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史真相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何不杀李世民

唐史真相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何不杀李世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214 更新时间:2024/2/21 21:45:35

唐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但其明白难以消除其逼父、弑兄、杀弟、屠侄的一系列恶行对当时及后世造成的极其恶劣影响,而李世民本身又尤其在乎身后名。终于有一天强忍不住向史官索看实录,当发现实录中如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种种不堪后。李世民为了挽救弥补自身的形象与声誉,一方面通过篡改实录,弱化其父李渊的开国地位、将李渊虚化,更是把建成、元吉描述的猥琐不堪、懦弱无能,而将取隋代立、平定群雄的功劳揽为己有,把玄武门之变描述成受到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所逼,自己迫不得已为自保才采取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勤政、德政一系列措施尽力地成为一位明君、圣君以让后人淡忘自己的不光彩的一面。

网络配图

建成、元吉也远非如唐朝史书中描述的那样不堪,攻占长安、平定刘黑闼都是建成的功劳;李元吉也骁勇过人(曾与尉迟敬德比试武艺),从李世民东征群雄多立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更是差点以弓弦勒死李世民。而再从太子府的幕僚中更不乏魏征、王珪这般耿直的大臣也可以推知太子李建成绝非宵小之人。

由于秦王李世民长期统军出征,使得其身边不但聚拢了许多能征惯战的武将同时也聚拢了不少出谋划策的智囊。在李渊的纵容之下,秦王府的实力也构成对建成承继帝位的实实在在威胁。魏征因此多次劝建成先下手除去秦王李世民,然建成终未能下手,结果与齐王李元吉死于玄武门。

其实论除去对方的机会,建成的机会显然要远远大于李世民的机会。建成作为太子,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显然比秦王李世民要多的多,再加上又得到齐王李元吉的支持。太子府加齐王府的实力对比秦王府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如果李建成想要直接以武力的手段除去李世民的话,甚至都不需要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那样的阴谋。直接率领太子府与齐王府的两府兵马攻打秦王府就可以除掉李世民了。

然而李建成迟迟下不了手,我认为不外乎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建成已经是太子,李渊年岁已高,只要小心谨慎,熬到李渊驾崩,自己承继帝位,再剪除李世民的威胁就不费吹灰之力。二、如果自己以不正常手段除去李世民,那么自己将背负杀弟的恶名,这在讲究仁义孝道治国的儒家传统里,即便自己登上皇位,那么也将是德行有亏的皇帝,自己会给臣民一个极为恶劣的表率,那么治理国家也将困难重重。三、以武力除去李世民,造成兄弟相残,在儒家的法理里就丧失了承继帝位的法统。毕竟天下还掌握在李渊的手中,兵变成功又是小概念事件。搞不好,即便除去李世民,承继皇位的也不是自己,而自己不过是为别人作嫁衣裳。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所以不论魏征他们怎么劝,建成不会先下手。

网络配图

反观李世民方面;一、建成的太子帝位极为稳固,况且建成还有五个儿子存在。

所以李世民按正常渠道承继皇位的可能性近於零,所以其要想承继皇位只能依靠武力夺取。二、要想提高兵变成功的可能性也必然要选择在李建成继位之前,因为一旦李建成登上皇位,以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目前关系,李建成必然会剪除秦王府的羽翼,不会给自己机会。而同时李建成与自己也变成了君臣关系,自己及幕僚再谋求帝位就属于叛逆而远非兵变夺嫡那么简单,甚至自己的幕僚去归顺新皇那也是名正言顺的,而叛逆是灭族之罪,那时秦王府的人心就容易散了,再行叛逆的话无疑痴人说梦。三、李渊晚年沉迷酒色,对国家的控制力已大为减弱,而李建成的班底又不能此时接班。所以在权力交接之际,自己才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兄弟相残必然是由李世民先动手。

李世民虽然想尽力抹除玄武门之变的负面的影响,但事与愿违。当轮到自己儿子时,自己更是绞尽了脑汁,先是太子李承乾预谋刺杀魏王李泰不成,后又勾结侯君集等人阴谋效玄武门旧事逼李世民退位,事败被废。李泰也同时被贬。李承乾之所以会被逼铤而走险就是怕李建成的遭遇落到自身的头上,所以身为太子也感不到安全。可以说太子李承乾的谋反对李世民来说是现世报。李世民后来虽宠爱吴王恪,但吴王恪非嫡出。从命名上来看,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承乾、泰、治,都寄托着治国的愿景在里面。皇位也只该在这三个皇子中选择。而吴王恪生母为隋炀帝女,大臣对有隋炀帝血统的吴王恪必然心有余悸。从命名上来看,吴王恪及其同名弟蜀王愔,恪与愔都有恪守本分之意在里面,与皇位无缘。所以皇位落到了相对比较平庸懦弱的晋王李治手中,不仅皇权就旁落於武则天之手,李唐宗室几乎被武则天屠戮殆尽。

网络配图

李世民虽通过血腥手段登上了帝位,然心常不自安,时常做噩梦,睡不好觉,一段时间需要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来给自己站岗才能睡得着。晚年自己的儿子们又效自己当年手足相残之事,李世民一度感到痛不欲生,曾几度都想自杀。后就只能寄食於丹药以求缓解痛苦,最终却中毒殒身!

因为在大唐平定天下之后,历史又给了李建成平定刘黑闼再次起兵的机会,让我们见识了李建成也是具备统帅才能的。而历史在给了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机会的同时就不可能给了李建成开创另一个盛世的展示。而我们如果仅凭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就去认可玄武门之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欠李建成一个公道。

标签: 李世民

更多文章

  • 魏征与唐太宗:谏臣魏征给李世民出的“选择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征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拨乱反正,刚坐稳位子,就开始了内部人员的整改与肃清。这次,魏征必死无疑。因为,是他献计献策给李建成,让李建成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如何处置他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呢?就在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魏征不请自来。魏征来后,摆弄起两个透明的杯子,每个杯子都是半杯水,一个杯子里水

  •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宫廷秘史:连弟妹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

    唐太宗的晚年生活: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

  • 李世民坑了自己的爹,才有了后来的大唐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

    唐高祖李渊,是今天河北赵县李氏。隋文帝文献皇后也就是孤独皇后是李渊的亲姨妈,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关系,其身份可谓是高官显爵,位高权重,根本没有想过要当皇帝。李世民要说服其父李渊起兵造反没有点心机是不行的,于是他便找来了自己的好朋友刘文静商量,两人密谋后给李渊设了个温柔圈套,由宫监裴寂安排实施

  • 李世民不杀魏征的真相!“宽宏大量”还是另有他因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征

    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有个皇帝叫李世民,他手下有个敢直言犯上的“勇士”,名叫魏征。网络配图据史料记载,魏征的直言进谏的个性在唐朝是出了名的!常常把太宗气的火冒三丈,尽管这样,李世民也不会对魏征痛下杀手,其原因不止是“宽宏大量”,还有其他原因。其一:稳固人心。细想唐朝不过刚刚建立不到十年,帝位尚

  • 揭秘:面对“女主武王”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刚出生不久,唐朝相面大师袁天罡就来到其父武士彠的官邸,当时在繈褓中的武则天穿着男孩的衣服。袁天罡看过后大惊:〝龙睛凤颈,极贵之相。若是女孩,当为天下主!〞说完,没分清男女的袁大师走了,空留下武士彠在那里愣神。武则天十四岁被选入宫,如果说她美丽,当然无庸置疑的,否则就不会被选入宫。唐太宗确实喜欢

  • 李世民爱女高阳公主悲惨结局:为和尚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公主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据历史记载,李世民最爱的女儿为何因和尚上吊自杀?如此凄凉的下场,竟然死于自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络配图在古代,一些公主因为出身高贵,或者种种原因,特别会受到自己父皇的喜爱。在唐朝,太宗李世民就十分喜欢自己的女儿——高阳公主。而对于高阳公主,最有名的就是她和辩机的故

  • 李世民权势有多可怕?能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太宗

    在唐朝取代隋朝成就千秋霸业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这点即使稍微对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对其产生质疑。那么李世民对唐朝建立的贡献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可能就没多少人了解了。公元618年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朝,唐王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李渊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不杀武则天的真正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太宗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而且成功的女皇帝,但是她登上皇位的方式可以称得上是——篡权夺位!但是,在明知武则天有不轨之心的前提下,李世明为什么不杀她呢?网络配图抛开现代思维的诸多因素不讲,单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武则天绝对算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争议的焦点则是,女人干政,窃取李唐天下。而恰恰是这

  •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明君 第一不是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

    我们中国有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在这几千年的漫长时光中,共计有四百多位皇帝,当然,这些皇帝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但要评出政治最清明这,当属以下三位。网络配图康熙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中华封建社会末日余晖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康熙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史家尊之),除去平三藩、灭准格尔、收台湾

  • 李世民为何将皇位传给软弱无能的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高宗

    皇帝个人的素质、能力、品德、喜好等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皇帝的选择、皇位的继承关系着皇朝的盛衰,更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因此除却一些朝代实行嫡长继承制基本没得选外,但凡通过考察、甄选而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朝代,皇帝们都会在皇位继承上千般寻思,万般考虑,反复斟酌,深怕因自己的传为不当,将列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