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抗金名将李纲为什么从备受重视到被罢免官职?

抗金名将李纲为什么从备受重视到被罢免官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731 更新时间:2023/12/27 6:48:24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李纲能诗,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赵构承继大统,成为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也就是宋高宗。他上台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稳定人心、稳定局面,因此必须找一个能压得住台的宰相来帮他。他首先想到的是在东京保卫战中打退过金兵的李纲。李纲是忠心为国的一介书生,让这样一个人做宰相,赵构身边的那些奸小之徒就坐不住了。

有一个大臣就给赵构上疏,因为急于把李纲挤出朝廷,所以一连上疏五次,而且是不择语言,不择手段。他说张邦昌为金人所喜,既然封为三公郡王,就应再加同平章事,让张邦昌做宰相。

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应在他到来之前罢掉他,千万不能让他当宰相。赵构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我当皇帝,恐怕也是为金人所恶吧,金人更喜欢张邦昌做皇帝,照你这种观点,我当皇帝是不是也不应该啊?吓得这个大臣不敢说话了。但是群臣当中,反对李纲做宰相的意见还是很大的,因为李纲性格刚直,得罪了不少人。

李纲来到应天,一见赵构就放声痛哭,君臣二人缅怀旧事,唏嘘感叹。好不容易才止住了悲痛,赵构问李纲怎么做才能重振朝纲、安抚百姓。李纲给赵构提了十条意见,这十条意见说穿了就两个核心。

第一个就是要杀掉张邦昌。因为天下百姓、忠臣良民拼死拼活地抵抗金军,保家卫国,都没有什么封赏,而张邦昌这个伪皇帝最后却封郡王、太宰,这不是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吗?所以必须杀掉张邦昌,不杀他不足以振奋天下人的士气。第二个就是要练兵,练兵之后北伐,迎回徽、钦二帝,洗雪前耻。

我们可以想象,赵构满心欢喜地把李纲召来,目的是想让李纲帮自己压住台,好让天下的臣民将士都听自己的,都拿自己当皇帝。结果李纲提的十条意见,核心无非就是让自己出兵,把徽钦二帝接回来。按照正常人的心理来分析,赵构这时候的心情一定低落到了极点。用老百姓的话说,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我怎么把这么个人给弄进来了啊?

李纲这个人,人品是很忠直,但直得过分就有点迂了。他就一门心思要打败金军、迎回二圣,谁反对他都不行。遇到意见与他相左的,定要辩个高低,直到跟他一致才肯罢休。但李纲忽略了一个问题,干这些事情是需要钱的,是需要军需物资供应的。当时山河残破,生灵涂炭,打仗并非当务之急,怎么收拾人心、稳定残局才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李纲党同伐异,对意见不同的大臣打压得很厉害。这样一来,朝廷中反对他的人很多,意见也很大。在李纲的坚持下,张邦昌被赐死。对于张邦昌之死,包括南宋的史学家,都有为张邦昌鸣不平的,说张邦昌虽然僭越,当了逆贼,但实出胁迫。

他不是非要上赶着当这个伪皇帝,而且,李纲能够举出的实证无非就是他淫乱后宫,跟先朝的嫔妃有过那么一回事儿,不过那也是在醉酒的情况下发生的。过于刚直就没法团结众臣,李纲这种决绝的处事态度,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最后,李纲这个宰相做了77天就被罢免了。

标签: 李纲抗金张邦昌

更多文章

  • 李纲简介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兵部侍郎李纲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李纲,简介,南宋

    李纲简介: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

  • 坚持抗金的中坚力量北宋名臣:李纲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抗金,名臣,李纲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纪,福建邵武人,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五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

  • 宋朝著名将领吴璘生平简介 吴璘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吴璘,宋朝

    吴璘(1102年—1167年),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字唐卿,吴玠弟,宋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智勇双全,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著兵法两篇,已佚。死后被赠为太师,追封信王。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宋朝著名将领吴璘生平简介

  • 吴玠吴璘:让金兀术割须而逃的南宋“兄弟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金兀术,南宋

    一提起南宋的名将,一般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岳飞、韩世忠以及张俊、刘光世等“中兴四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川陕前线,还有一对兄弟将领,他们抵抗金军,守卫着南宋在四川一带的领土长达十多年,他们曾让在战场上不可一世的金国名将、“四狼主”兀术”割须”而逃。但由于受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以及后来民间文学对岳飞

  • 宋朝大将杨存中为何连卖粪钱都要贪?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杨存中

    杨存中(1102年―1166年),本名杨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宋朝将领。杨存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鸷,少时机敏,背书数百言,力气超人。娴习孙武、吴起兵法,善于骑射。宣和末年,群盗四起,杨存中应募从军击贼,积功至忠翊郎。靖康元年(1126年),与张俊、田师中随从信德府守将梁扬祖进京勤王,

  • 宋朝将领杨存中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杨存中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杨存中,宋朝

    杨存中(1102年―1166年),本名杨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宋朝将领。杨存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鸷,少时机敏,背书数百言,力气超人。娴习孙武、吴起兵法,善于骑射。宣和末年,群盗四起,杨存中应募从军击贼,积功至忠翊郎。靖康元年(1126年),与张俊、田师中随从信德府守将梁扬祖进京勤王,

  • 宋朝将领杨存中生平简介 杨存中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存中,宋朝

    杨存中(1102年―1166年),本名杨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宋朝将领。杨存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鸷,少时机敏,背书数百言,力气超人。娴习孙武、吴起兵法,善于骑射。宣和末年,群盗四起,杨存中应募从军击贼,积功至忠翊郎。靖康元年(1126年),与张俊、田师中随从信德府守将梁扬祖进京勤王,

  • 南宋名将毕再遇的故事 毕再遇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毕再遇,宋朝

    毕再遇(1147年—1217年),字德卿,兖州(今兖州)人,南宋名将。父亲官至武议大夫。他以恩庇补官,隶侍卫马司。开禧二年(1206年),随军北伐,屡立战功,迁为武功大夫。后因功历任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骁卫大将军。因其勇猛过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嘉定元年(1208年)

  • 南宋名将毕再遇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毕再遇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毕再遇,宋朝

    毕再遇(1147年—1217年),字德卿,兖州(今兖州)人,南宋名将。父亲官至武议大夫。他以恩庇补官,隶侍卫马司。开禧二年(1206年),随军北伐,屡立战功,迁为武功大夫。后因功历任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骁卫大将军。因其勇猛过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嘉定元年(1208年)

  • 南宋名将毕再遇生平简介 毕再遇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毕再遇,宋朝

    毕再遇(1147年—1217年),字德卿,兖州(今兖州)人,南宋名将。父亲官至武议大夫。他以恩庇补官,隶侍卫马司。开禧二年(1206年),随军北伐,屡立战功,迁为武功大夫。后因功历任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骁卫大将军。因其勇猛过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驾驭兵将,威名远扬。嘉定元年(12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