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的复刻:李密为何重蹈杨玄感的覆辙而失败?

历史的复刻:李密为何重蹈杨玄感的覆辙而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94 更新时间:2023/12/23 7:19:04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在瓦岗军原领袖翟让准备让位给他时,翟让的哥哥却从中阻拦。他不得已杀瓦岗军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被隋军屡败。后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李密作出集中全部兵力攻打洛阳的决定后,他的军事参谋柴孝和向他提出了一个放弃洛阳、西袭长安的作战建议。

历史就像一台复印机,总是钟情于重复运动。这个建议四年前作为杨玄感军事参谋的李密也同样给他的上司提起过。

还是复印四年前的情节。那一次,杨玄感把李参谋的建议当成了耳边风。这一次,李密同样让柴参谋的建议自左耳进,从右耳出。

柴孝和建议李密派翟让和裴仁基分别守卫洛口仓和回洛仓两大粮食基地,然后自己亲率全部瓦岗精锐,倍道兼行,直取隋朝政治心脏长安。再然后据守西京,东平河、洛,传檄天下。

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这确实是一条上好的计谋,比攻打洛阳明智得多。然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此时的李密思维已经有些短路了,他两只喷火的眼睛始终直勾勾地盯着对手的老帅,早已忘了老帅旁边那些护卫的车马炮象了。他以两点理由否定了柴孝和的建议。

第一条理由是自己的部下都是山东人,如果不打下洛阳,他们肯定不愿意西行入关。第二条理由是说投靠瓦岗的将领多半是强盗出身,组织纪律性太差,互不服气,如果自己离开,这些人一定会“各竞雌雄,如此,则大业隳矣”。

其实,这两条理由都不能成立。军令如山倒,作战部队向来是领导指哪打哪,不存在是山东人就不去山西打仗这一说,真要这样的话,那世界上就无仗可打啦。以李密“虽盛夏,皆如背负霜雪”的严明军纪和其在瓦岗的威信,不可能出现他想打而部下不愿意跟的情况。

第二条理由才是问题的核心。把这条理由所透露出的潜台词通俗地解读出来就是:李密怕自己走了以后,部下“篡寨夺权”,造他的反,革他的命。

李密的担心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其时瓦岗军的组成人员很复杂,除了李密的蒲山公营,还有另外三种类型: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元老型、以裴仁基父子为主的官军投降型、以孟让和郝孝德为代表的山寨土匪型。李密担心这三类人趁他离开后会将眼下的“联产承包制”改成“分田入户”的单干制,甩开自己,各个自立门户。

这种担心纯粹多余。翟让要想单干就不会主动让位、裴仁基的势力还不够单干的规模、至于孟让和郝孝德,就更不用担心了,他们本来就是单干了很多年的山大王,形成不了规模才来投靠李密的。

此时的李密已经被权力绊住了脚步,在极具诱惑的权力面前,他畏首畏尾,开始躺在了“保守治疗”的处方上,这种心态和几个月后他担心失去最高权力而谋杀翟让的行为是一致的。

如果李密听从了柴孝和的建议,率领数十万大军直扑长安,极有可能会创立一个新的朝代。因为当时长安的精锐部队不少都随杨广去了南方,防守力量比洛阳薄弱。而且由于多次开仓放粮,瓦岗军在民间口碑很好,西进途中肯定会不断有民众加入。面对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长安城根本无法抵挡。最重要的一点是,那时候李渊还没有起兵,当兵强马壮的瓦岗军到达北方时,李渊就已经没有机会兴兵了,否则就会面临瓦岗军的打击。以李渊的明智,他极可能会选择加入瓦岗,接受李密的领导。果真如此,历史就翻了个跟头。

虽然这只是一千年以后的推测,但任何一种结果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律和特定的轨迹之上的。

历史没有痕迹,但轨迹是可以推算的。

李密要对洛阳动手了。

第一步,他先命孟让带一支军队在洛阳外郊抢掠烧杀,把城外搞乱。那些城郊结合部的居民可倒了霉了,一夜之间就变成战争难民。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呼啦啦全跑进洛阳城内找保护伞去了。这正是李密想要的结果,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人赶进城内去消耗里面的粮食。

第二步,瓦岗军全线出击,封锁洛阳城一切进出通道,向城内发起猛烈攻击。

瓦岗军进逼洛阳后,越王杨侗立即派人向远在江都的杨广请求支援。杨广生怕洛阳丢失,立即从关内抽调集精兵驰援东都。

洛阳是块硬骨头,当年李密的老上级杨玄感就在这里磕掉了牙,丢掉了命。李密攻占洛阳之路虽然也并不平坦,但由于此时瓦岗寨兵多粮丰,士气如虹,所以,攻城拔县,势如破竹,洛阳守军被李密的瓦岗军打得没有声音、没了脾气。到后来,他们只能凭城固守,等待援军。

从北方调去的关内兵被打垮后,杨广又在河北、涿郡等地调兵急援洛阳,同时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五万江淮劲旅开赴东都。

王世充来了,两个冤家碰头了。此后,王李二人在在洛阳周围方圆百里的战场上鏖战血拼,声震中原。

标签: 李密长安杨玄感

更多文章

  • 杨玄感造反事件:一群隋二代的武装闹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玄感,隋朝,造反,

    隋炀帝杨广执政期间,对国民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对干部猜忌暴虐,杀了很多高官。就连帮他设计执行阴谋、害死亲爹获得政权的大臣杨素,他也暗下杀心。好在杨素死得早,在官位上去世。他死后,杨广对身边人说:“他要是不死,早晚得是全族屠灭。”这话后来传到了杨素儿子、礼部尚书杨玄感耳中。作为高干子弟的杨玄感在官

  • 揭秘:李世民为什么重用爱拍马屁的宇文士及?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宇文士及,唐朝

    李世民在魏征临死前和死后的态度截然不同,临死前对他宠信有加,死后却毁了他的碑文。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背后其实还牵扯到山东集团。“朝廷中有奸佞小人,还望陛下远离他们,切勿受其蒙蔽蛊惑!”这是魏征给我上书进谏时总会提到的内容。魏征所指奸佞小人到底是谁,他自然不便明说。这是在官场中周旋的基本法则。其实,朝中

  • 宇文士及出身反贼家庭为何赢得隋唐四代皇帝器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隋唐,宇文士及,唐太宗,唐高祖,

    唐太宗一代雄主,虽然经历过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但是继位之后的他对大唐,对中国历史都是有贡献的,所以总体来说,他还是一个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好的君王。不过再好的君王,也都有敢于,乐于去拍马逢迎的臣子。这个臣子或许并没有太多的实干才能,但是他会判断形势,也特别会揣摩君王的心思,尤其是皮厚,是典型的官场老

  • 将作大臣宇文士及:宇文化及的亲弟弟李渊的女婿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宇文士及,宇文化及,唐朝,

    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隋朝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第三子。宇文士及原是隋朝驸马,历任尚辇奉御、鸿胪少卿。江都之变后,封内史令,后东入长安,投奔唐朝,被拜为上仪同,并随唐太宗征战,升任中书侍郎,进封郢国公。625年(武德八年),宇文士及拜相,担任侍中,兼天策府司

  • 蔡容华生平简介 蔡容华人物评价及历史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蔡容华

    容华夫人蔡氏,隋文帝晚年嫔妃,江南丹阳人,陈国灭亡之后,被选入隋宫,家世不详、生卒年不详。基本信息中文名: 蔡容华 外文名:Cai rong hua别名: 容华夫人 国籍: 中国隋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丹阳职业: 隋文帝晚年嫔妃人物生平蔡氏初为五品世妇,姿容婉丽、仪态大方,因为文献皇后独孤伽罗不喜

  • 罗士信怎么死的?罗士信和李元霸谁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罗士信,李元霸,隋唐名将

    罗士信,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唐初时期猛将。罗士信原为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部将,随其征讨农民起义军,后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与王世充交战时重伤被俘。后因不耻王世充,率部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枪刺王玄应,智取千金堡,随李世民平定洛阳,进封绛州总管、剡国公。622年,罗士信在洺水之战

  • 罗士信是谁? 隋末唐初时期四猛之罗士信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罗士信,隋唐四猛,简介

    罗士信简介:罗士信(595年―622年),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唐初将领。在古典小说《兴唐传》中,罗士信为“四猛”之一。罗士信与唐朝名将秦琼是同乡。当时,隋炀帝不恤民力,穷奢极侈,又发动大军征讨高句丽,民众不堪忍受,不能不起来反抗。当时,只有14岁的罗士信就投到齐郡丞张须陀帐下,开始征战疆场

  • 罗士信与宇文成都相比谁厉害 罗士信vs宇文成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唐,罗士信

    罗士信擅长使用镔铁霸王枪,主要有力拔牛牯、 飞石打鸟、夜辨蚊牤三个绝招。而宇文成都擅长使用凤翅镏金镗。力大无比,坐骑是赤炭火龙驹,是一个铁屑汉字。那么,当罗士信遇到宇文成都,两人究竟谁更厉害?两人打仗起来,谁会赢?小说《隋唐演义》中,宇文成都是隋唐第二条好汉,虽为奸臣宇文化及之子,但行事光明磊落,从

  • 瓦岗军衰弱的先兆:李密尽杀翟让一党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密,瓦岗,翟让,

    瓦岗寨当时的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纵观天下群雄,风景这边独好。以目前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夺取东都那是迟早的事儿,他们最终将席卷天下,一统江山。然而,谁都没想到,就在瓦岗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人祸却突然起于萧墙之内。我们知道,瓦岗寨特殊的发展历程在其内部造就了亲翟派和亲李派两个派系。亲翟派主要由瓦岗寨旧

  • 翟让是谁?翟让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翟让,隋朝,农民起义

    翟让是谁?翟让(读音:zhái ràng)(约563年5月7日—617年11月),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南)人,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前期领袖。武功高强有胆略,初为东郡法曹,犯法亡命至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率众起义。单雄信、徐世绩等人响应,众至万余,所部多为渔猎手,善使长枪。大业十二年,李密参加瓦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