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薛丁山与樊梨花 薛丁山与三请樊梨花的故事

薛丁山与樊梨花 薛丁山与三请樊梨花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568 更新时间:2023/12/28 9:28:10

薛丁山樊梨花传说中的薜仁贵与樊梨花,是唐代同一个时期,一老一少,一男一女,驻守边关,出塞西征,为维护大唐统一事业,有过卓越战功的两员名将。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曾有许多描述,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薜仁贵与樊梨花在东天山一带留下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很久。

隋末唐初,唐王李渊夺取隋朝政权,建立了唐朝。由于治理有方,国力强盛,声望很高,西域各地纷纷遣使到中原与大唐修好,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首先归附大唐。但自持强大的突劂势力不甘衰败,常常出兵侵挠唐王朝控制的西州和伊州,还挟制焉耆王,挑动高昌王和伊州城主与大唐为敌,甚至阻断交通,劫掠各国使臣。

当时,镇守河西锁阳城的大唐名将薜仁贵,智勇双全,顿食斗米,膂力过人,单臂可以扶起被狂风刮倒的营帐旗杆,在唐初是东征西战中一位勇猛强悍的老将。

为阻止突厥侵挠,唐王朝遣守边将军薜仁贵发兵西征,当大军开赴东天山脚下,与突厥兵马对阵准备厮杀时,只见薜仁贵身披战袍,手持方天画戟,英姿勃发,气度非凡,为了边阵的安定,为了丝路畅通,大唐的统一,他在短兵相交之刻,向敌阵张弓连发三箭,射中敌阵大小头目三人。这在敌军阵营中立即引起一片惊慌。敌阵首领深感薜仁贵久经沙场,武功高强,非等闲之辈,自知绝不是对手,便立即下马请降议和,使即将血染东天山的一场恶仗才没有重演。这就是“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凯歌入汉关”这一美传的由来。

当薜仁贵回师白虎关(在今安西与柳园之间)休整时,传说前来支援薜仁贵之子薜丁山误以为营帐内突然显现白虎星下凡,慌乱中张弓就射,竟然把薜仁贵当白虎星射杀身亡,这个带有神化色彩的故事虽然不足为信,但薜仁贵三箭定天山的美言却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在民间。

樊梨花是参与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员女将。据传樊梨花原本是唐朝蕃邦一个山寨的首领,并不依附唐军,只因为西突厥不断东侵骚挠,具有爱国热情的樊梨花在唐将程咬金的劝说和邀请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转战天山南北过程中,配合唐军确实打了不少胜仗,表现非常英勇,不仅为唐军弘扬了军威,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动感人的传说,像在东天山焕彩沟点将换装的故事,在鸣沙山同敌人遭遇,欲血奋战,最后流传下来的沙山藏营典故等……。

如今,你若沿哈巴公路老路前往山北,在走进南山口不远,便可看到一个叫焕彩沟的地方,这里有一块巨大的汉碑,就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延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祥,便下令更改为今日的名子叫焕彩沟。

沙山藏营则是说樊犁花在西征中,先派一营女兵探路,在走进草原柳条河边的沙山子时,没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终因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女营寡不敌众,伤亡残重。当樊犁花率大军赶来把敌军打跑,才将壮烈牺牲的战士埋葬于沙山之下。另有一说是西征女兵有一营当时先扎营于沙山之下,没想到一夜之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越刮越猛,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第二天女兵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来每到风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会发出各种响声,音量随着震动大小变化不同,时而像战鼓雷鸣,时而像战马冲锋,时而似精灵哭泣,时而又如万众欢呼,时隐时现,若幻若真,人们说这是长眠在沙山下的征战将士忠魂不散。其实呢,仔细想想,这不过是人民群众把古代征战将士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总愿同大自然的物理现象相结合罢了,以表达后人对传说中的远征将士的一种缅怀之情。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仁贵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薛仁贵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关于樊梨花的身世,民间的传说多数认为和她的出生有关。说她出生之时就因有人预言她会弑父杀兄,而被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西凉国寒江关守将樊洪扔在了野河滩上。后来,据说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梨山老母途径此地将她带到山中。在抚养她长大的同时,教会了她移山倒海的法术。也许是因为人的天性,18岁的樊梨花在一次游历中偶然遇见了薛丁山,也就是唐王朝征西元帅薛仁贵的公子,并一见倾心。从此之后,她便开始了对理想爱情的苦苦追求与守候。

为了爱情,她将薛丁山抓了三次放了三次;为了爱情,她在劝说自己的父兄归顺唐王朝而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兄。可即使这样,满脑子正统思想并抱有偏见的薛丁山对她却依然不冷不热。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她结了婚,也还要将樊梨花一休再休。只是后来战事吃紧,所以才又有了“三请樊梨花”的故事。据说后来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圣旨,由程咬金做媒,才最终促成了他们两人的婚事,也才有了后来因为反唐而被人们记住名字的薛刚。

樊家城的传说

在三阳川,和樊梨花的传说有关的地方除了樊家城,还有演营寺、樊家寨子以及五虎闹人山。五虎闹人山是葫芦河峡谷里的一座孤城,据说这里曾是樊梨花囤积粮草的地方,也是她为自己留下的退守之处;樊家寨子离演营寺不远,相传是樊梨花的出生地;而演营寺据说就是樊梨花的演兵场。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城墙四围、古柏森森。其中一株古柏胸径就有将近两米,是天水现在胸径最大的古柏,而它裸露部分的年轮显示,其生长周期最少也在1200多年,也应该是唐朝所植了。据说演营寺在唐朝之前叫灵源观,先前某个时候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死了不少人,以至多少年之后这里依然有鬼魂在夜间哀号哭啼,直到后来在古战场建起一座九级砖塔,在砖塔周边植上国槐。所以多少年来,三阳川一带的百姓在提到演营寺的时候,总会说到“三柏九座殿,两槐抱一塔”。只是在过去破“四旧”时,这砖塔连同槐树早就被损毁了。

白桑关镇有一条沟叫战马沟,此沟因唐朝女将樊梨花而得名。

相传唐贞观年间,樊梨花打了败仗退到白桑关,驻扎于石门山上,招后买马进行操练,等到兵多将广时再战。有一天,忽听山下人呼马叫,还有一个女子呼天嚎地哭个不停。樊梨花见事情蹊跷,马上带领人马下了石门山。只见一恶霸正带领一伙家丁抢一女子。樊梨花催马上前,与这群强盗撕杀起来。他们打出七里战马沟,杀进八里拉马坪,追到九里岗,恶霸跑地求饶,说愿意剁手指头为凭证,决心改恶从善,再不欺负百姓,还答应把全部家产充作军用,归顺樊将军,为振兴大唐出力。樊梨花收下这恶霸进行精心调教,兵力大大增强。

后人为纪念樊梨花,就把这条沟叫做战马沟,樊梨花驻扎的山寨便叫梨花寨。

鸣沙山,当地民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带兵西征时,有一营女兵与敌人遭遇,战斗异常激烈,因寡不众敌,全部阵亡,樊梨花带兵率师赶到,大败敌兵。并将女兵尸体全部葬在沙山下,人们根据这一传说,给这一景点取名“沙山葬营”。

樊梨花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除了甘肃天水之外,陕西、河北甚至四川也都有和她有关的地名。一些影视机构也不断地将这些故事搬上银幕和荧屏。但是相对于其他地方对其移山倒海之法力的渲染,天水樊家城、演营寺一带的传说虽然简单,却显得更为可信,尽管原先的樊家城变成了一畦畦的麦田和菜地,尽管原先的演兵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就因为有了这些残垣断壁,有了这些森森的古柏,有了民间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个英姿飒爽、敢作敢为、深明大义的樊梨花,看到奔涌于这块土地上的热血与活力。

标签: 薛丁山樊梨花唐代

更多文章

  • 大唐女将樊梨花简介 中国古代有名的女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樊梨花,唐朝人物,女将,古代女将

    导读:樊梨花,大唐女将,是中国文学作品《征西全传》、《三请樊梨花》等中的虚构的一位初西凉国(西突厥)巾帼英雄,与花木兰、穆桂英相比,她身上具有更浓厚的神话色彩。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唐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现在甘肃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

  • 刘长卿《听弹琴》唐诗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长卿

    【原文】听弹琴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注释】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⑶古调:古时的曲调。【白话译文】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很

  • 刘长卿《过贾谊宅》唐诗鉴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长卿

    【原文】长沙过贾谊宅⑴三年谪宦此栖迟⑵,万古惟留楚客悲⑶。秋草独寻人去后⑷,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⑸,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⑹,怜君何事到天涯!【注释】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⑶楚客

  • 唐诗送李端如何赏析,卢纶在诗中描绘了有什么景象?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诗,送李端

    送李端,唐代卢纶,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掩泪 一作:掩泣)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

  • 唐诗喜外弟卢纶见宿如何赏析,司空曙在诗中有什么隐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诗,喜外弟卢纶见宿

    喜外弟卢纶见宿,唐代司空曙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

  • 唐朝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卢纶的人物简介,卢纶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唐肃宗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王咸)、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

  • 大历十才子之韩翃的人物简介,韩翃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大历十才子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姬人柳氏,曾为番将沙吒利所夺,后仍归韩。德宗时为中书舍人。在大历十才子里,韩翃和李益也许是最著名的两个。这并非是由于他们的文学造诣,而因为他俩都是传奇里的有名角色。见《太平广记》卷肆捌伍许尧佐《柳氏传》。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

  • 唐代名臣岑文本轶事:被升任中书令为何会不高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岑文本,唐代,名臣,

    岑文本是唐太宗最赏识的几位重臣之一。幼有才智,十四岁那年,其父岑之象遭陷害入狱。为了救父,他只身前往司隶鸣冤,堂上据理力争,辩对哀畅。司隶只好重审此案,并释放了他的父亲。贞观元年,岑文本被授予秘书郎,兼任直中书省。太宗行藉田之礼,岑文本上《藉田颂》;元日,太宗大宴群臣,岑文本又上《三元颂》,文辞俱佳

  • 唐太宗时期重臣岑文本:谦谨孝悌的李恪党核心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岑文本,唐朝,李恪,

    岑文本(公元595年-公元645年),字景仁,唐朝宰相,南阳棘阳人。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早年经历岑文本十四岁时到司隶为父诉冤,

  • 岑文本简介 唐朝时期宰相吏部尚书岑文本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岑文本,唐朝,唐朝宰相

    岑文本(公元595年-公元645年),字景仁,唐朝宰相,南阳棘阳人。祖父名善方,仕萧察,吏部尚书。父名之象,隋末为邯郸令。曾被人诬陷。岑聪慧敏捷,博通经史。他善于文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文集60卷,已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20篇,《全唐诗》录存其诗4首。岑文本十四岁时到司隶为父诉冤,辞情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