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三十六计》的作者或许是檀道济

解密:《三十六计》的作者或许是檀道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57 更新时间:2023/12/31 8:33:51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谋书,是我国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三十六计》的作者想当然的认为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甚至这只是个美丽的幻想,其实《三十六计》另有其人。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条特别重要的智谋原则,即“兵者,诡道也”。其《计篇》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 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被称为“诡道十二法”。“诡道十二法”多从战略角度进行谋画,属于军事战 略理论,“三十六计”除继承孙子的战略理论之外,还着重从战役战术角度,总结兵家诡谲之谋,亦即具体的战术策略,是对《孙子兵法》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众 多兵书中,《三十六计》独树一帜,雄踞百代,与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并称为我国军事史上的双璧,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孙子兵法》的作者由于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现确定为兵圣孙武,《三十六计》作者由于岁月流逝,灰没尘封,竟成谜团。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影子,《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记载: 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宫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 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则传》中,还增写了如下按语:“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一卷也从《南史》。所谓避魏事,即前面提到的檀道济北伐无功而返事。《三十六计》作者竟然是檀道济。 王敬则说及“檀公三十六策”之时,是在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南齐书》大约成书于梁天监十三年(514)至普通七年(526),两者相距只有 20年左右。上距檀道济去世的436年,前者为62年,后者约80年左右。这样看来,在宋、齐、梁时代,檀道济的《三十六计》已广为流传。

2003年6月,济宁民间发现一玉简册,共66片。部分简片呈绿色或灰褐色,有大小不规则的蚀孔与自然形成的沁色和包浆。单片长24厘米,宽2厘 米,厚0.5厘米;整体平铺132厘米,重4.6千克。玉简之上阴刻小篆体文字919字,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末片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 刻”。开皇为隋文帝年号,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经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吕济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南京博物馆研究员汪遵国等专 家鉴定,认为玉《三十六计》简册,隋开皇年间刻,和田青玉质,残损不大,沁色和包浆自然,阴刻小篆体文字,书法古雅。 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叔和文章说:“十几年前,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封面书《三十六 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叔和所说这本《三十六计》小册子,是1941年10月由成都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成都瑞琴楼发行的。翻印本上有简短的说 明,说书是抄本,1941年在邠州(今陕西彬县)某书摊上发现。该书未署作者姓名。细检该书,其计名、顺序、解语,与玉简册《三十六计》基本相同,惟“偷 梁换柱”解语,开头多出“频更其阵,抽其劲旅”8字,书中并增写了文前总说、文后跋语和对各计“解语”的“按语”。这似可说明,叔和发现本与隋玉简册是同 一版本,而“总说”、“跋语”、“按语”当为后人增补。这一版本,或许就是南齐时人王敬则所说的“檀公三十六策”。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属济宁)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生年不详,卒于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436)。出身军旅世家。其叔父檀凭之,曾官宁远将 军,阵亡后追赠散骑常侍,封曲阿县公;长兄檀韶曾官辅国将军,江州刺史;次兄檀祗,曾官宁朔将军,封西昌县侯。韶、祗二人,《宋书》有传。 《三十六计》中的计名,大体有这样几种来源,一是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用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帮助赵国解围事;“暗渡陈仓”,用的是刘邦攻打项羽 之时,听从张良韩信之计,明修栈道,迷惑敌方,暗中却绕道奔袭陈仓,并取得大捷事。二是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用《孙子·军争篇》语:“以近待 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声东击西”,用《淮南子·兵略训》中语:“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三是古代书面语。如“李代桃僵”,用的 是《乐府诗集·鸡鸣》中“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的诗句;“无中生有”,用的是《老子》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句意。四是对古代实际战 例的概括。如“美人计”,有西施绝色媚夫差、纣王女色亡国等战例;“空城计”,有诸葛亮空城智退司马懿大军的战例;“苦肉计”,有周瑜打黄盖,诈降成功, 火烧曹操大军的战例等。五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所用成语。如“指桑骂槐”、“金蝉脱壳”等。

《三十六计》中的个别计名,其寓意来源的战例虽古以有之,但其用语却晚于檀道济生活的时代。如“瞒天过海”用的是唐贞观十七年(643)薛仁贵随太 宗征辽故事;“笑里藏刀”用的是《旧唐书·李义府传》中“义府笑中有刀”之语。其更原始出处,还有待考证或新的发现。也许现在流行的《三十六计》由后人修 改,也许作者根本就不是檀道济,或许檀道济的《三十六计》与现行的《三十六计》根本不是一个版本,这些有待专家考证。

标签:

更多文章

  • 南国长城檀道济:将军何苦搀和帝王家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檀道济,刘义隆,徐羡之

    南朝刘宋王朝第一个皇帝武帝刘裕死了以后,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废掉少帝刘义符,迎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即皇帝位,史称刘宋文帝。在这件事情上,徐羡之等人“黜昏立明”本没有错,但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这帮人不仅杀掉了少帝刘义符,而且还杀掉了没有一点过错的庐陵王刘义真,仅仅因为刘义真是老二,这个天然的排

  • 檀道济简介 南朝时期宋将领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檀道济,南北朝,宋朝将领

    檀道济,南朝宋将领。汉族,高平金乡人。祖籍高平金乡,出生于京口。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军

  • 南朝第一将韦睿:从鄂西北走出去的一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朝,名将,韦睿

    韦睿是南北朝时期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原籍京兆杜陵 (现陕西西安东南一带),曾祖时迁至现在的十堰、襄樊一带居住。韦睿生于乱世,50多岁时慧眼识英雄,以上庸(今竹山、竹溪一带)太守的身份追随梁武帝萧衍南征北战,平定江左,成为梁朝的开国功臣。他虽体质文弱,却总是战斗在第一线;他虽屡建奇功,却从不居功自傲;

  • 韦睿简介 南朝梁武帝时名将辅国将军韦睿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韦睿,南北朝,南朝将军

    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名将。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今属湖北)。其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在宋、齐时并没有突出表现。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指挥果断,谋略过人。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

  • 曹景宗的故事 南北朝名将曹景宗的轶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景宗,名将,南北朝名将,南北朝

    曹景宗(457—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 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后废帝元徽中,任冠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齐初,任雍州刺史萧铿中兵参军,领冯翊太守。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随太尉陈显达攻魏,以奇兵二千破魏师四万。

  • 曹景宗的性格是怎样的 曹景宗是怎样的性格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景宗,名将,南北朝名将,南北朝

    曹景宗(457—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 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后废帝元徽中,任冠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齐初,任雍州刺史萧铿中兵参军,领冯翊太守。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随太尉陈显达攻魏,以奇兵二千破魏师四万。

  • 曹景宗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曹景宗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陵县侯,南北朝,梁朝名将

    曹景宗(457—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出身将门,幼时就以勇猛闻名。后追随萧衍(后来的梁武帝)起兵,南征北战,为梁朝的开国功臣。梁朝建立后又被委以重任,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多次与魏军交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508年,病逝,时年五十二岁。曹景宗不失为一个英

  • 拓跋嗣政治贡献有哪些 拓跋嗣为政举措有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拓跋嗣,皇帝,北魏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392年-公元423年),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公元403年,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公元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公元410年,北伐大破柔然。公元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公元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

  • 拓跋嗣生平简介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拓跋嗣,皇帝,北魏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392年-公元423年),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公元403年,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公元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公元410年,北伐大破柔然。公元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公元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简介 勤政爱民北魏第二任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北魏皇帝,南北朝皇帝,明元帝

    北魏拓跋嗣明元帝(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父亲。403年被立为太子,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423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