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有哪些?有何具体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有哪些?有何具体内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614 更新时间:2024/2/5 4:13:07

1.吸取隋亡教训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重视人才,从谏如流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能臣。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3.政治清明

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基本廉洁的时期,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者,而是以身作则并制定了一套尽可能科学的管理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管理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4.分权制度

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功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853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5.崇尚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标签: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更多文章

  • 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分别是谁?又有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唐朝

    长子:李承乾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

  • 唐朝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李世民胜利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在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直到唐朝建立。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真实矛盾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魏征

    直谏难免犯颜,甚至让君王下不了台。魏征的直言让唐太宗既不能忽视,又夹杂着怒、怕、无奈的复杂情感。唐太宗当政期间,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升平景象。太宗本人也逐渐滋长了一些奢侈作风。在众多大臣的歌功颂德之下,太宗决定到泰山顶上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这时,魏征又站出来反对,让太宗很不高兴。

  • 为何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英明的篡位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玄武门政变,本来是一个阴谋篡位的事实,经他书写之后,却变成了不得已的正当防卫。而且他即位之后,就追封了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他俩改葬,甚至亲自参加葬礼。为了赢得太子党对自己的支持,他还有意重用李建成手下的一些官员,比如史上有名的魏征,以前就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谋臣。玄武门政

  •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死的?是吃丹药而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唐太宗(599—649,李世民)与秦始皇、汉武帝一样,都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歌颂他英明伟大的着作,大概几火车也拉不完。但他到了晚年,在身患重病之下,也犯了与秦始皇、汉武帝一样的低级错误,即相信人可以长生不老。但与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的是,他并非去求神仙,而是让一个印度方士为自己炼制长生药,然后

  • 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吗?李世民身世之谜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唐朝,鲜卑人

    唐太宗给后世人所留下的是一个伟大又贤明的帝王形象,他创下的“贞观之治”可以说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向了顶峰。然而,却很少有人对李世民的身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来有些学者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并非像史料中所记载的那样系汉人,而是鲜卑人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 唐太宗李世民篡改过国史吗?他为何要篡改国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李世民,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为后人称道。但即使是这样一位旷世圣人,他的一生仍是有很多瑕疵的,“玄武门兵变”内情历来让人生疑,而他后来

  • 隋唐名将屈突通为唐太宗李世民做过哪些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屈突通,李世民

    屈突通,这个名字对于大家而言可能很陌生,关于屈突通的介绍也比较少,虽然介绍比较少,但是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确是不可缺少的大将。屈突通是长安人,隋唐时代的名将,其父亲是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长子。屈突通还有个弟弟叫屈突盖,他自己还有两个儿子。从其父亲就可以看出屈突通也是出生于名门世家,家族背景并不普通。

  • 刘洎因何而闻名的?刘洎为何被李世民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洎,李世民,唐朝

    刘洎简介提到刘洎字思道,是荆州江陵人,即今湖北江陵,担任过唐朝的宰相,是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的曾孙子。刘洎出身在南阳刘氏,隋朝末年,曾担任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后来他归顺唐朝后,担任过南康州都督府的长史、给事中、黄门侍郎等,向来以直言进谏而闻名。贞观七年,刘洎被授予为给事中。贞观十一年,刘洎又担任了治书

  • 揭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残忍屠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但是玄武门之变结束之后,李唐皇族的血却并未流够,这是怎么回事?今天要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残忍屠侄。因为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