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开唐功臣刘文静之死: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开唐功臣刘文静之死: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382 更新时间:2023/12/27 4:27:43

刘文静和后来诬陷他的裴寂一样都是大唐的开国功臣,裴寂是杨广设在太原的晋阳宫的副监,而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就是他的直属上司。刘文静是晋阳县的县令,豪爽洒脱,与心机颇深的裴寂是好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饮酒谈人生和理想。后来,二人与李渊一起造反,进入长安,在唐朝建立后,两人以开国功勋的身份被李渊优待。不过,二人的关系随着不能被李渊平衡而日益恶化。

李渊对裴寂更亲近些,据历史记载,裴寂担任晋阳宫副监时,“高祖(李渊)留守太原,与寂有旧,时加亲礼,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弈,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在造反后,裴寂“进宫女五百人,并上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以供军用”。进入长安后在登基大典后,李渊对裴寂说:“使我至此,公之力也。”然后就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赐以服玩,不可胜纪,仍诏尚食奉御,每日赐寂御膳”,视朝时,“必引与同坐,入阁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而不名,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由此可见,裴寂是李渊身边最亲信的第一号人物。

刘文静当然也是李渊太原起兵的主要谋划者,并且在李渊决定向突厥称臣的活动中往返于突厥和唐军之间,其所立下的功劳自然也非等闲。按理,他应该和裴寂一样受到高祖皇帝的重视才对,但事实却是,李渊一味地喜欢裴寂,让他很不高兴。可是身为臣子,他自然知道这种不高兴不能对皇帝李渊直接发作,所以,他把愤懑投向了裴寂。

李渊在给裴寂上述的种种优裕后,刘文静就对李渊说:“陛下君临亿兆,率土莫非臣,宸极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

刘文静这段话当然是有所指,所谓“太阳俯同万物”是当年晋朝的权臣王导说的,当时,晋元帝招呼他一同来坐那个龙椅,王导就说了那句话。“重臣”自然指的是裴寂。刘文静的意思是说,天下只有一个君主,君主应该有威严,即使大臣功与天高,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而皇帝您却总是跟裴寂共同饮食,显然有损龙威。刘文静这段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其根由却是私心重重,撰写他传记的人这样评价他的意图:“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

刘文静的确有才干,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裴寂在军事上的才干与他相比明显逊色许多,这也正是裴寂虽然对刘文静怀恨在心,却没有任何行动的原因。不过,天下没有常胜将军,在后来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的战争时,由于李世民病重,所以刘文静指挥了一场战役,结果大败。

回到都城后,刘文静被免职,从前受封的爵位食邑也被剥夺。刘文静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第二次与薛军的战争打响。李世民再次挂帅出征,刘文静跟随左右。

经过几个月的惨烈之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回长安后,李世民立挺刘文静,认为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立功最大,高祖皇帝只好恢复了刘文静的爵位封邑,还任命他担任户部尚书,兼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不过,他的职位已经远远落在裴寂后面了。

刘文静并非是一个隐忍的人,在恢复爵位后,甚至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会把裴寂的名字划进仇人名单中。刘文静始终认为裴寂不如他,他的这种论断自然是以技术服人,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而言,刘文静要远高于裴寂。李渊起兵时,刘文静以使者身份入突厥,与突厥做绞尽脑汁的谈判,最终使得李渊无后顾之忧,直捣长安,建立唐朝。裴寂虽然始终在李渊左右为其出谋划策,但一在内一在外,高下立判。无论是谁,都无法忍受在一个起点上起步却被人落后许多。

刘文静开始肆无忌惮地向裴寂倾泻怒火。当朝臣们讨论朝政时,只要裴寂一表达看法,刘文静就必要唱反调,而且是不管裴寂说得对与错,都一概反对,偶尔还会用几句刻薄的话来贬损裴寂。“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在裴寂面前,他是如此地毫无顾忌,在背后,自然更是变本加厉了。有人曾对裴寂说,刘文静在某次喝酒过量后,将刀拔出猛砍柱子,大声喊叫:“总有一天,我要砍掉裴寂的脑袋!”裴寂即使有天大的肚量,恐怕也无法忍受这样的人。即使能忍受,他还担心有一天刘文静真的像疯子一样把他的脑袋当成柱子。裴寂决定反击。但裴寂的反击却是悄无声息的,这样的人要么不攻击,一旦攻击,对手必死无疑。

机会重要来了。刘文静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刘文静家某段时间突然闹起鬼来。刘家上下坐卧不宁,刘文静就请了几个法师来捉鬼。这些法师就在夜晚于刘文静家中披散着头发,嘴上叼着大刀来驱鬼。

中国古代虽然迷信盛行,但迷信也是有规定的。尤其是帝国的臣子们,倘若大行法事,一旦操作失误被皇帝听了去,就会被冠以谋反的帽子。这是因为皇帝尤其迷信,他们认为?术可以使人丧失性命,而刘文静的这次捉鬼就有这种倾向。刘文静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他的小妾认为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至少在这个小妾看来,可以借此事向刘文静不再宠爱自己的事实做一个报复。她指使人向朝廷报告,说刘文静要谋反。

李渊似乎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拘捕刘文静,并且令刘文静心中的仇人裴寂带着两位大臣去亲自审理此案。刘文静一看到裴寂,怅然若失。他并没有向李渊解释自己谋反一事,而是抱怨:“当初晋阳起兵的时候,我和裴寂职位相当。可现在呢?裴寂官居仆射,我的官衔却很普通。想当初我东征西讨,把老母留在京师,风风雨雨无所庇护,代价何其大!后来立下大功,却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确实有些不满。”然后他话锋一转,“我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才口出怨言说要杀了裴寂。但仅此而已!要说我有谋反的想法,那肯定是没有的。”刘文静这个时候是相当聪明的,他主动交代自己说要杀裴寂一事,是想堵住裴寂的嘴。但李渊已经很厌恶他了,由不得他施展这样的计谋,他对诸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了。”可下面有臣子反对,认为刘文静的确有情绪,但的确没有谋反的意思。

李世民也站出来为刘文静说情,但李渊不为所动。刘文静在李渊心中是必须要被切除的,首先刘文静在朝堂上常与裴寂唱反调,使得朝堂之上很不和谐;其次,当初刘文静出使突厥,李渊称臣突厥的历史不想再被自己想起;最后,李世民的势力日益庞大,想要平衡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削弱李世民的势力。那么,作为李世民势力的中坚,刘文静不可能被留在朝中。

但现在有人反对了,李渊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原意也并非要刘文静去死。可裴寂这个时候却落井下石了。他站出来说:“大家都知道,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天下无出其右者,可他的性情更是粗疏险恶。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祸患。”

落井下石最高明的地方就在此,先是“扬”:刘文静的才智谋略相当高;然后“抑”:可他的性情更是粗疏险恶。然后把“扬”的再“抑”下去:他的才智高,而现在天下未定,一旦被别人得了去,肯定是我们的大敌。

也就是说,刘文静必须要死。这就是裴寂,刘文静的忠贞有目共睹,但他却枉自猜测刘文静如果不死,必会效忠他人。这就是诬陷。而其诬陷中“落井下石”最狠毒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祸患”。

当时的形势是,李渊建立的唐朝只有半壁江山,还有民变首领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在与唐朝叫板。李渊自然深知这样的形势,所以当裴寂把那句落井下石的话一说出来,他立即同意将刘文静处死。

武德二年九月初六,刘文静被处死,家产全部没收入官。据说,刘文静在刑场上冷笑数声,然后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逝,良弓藏。果真如此!”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刘文静安静一点,对裴寂的愤怒之情隐藏起一半,那么,他的下场不可能是这样的。他虽然直接死于裴寂的落井下石,但真正害死他的是他的情绪,他不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心态,更不能学裴寂那样一击必中,而总是在那里大叫大嚷着不公正,这无疑就是在向皇帝李渊问罪。所以被人诬陷而立即被皇帝接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标签: 刘文静李渊裴寂

更多文章

  • 刘文静简介 李渊太原起兵元功谋臣刘文静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文静,唐朝,唐朝宰相

    刘文静(568-619)唐初大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隋末,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结交。李渊时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他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出兵反隋,并奉渊命出使突厥。李渊在太原起兵,他亦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唐立,任

  • 历史揭秘:一代猛将薛万彻却不懂行夫妻之礼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薛万彻,李建成,李世民

    在隋末唐初,猛将、名将人才辈出,薛万彻就是其中的一位。说起薛万彻,还真是了不起的一员猛将,在玄武门事变中,薛万彻誓死保卫太子李建成,一直到后来李建成兵败身亡。虽然薛万彻在这次事变中扮演者“谋权串位”的角色,但是李世民因为赏识其军事才能,赦免了他的罪,不仅册封他为将军,还把自己年轻漂亮的妹妹丹阳公主嫁

  • 容易被忽视的贞观重臣薛万彻:唐太宗眼中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薛万彻,重臣,唐太宗,

    评书演义中出现了许多的武将世家,如隋唐系列中的秦(琼)门世家、罗(成)门世家、程(咬金)门世家、薛(仁贵)门世家等;两宋系列中的杨(继业)门世家、呼延(赞)世家、高(怀德)门世家、曹(彬)门世家、岳(飞)门世家等。这些所谓的世家,除了个别人物,其他嫡系子孙都是评书演义臆猜生造出来的。普通老百姓较少接

  • 薛万彻简介 唐朝名将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薛万彻,唐朝,唐朝名将

    薛万彻(?-652年),唐朝名将,汉族,唐朝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原籍敦煌(今属甘肃)。隋朝名将薛世雄之子。本为隋将,后与兄长薛万均同自幽州降唐,因征讨梁师都有功,授车骑将军,随罗艺四处转战其他起义军,投入太子李建成幕府,受其赏识。玄武门之变时,率东宫兵马力战,甚至反扑秦王府,直到李世民派人

  • 罗隐真的有张皇帝嘴吗:说什么灵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罗隐

    关于罗隐简介是这样的。他是唐末的一位文学家。他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但是他考了十来次都没有考上。在黄巢起义后,他为了躲避战乱隐居了。等他五十五岁的那年终于完成了当官的梦想。他依附于吴越王,先后当了郎中等职务。公元910年,他去世。罗隐塑像小时候他就在乡间很有声名,写得文章和诗都很有水平。虽然他的

  • 唐末大文学家罗隐:才高貌丑但狂妄一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大文学家罗隐

    关于罗隐简介是这样的。他是唐末的一位文学家。他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但是他考了十来次都没有考上。在黄巢起义后,他为了躲避战乱隐居了。等他五十五岁的那年终于完成了当官的梦想。他依附于吴越王,先后当了郎中等职务。公元910年,他去世。小时候他就在乡间很有声名,写得文章和诗都很有水平。虽然他的才学很出

  • 晚唐文学家罗隐为何有才却不能得到唐王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晚唐文学家罗隐

    罗隐是哪个朝代的呢?他是晚唐的文学家。在罗隐身上有两件奇事。第一件就是他考了十几次科考都没有中举,这件事成为了大家的笑谈。第二件事就是他才高貌丑。传闻有个大家闺秀在拜读了他的大作后立誓非他不嫁,可自从看见了他的样貌之后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再也不读他的诗了。罗隐的狂妄也是人尽皆知的。他到节度使的地盘

  • 解析李成桂次子李芳果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芳果

    李成桂次子李芳果名字为李曔,字光远,初名芳果。生于1357年,卒于1419年,曾经是高丽的官员,官至高丽三司右使,1398年八月,被太祖李成桂封为永安君,拜义兴亲军卫节制使,1393年十月,李成桂封其为三军府中军节制使。虽然在父亲李成桂即位的过程中出力不如五弟李芳远大,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贡献的。李成桂

  • 李成桂屠杀姓氏为王的人其威化岛回军造反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成桂

    李成桂是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是朝鲜的第一代王,李成桂屠杀姓氏为王的人是在李成桂通过政变建立了朝鲜王国,走上了朝鲜王国的君主之位之后,李成桂屠杀姓氏为王的人的原因是因为王氏是高丽的皇室血脉,王氏成员都是与高丽的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李成桂屠杀姓氏为王的人导致王氏现在在朝鲜成为了稀有姓氏。李成桂画

  • 解析朝鲜太祖李成桂为何要灭所有王姓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成桂

    朝鲜太祖李成桂生于1335年,卒于1408年,号松轩,字君晋,1392年的时候李成桂通过军事政变登上了王位,之后改国号为朝鲜,李成桂就是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即位之后选择了作为明朝的宗主国,但是明朝承认了朝鲜这个国家的名称,却迟迟不愿意承认李成桂的君主地位,李成桂百折不挠积极争取,最后终于得到了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