职务,比如,有的管礼宾,有的管食膳,有的管衣饰。而且,这

  • 李世民为何收了李元吉媳妇?绝不是因为好色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唐太宗,唐朝

    在大唐历史上,有三桩桃色绯闻被人们千年以来一直津津乐道。一件是唐太宗李世民收了弟(李元吉)媳妇,一件是唐高宗李治收了后妈(武媚娘),一件是唐玄宗李隆基收了儿(李瑁)媳妇。因此后人对几个朝代有一评语:脏唐臭汉宋无明。就是说大唐的宫闱之事比较开放,是人们街头巷尾主要的八卦话题。对于这三桩绯闻,大家都归结

  •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登基称帝的?唐太宗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太宗,唐朝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626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

  •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下场都很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

  • 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有哪些?有何具体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1.吸取隋亡教训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

  • 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分别是谁?又有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唐朝

    长子:李承乾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

  • 唐朝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李世民胜利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在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直到唐朝建立。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矛盾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魏征

    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既不能忽视,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太宗本人也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这时,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让太宗很不高兴。

  • 为何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英明的篡位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玄武门政变,本来是一个阴谋篡位的事实,经他书写之后,却变成了不得已的正当防卫。而且他即位之后,就追封了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他俩改葬,甚至亲自参加葬礼。为了赢得太子党对自己的支持,他还有意重用李建成手下的一些官员,比如史上有名的魏征,以前就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谋臣。玄武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