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元霸还是李玄霸?李世民确实有个弟弟李玄霸

李元霸还是李玄霸?李世民确实有个弟弟李玄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82 更新时间:2023/12/24 23:46:13

笔者前几天写了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了李世民的弟弟李玄霸避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讳,改名李元霸的事情。有网友问我说:“唐朝的李玄霸怎么要避康熙皇帝的讳,谁早谁晚啊?”

李世民剧照,感谢原作者

笔者今天得空,就网友这个问题作一番解答。古代的中国,有“为尊者讳”的传统,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要避开尊长之人的名字。皇帝的名讳,臣民是不能乱用的。比如说清朝同治年间江苏书局发行的《唐会要》,为了避康熙皇帝“玄”字讳,李玄霸就被写成了“元霸”,并且排在《高祖二十王》第一位。说到这里,大家也许纳闷了,李元霸不是传说中李渊的第四个儿子吗,怎么会排在《高祖二十王》第一位呢?

同治版《唐会要.高祖二十王》截图,感谢原作者

李渊有22个儿子,这个说法没问题,《新唐书》《旧唐书》都是这么记载的。李元霸在正史上,是李渊排行第三的儿子,这跟演义里排行第四是有差别的。李渊的大儿子,最后的爵位是隐太子。太子是储君,储君也是君,所以不能算王。李渊的二儿子,大家肯定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连“隐太子”都不能算王,李世民肯定不能算王了。老大、老二都不能算王,老三李元霸排在《高祖二十王》第一位,这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李渊剧照,感谢原作者

《唐会要》成书于宋朝,李世民的弟弟李玄霸在《唐会要》里面,一开始是作“李玄霸”。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在后来,爱新觉罗.玄烨当了皇帝,清朝的臣民就不能用“玄”字。所以自康熙朝之后,李玄霸就不得不改名“李元霸”了。自康熙朝之后,清朝刊发的《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等涉及李玄霸的史书,就全部改成李元霸了。

李元霸剧照,感谢原作者

清朝的时候,一本《说唐全传》成了爆款小说。李渊的儿子李玄霸也被这本小说写成了李元霸,原因很简单,就是要避爱新觉罗.玄烨的讳。在清朝的时候,忘记避圣讳,运气不好的话得杀头,运气好的话不死也得脱层皮。《说唐》流行于街头说书人口中,在那个时代,借那些说书人熊心豹子胆,他们也不敢说“玄”字,也不敢说李玄霸。清朝说书文化的盛行,人们在街头听说书人说“李元霸”听多了,于是李元霸的事迹就深入人心了。到了大清完了的时候,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李元霸在隋唐演义类小说里的名字也没有改回“李玄霸”。

爱新觉罗.玄烨剧照,感谢原作者

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知道李玄霸和李元霸是同一个人,只是由于《说唐》比正史《新唐书》《旧唐书》更有人气,使得李元霸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李玄霸。在《说唐》里面,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条好汉,使一对大锤秒天秒地,打得一众反王服服帖帖。正史上的李元霸不以武艺见长,而是“幼辩慧”。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只是小小年纪,就病死了。他还没来得及参加李渊的太原起兵就死了,所以李玄霸在正史上没有存在感。

避讳的制度,其实并不止清朝有,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有。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和“民”字,唐朝的臣民就应该避讳这两个字。据《资治通鉴》记载,由于这两个字实在太常有了,李世民曾经特地下令只要不是“世”“民”二字连起来用,就可以不避讳。按照李世民的命令,“济世安民”这样的成语,在唐朝是肯定不能用了,其他带“世”字或“民”字的并不要求避讳。

唐高宗剧照,感谢原作者

还是据《资治通鉴》记载,到了唐高宗登基称帝的时候,作为儿子的他为了表孝心,下令把冲撞李世民名讳的官职改了。比如民部尚书,就被改成户部尚书。虽然世民二字不连用没有强制避讳要求,但是一些读书人还是会自发为太宗皇帝避讳。比如《隋唐嘉话》就把王世充写成王充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就把“平民”写作“平人”。

为避清朝皇帝讳改名的李世民的亲戚,不止李元霸一个。李世民名义上的女儿,实际上是侄女的弘化公主,就因为避“爱新觉罗.弘历”讳,在清朝刊行的《唐会要》里改成“宏化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在《唐会要》也改成“唐元宗”。

李隆基剧照,感谢原作者

避讳制度,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清朝顺治年间,因为要避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名讳,搞得人们都不敢用“福”字。顺治皇帝知道后,还特别下旨说“不可因朕一人,叫天下百姓无福”,老百姓才避免了无福可用的局面。由于避讳制度实在太麻烦,所以在大清完了之后,就被废除了。

更多文章

  • 揭秘:一代千古药王孙思邈的传奇神话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药王,孙思邈,神话故事

    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

  • 解梦故事之老夫妇梦医圣孙思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解梦,故事,老夫妇梦医圣孙思邈

    导读:五代之时,在眉州下方埙地区有一户三口之家,一对均已过中年的夫妻和一个独子。因是独子,所以一直是被夫妻两人视为掌上明珠,更是百般呵护。然而,在儿子20岁那年却迎来了一场怪病,此病毫无征兆地发生后,儿子的身体也一天天地消瘦了下去。夫妻二人寻寻名医,竟无所望,绝望之余,便买来了医圣孙思邈的《千金方》

  • 孙思邈简介 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思邈,唐代,医学家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

  • 韦方质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编成《垂拱式》二十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韦方质,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韦方质,韦云

  • 韦方质人物生平简介,人物事件一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韦方质

    韦方质,韦云起孙,扶阳郡公师实子,雍州万年人。则天初鸾台侍郎、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改修《垂拱格式》,方质多所损益,甚为时人所称。俄而武承嗣、武三思当朝用事,诸宰相咸倾附之。方质疾假,承嗣等诣宅问疾,方质据床不为之礼。左右云:“踞见权贵,恐招危祸。”方质曰:“吉凶命也。大丈夫岂能折节曲事近戚

  • 张彖,韦方质不趋炎附势之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彖,韦方质

    为官者,不仅要有才,同时要有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是德,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更是德。唐人韦方质和张彖便是为官者中不趋炎附势的典范,他们为污浊的官场吹进了一股清风。武则天当政时,武姓一族大受重用,武承嗣、武三思更是权倾朝野。朝中不少大臣忌于他们的官威,都纷纷巴结讨好武氏兄弟。对于这些

  • 袁恕己和袁绍是什么关系 如何评价袁恕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袁恕己

    袁恕己简介袁恕己是唐朝大臣,发动神龙政变的主要功臣之一,唐代历史上一个不可被遗忘的重要人物。那么袁恕己简介是怎样的呢?袁恕己是唐代永静军人,东汉末年大军阀袁绍的后代,因为诛伐奸人及统兵有功,在武则天时期就倍受重用。袁恕己画像唐长安四年,武则天皇帝病重,袁恕己联合当时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发动了历史

  • 袁恕己与袁绍的关系?武三思为何陷害袁恕己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袁恕己,袁绍,神龙政变,唐朝

    袁恕己是唐朝大臣,发动神龙政变的主要功臣之一,唐代历史上一个不可被遗忘的重要人物。那么袁恕己简介是怎样的呢?袁恕己是唐代永静军人,东汉末年大军阀袁绍的后代,因为诛伐奸人及统兵有功,在武则天时期就倍受重用。唐长安四年,武则天皇帝病重,袁恕己联合当时宰相张柬之,桓彦范等大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神龙政变,逼

  • 魏知古人物生平简介,轶事趣闻及人物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魏知古

    魏知古为人正直,二十岁便考中进士,历任著作郎、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参与编修国史,又兼任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元年(705年),魏知古担任吏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因母丧离职,后被起复为晋州刺史。疏谏时政景云元年(710年),相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魏知古因曾任相王府属官,被拜为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 《新唐书·魏知古传》原文及翻译,魏知古,深州陆泽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魏知古

    新唐书原文: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