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他堪称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揭秘李世民后宫的四大极品妃子

他堪称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揭秘李世民后宫的四大极品妃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26 更新时间:2023/12/12 0:10:50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世民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爱情上,他更是桃花运不浅,一口气把最贤慧的长孙无垢、天才美女徐惠妃、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等四大极品女人全部揽入怀中。

一、最完美的皇后——长孙无垢

极品关键字:称职

长孙无垢很小时就知书达理,饱读经书,在今天的孩子们刚刚迈进中学大门的13岁时,她已经迈进了洞房,嫁给了正值雨季,时年17岁的李世民(古代就是好,青春期不用进行生理教育,直接上岗)。古代的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早熟,长孙无垢在13岁的年纪就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照顾丈夫起居,无需娘家操心,俨然一个称职的李家二少奶奶。

就孝道而言,长孙无垢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有始有终,即使后来成了母仪天下的大唐帝国皇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好儿媳应有的美德,对退休赋闲的太上皇李渊侍奉有佳,每天早晚都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与寻常百姓家的儿媳们并无两样。这样的孝道恐怕在历代皇后中难有匹敌者,即使有,出自真心的又能有多少。

对于李世民,长孙无垢在丈夫身份变迁的不同阶段,她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李世民21岁随父在晋阳(今太原)起兵,一路东征西讨,打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与王世充窦建德等豪强作战,短短数年,就平定了偌大的一个中国。在这段戎马征战的岁月,长孙无垢紧紧追随着李世民在各处奔波,沏茶洗衣,事无巨细,竭力照料其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贴心暖肺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成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无垢作为统驭六宫的正宫,对后宫的其他妃嫔,她也真正当一家人一样宽容大度,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完全没有争风吃醋的意思。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女人虽多,却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皇帝们的右手握着天下,左手握着女人,然而左右手不免碰到一块儿,所以后宫干政常常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个毒瘤,即使是历朝的明君偶尔也免不了这个俗。譬如李世民,夫妻相处多年,他深知长孙无垢的人品和才具,所以就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但长孙无垢却把做皇后的尺寸拿捏得很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那就是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说白了就是该女人家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我哪能插手。

她曾经这样婉言拒绝李世民: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丈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影响巨大,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们也时常提到居安思危或是广开言路。一个女人能说出这样见地深远的话,实属难得。

作为母亲,长孙无垢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那一件事来说,她为李世民所生的嫡长子承乾基本由乳母遂安夫人养大,溺爱之心甚至超过了长孙无垢。尤其在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上,遂安夫人屡次要求增加,为此她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磨叽,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但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回复道:“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

就这样,太子宫中的费用十分紧凑一直寒酸到她去世。

二、天才美女——徐惠妃

极品关键字:才气

如果说李世民是军事天才,那么徐惠就是文学天才。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她的舌头已经开始给爹妈点名了,那时她才五个月大。4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四书》、《五经》念得滚瓜烂熟了。8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所以早早的她就出了名,而且名气翻山越岭跑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虽然不荒淫,但也好色,这样的好女子岂能放过?于是一道圣旨召为才人,将一代才女揽入怀中。入宫对徐惠来说是一件仅次于来到这个世上的好事,因为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她得以有机会遍览群书,才学和见识也进步的更快了。

李世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于是将她由二十七世妇最末一级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李世民一脸怒气,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丈夫。诗文写到: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全唐诗》此诗名为 进太宗)

李世民看了忍俊不禁,气一下子全消了。除文学造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颇有眼光。李世民晚年多次远征高丽,同时修建了夺处豪华的宫殿,统治渐趋腐化,搞得老百姓怨声不断。贞观二十二年(648),徐惠上《疏建》给李世民,指出“黩武玩兵,先哲所戒”,例举“秦皇并吞六国、晋武奄有三方,反成覆财之业”。说明“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进谏太宗节俭,不宜大兴土木,“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所虑;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李世民看后顿时悔悟,称赞徐惠所言有理,并重重奖赏了一番。

然而红颜薄命,太宗过世后,徐惠相思成灾,太医开方熬药,她竟然坚决不喝,铁了心想随夫而去。就爱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习惯了一个人的存在,而对方却突然消失了,徐惠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就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徐惠得偿所愿,从容去世,终年24岁。

三、唯一女皇帝——武则天

极品关键字:帝业

红颜薄命这四个字在武则天身上算是栽了跟头,她拥有天使般的容貌,连拥有过无数美女的李世民都赞叹道“美容止,美容止啊!”,侍寝完毕,李世民在回味无穷之际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不过上天送给她最好的礼物不是脸蛋,而是她的命,可以说她的命完全对得起自己的容貌。李世民晚年沉湎女色,体内郁毒久积引发背部恶疮,太子李治因此经常侍候父亲,一来二去,他与武则天见面的机会就频繁起来。两人年龄相近,干柴碰上烈火,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就落在了李世民的头上。难得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发现,武则天的命硬可见一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武则天与所有嫔妃被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按说,她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然而,那顶绿帽子发挥了它的余温,李治接过了皇位后,依然念念不忘武则天,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武则天入官,晋封“昭仪”。武则天32岁那年,她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后。

虽然武则天的年龄比李治大5岁,但她的命却远比丈夫硬,终于在弘道元年(683年),熬死了李治。又经过九年的准备,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称帝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一年,她已经67岁。古人七十已是古来稀,相当的高寿了,然而武则天一干就是十五年,直到82岁。

武则天称帝后,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从武则天参与朝政,到被迫退位,前后长达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四、前朝公主——大杨妃

极品关键字:血统

皇帝取到公主的不在少数,不过其中大多以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为主。想杨广一生荒淫无道,自己和自己的接班人都不能安然老死,女儿能安全活下来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而这位大杨妃更为神奇的是以亡国公主身份,嫁给了一位新朝天子,而这位新朝天子李世民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

最让人赞叹的是,大杨妃差点把大隋朝的血统与李世民的结合,成为大唐朝的正统。大杨妃应该是李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后,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而她的儿子吴王李恪是少有的文武全才,李世民宠爱的不得了,质量远比长孙皇后的几个儿子高出很多。李世民曾想该立李恪为太子,然而一干重臣尤其是太尉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终帝国交给了能力偏低的李治,才有了后来的武则天及其大周。

后记:成功的人生必定首先是独立的人生,男人如此,女人亦如此。唐太宗的四位妻子之所以能成为极品,不是因为嫁给了唐太宗,而是因为她们首先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独立的性格,成就了自己的世界观,最后才能在李世民众多的女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个历史的极品。所以人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依附别人,不要复制别人,你就是你,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掌握!

标签: 李世民唐朝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敢逼李渊退位 朱棣为什么等朱元璋死后才敢起兵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朱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朱棣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举起义旗,李建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李元吉留守,出兵长安。此时杨广在江都,各地的起义军让隋军手忙脚乱,无暇顾及李渊,于是李渊仅用几个月就顺利攻克长安。对比李渊,朱元璋的称帝之路就显得十

  • 是什么使李世民最终问鼎帝位?李世民是什么样的性格?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李世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李世民是什么样的性格?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是历史上公认有作为皇帝,创造了盛世“贞观之治”。但李世民最初只是亲王,并非太子,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成为储君,取得了皇位。我们看唐朝那段历史时,大都被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所折服,但对李世民到底有什

  • 李世民知道杀单雄信会寒将士的心 李世民为什么还要杀单雄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世民,单雄信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杀单雄信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问题,那也要看人走的方向对不对,水流的方向对不对。有时候水流着流着就流进沙漠了,而人走着走着也就走偏了。都说良禽择木而栖,这其中也是有区别的,有些良禽眼光好,找了个里外都很结实的树木,

  • 李世民登基为什么着急给此人翻案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朝,李世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世民翻案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文静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关于刘文静之死,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刘文静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裴寂更高,而裴寂的地位却在自己之上,因此十分不满,酒醉后曾说要杀死裴寂。这话被一个小妾听见告发,说刘文静谋反,虽然萧瑀等人认为刘文静没有反心,但

  •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单雄信 李世民杀他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单雄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杀单雄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浮沉,沧海一粟 ,华夏几千年历史出现了很多出彩的历史人物,帝王将相不说,但是武将就有项羽、吕布、赵云之辈,让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来说一段武力值爆棚,在电视中却是反面角色的人物,那就是隋唐时代的单雄信。隋炀帝杨

  • 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之后 李世民为什么还要砍掉李建成的头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李建成

    还不知道:李建成的头被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封建王朝,唐朝就是其中的一个封建王朝,并且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在隋末时期由于朝廷的残酷统治,各路英豪纷纷揭竿而起,在这时唐朝的开

  • 李世民喝下被下毒的酒 李世民为什么平安无事没有被毒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被下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唐朝史料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一天,秦王李世民在参加他哥哥,当朝的太子李建成举行的宴会后,回到家中感觉到腹中不适,他的老婆让他催吐,才知道自己被下了毒。这个小故事虽然版本细节在不同记载中有所不同,但李建成下毒,

  • 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朱棣怎么不敢造朱元璋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杀了李建成,等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扯谈,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李渊,杀李建成是顺带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来,李世民也不可能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只不过会跳过杀兄这一环节,直接逼父,搞不好还能弑君。枪杆子里出

  • 李世民为什么活到51岁就突然去世了 这里面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唐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之死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仁义明君,为后世的发展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比如说唐朝的李世民,虽然也有一些争议存在,但是在整个历史上却有很高的声望。他在做皇帝期间,开启了贞观之治,把唐朝的发展推向顶峰,开启了万国来贺的新局面。五十而知天命,在

  • 李世民欲立李恪为太子,却被长孙无忌拦下最终命丧长孙无忌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换太子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代帝王,李治在位初期,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创造了“永徽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人口最多300万户,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一度增长到380万户。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