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五代词人牛希济:赏析其传世名篇《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词人牛希济:赏析其传世名篇《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99 更新时间:2023/12/18 15:55:43

五代冷门诗人的词作,赏析《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生查子

读作(shēng zhā

zǐ),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因朱淑真词有“遥望楚云深”句,亦称“楚云深”。因韩淲词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故又名《梅和柳》,又因同一词中有“晴色入青山”句,故又名《晴色入青山》。又名《梅溪渡》、《陌上郎》、《遇仙楂》、《愁风月》、《绿罗裙》等。调见《尊前集》。仄韵,双调四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译文

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整天劈核桃,那人像桃仁嵌在核壳中一样嵌在我心中。两朵隔墙相望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枝。

赏析

上阕以“传情入景”之笔,抒发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作者借“移情”笔法,赋予视野中的客观景象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使天边新月、枝上红豆都染上别离相思的情愫。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开头这两句是说,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起句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先言他物(“新月”),以引起所咏之辞(“眉”,即人或爱情),此为“兴”的写法;同时,以弯弯的细眉来形容“新月”,此为“比”的写法。如此,便将月与人紧密结合到了一起,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美感;此外,也引出下句“未有团圞[luán]意”,使月的状态与人物的处境发生关联。

给如眉的新月涂上了感情色彩。

它用“团圞”这个形容圆的状貌的字眼,特别强调了新月还没有呈现圆形的趋势,在隐约流露的恨月不圆的感情中,突出了新月象征不团圆的意味。明为写月,实则喻人,作者以眉比月,正暗示出相思人儿因不见团聚而双眉紧蹙,郁闷不欢的愁苦之态。“团圞”作为“团聚”解的双关含义,也揭示了望月的主人公渴望团圆而不得团圆的境遇和心情。

仅凭此二句,我们大致猜到,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女子,她与心上人分居两地,相思相望不能相守,故十分的敏感多情。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这两句紧承上文,拈出了“红豆”,描写了主人公对它的感受。由于“团圞”无望,她连红豆也不敢看,生怕惹得“满眼相思泪”。这两句几乎为寻常白话,但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红豆一名相思子,象征爱情和相思的独特的含义深入人心。词人用“不堪看”刻画主人公一看到红豆就勾起相思之痛而难以禁受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充分渲染了她相思的强烈、爱情的深挚。这两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王维《息夫人》中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意境,真是异常的哀感顽艳。暗自坚持的忠贞,不可妥协的情感,都在这一句中显露出来。

上片词人撷取传统的寄寓人间悲欢离合、别离思念之情的一弯新月,数枝红豆两种意象,表现了主人公相思之苦;下片转入表现主人公切盼与心上人早成佳侣的愿望。

就内容而言,下阕为上阕之顺延;就感情的“走向”而言,二者又有着微妙的差异。如果说上阕中写相思还只是借助于意象的寄托,情感的附着还比较虚幻,词中的情绪基调也是一种充满残缺感的低沉.那么下阕中的情感就相对地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的、是充满希冀的向上的基凋。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一语双关,劈开桃穰,中心留有桃核,桃核并不特殊,特殊的是它的形状——心形,而桃核里面还有桃仁,所以说“‘人’(仁)在心儿里”。作者利用句中隐含的桃仁的“仁”字同句中暗指心上人无时无刻不在她的心里,寄托着主人公对心上人丝丝缕缕的情爱和日复一日的期盼。

有了这样的慰藉,她心中便燃起了希望,坚信“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虽然花阡两朵,一“墙”相隔,但只要坚持下去,终会修成正果,喜结连理。结尾把感情落到了实处,词中流露着充满希冀的基调。

结尾两句,作者从主人公的心理出发,创造出“隔墙花”这一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他同恋人这一对难成眷属的有情人,并且采用了“连理枝”这个人们所熟悉的形象来表达它美好的愿望。

整首词写得情致深长,淋漓沉至。这首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极其自然地运用了南北朝民歌中的吴歌“子夜体”,从新月想到未能团圆,从红豆感到相思之苦,用的都是比兴的方法。此词所咏新月、红豆、桃穰,既切于情事,又别有生发。写法上用下句进而解释上句,表达女子对爱情的热切追求,保持着乐府民歌的本色。词中用语亦雅俗并行,且兼用六朝乐府的谐音双关的寓意手法,在反复的咏叹中对主人公作了更充分的描写,词情也更加细腻和完整。

名家点评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闲情集》卷一:“淋漓沉至,后半近纤巧。”

清代词人许昂霄《词综偶评》:“借物寓意,诗家谓之风人体,又名吴歌格,以下句释上句,古乐府类然。”

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妍词妙喻,深得六朝短歌遗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作者简介

牛希济:五代词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标签: 牛希济五代

更多文章

  • 欧阳炯意境优美的一首词:《南乡子·岸远沙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欧阳炯,五代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欧阳炯的《南乡子·岸远沙平》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乡子·岸远沙平(唐)欧阳炯岸远沙平,日斜归路晚霞明。孔雀自怜金翠尾,临水,认得行人惊不起。注释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唐教坊曲,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

  • 五代词人欧阳炯的作品:《春光好·天初暖》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欧阳炯,五代

    欧阳炯的《春光好·天初暖》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光好·天初暖五代·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译文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

  • 吴越忠献王钱佐:吴越第三位国君,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钱佐,吴越

    钱佐,即吴越忠献王,原名钱弘佐,字元佑,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第三位国君,在位共7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钱元瓘去世,钱弘佐于当年九月庚申即位于王宫倦居堂。即位后,因尚年幼,无力控制下属的骄横,又曾宠信谄媚之人,然而

  • 王全斌率兵灭掉后蜀,赵匡胤为何将他贬官?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宋朝

    赵匡胤派大将王全斌领三万兵出征,仅用两个月,就灭了后蜀政权。然而赵匡胤没有封赏出征的将领,反而将王全斌等人全部贬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当时,赵匡胤征讨后蜀派出了两支部队,除了王全斌率领的北路军外,还有一支由刘光义率领的西路军,作为策应,不过王全斌的北路

  • 徐昌图诗词名句赏析: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徐昌图,诗词

    徐昌图(约公元965年前后在世)莆田市城厢区延寿人,一作莆阳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约宋太祖乾德年中前后在世。徐寅曾孙,与兄徐昌嗣并有才名。昌图好作词,风格隽美,为五代词坛有数名手,启北宋一代词风。今人选词和研究宋文学史的,一定要提到他的名字。遗词仅存三首,收入《全唐诗》卷898中,亦曾收入《尊前集

  • 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整首词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徐昌图(约公元965年前后在世)莆田市城厢区延寿人,一作莆阳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约宋太祖乾德年中前后在世。徐寅曾孙,与兄徐昌嗣并有才名。昌图好作词,风格隽美,为五代词坛有数名手,启北宋一代词风。今人选词和研究宋文学史的,一定要提到他的名字。遗词仅存三首,收入《全唐诗》卷898中,亦曾收入《尊前集

  • 五代词人徐昌图之作:赏析《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五代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是五代词人徐昌图的作品,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五代: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译文喝完饯别酒

  • 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一切都在“不语”中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薛昭蕴,字澄州,河中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王衍时,官至侍郎。擅诗词,才华出众。《北梦琐言》:薛澄州昭蕴即保逊之子也。恃才傲物,亦有父风。每入朝省,弄笏而行,旁若无人。好唱《浣溪沙》词。薛昭蕴现存词19首,8首为(浣溪沙),内容多写闺情宫怨,友情离思以及女道士清冷生涯,文人及第得意情景。其词较少艳情

  • 薛昭蕴的一首《浣溪沙》,读来使人身临其境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薛昭蕴,唐朝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薛昭蕴的《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唐)薛昭蕴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赏析薛昭蕴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浣溪沙》却给读者描绘

  • 唐朝冷门诗人薛昭蕴的咏史词:《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薛昭蕴,唐朝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薛昭蕴的《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唐)薛昭蕴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注释姑苏:山名,今苏州市西南,古姑苏台于其上。亦作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