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的“老人政治”:名臣文彦博年过八旬出任宰相

北宋的“老人政治”:名臣文彦博年过八旬出任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4 更新时间:2024/3/12 20:30:27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

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在朝廷需要时都可再度入仕,称为“落致仕”(类似今天的退休返聘)。这样,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请求致仕而不被批准,而一些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会被再次授予要职。

这些老年官员中不乏老当益壮者。北宋朝宰相最高寿者当推文彦博(1006—1097),享91岁。他是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神宗末年(1083年)文彦博已经获准退休,在洛阳准备要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当政的司马光看重“宿德元老”文彦博的才能与威望,极力推荐。就这样,已过80岁高龄的文彦博“落致仕”,被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再担大任。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时人评价他“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真宗朝的老将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猛不减当年。咸平二年(999年),北部边防吃紧,契丹人南下来犯,73岁的范延召毅然随驾北征,“与(契丹敌兵)战瀛洲西,斩首二万级,逐北至莫州东三十里,又斩首万余,夺其所掠老幼数万口,契丹遁去”。

这些年过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其经验智慧被视为国家的财富。鉴于不能忽视的年龄与健康因素,君主们常常对这些老臣加以特殊礼遇。如:前文已提及的文彦博,元祐元年(1086年)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时,已是81岁高龄,被特许“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后来又改为“十日一赴都堂,一月一赴经筵”,能保证机要政务参与决策即可。两朝重臣吕公著元祐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也已是71岁高龄,被特许“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时;常行文书免签书;别建府第,许执政往议事”等。枢密使张昇70岁时“请老”(申请退休),英宗极力挽留,声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还免除其觐见皇帝时复杂的礼节“进见毋舞蹈,受赐勿跪”等。

可怜一些“耆德”老臣,被皇帝所倚重、累请致仕而不得,终日被机要政务缠身,劳心劳力而“卒于任”。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上。哲宗初年,老臣孙固(1016—1090)屡请致仕,太皇太后诚意挽留“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孙固得此知遇之恩,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又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宋神宗在位期间,重视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终因年老力衰受不了远途跋涉之苦而死于赴任途中。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0岁的老人已经完全成熟了,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多年积累的经验堪为后辈推崇,一些关键问题的咨询是必要的;同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又是一个超脱物欲、名利追逐的阶段,回归自我,颐养天年。而二者的协调是不容易把握的,北宋老年官员们的荣耀与尴尬正说明了上述两点,给后人以思考与发。

标签: 北宋名臣文彦博

更多文章

  • 北宋名臣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 威震异邦的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彦博,北宋,名臣

    文彦博简介:北宋前期,名相辈出,赵普、李沆、寇准、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如群星璀璨,层出不穷,他们以过人才识担当朝廷柱石的重任,不仅赢得了个人荣宠,也使国家维持了安定兴盛的局面。文彦博是其中福禄寿三者俱全的典型,让我们透过他的一些事迹,来见识一下这位名臣的风采。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今属山西)

  • 北宋宰相宋庠的故事 宋庠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庠,宰相,北宋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宰相,工部尚书宋祁之兄。安州安陆人,后徙居雍丘县双塔乡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

  • 北宋宰相宋庠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宋庠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庠,宰相,北宋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宰相,工部尚书宋祁之兄。安州安陆人,后徙居雍丘县双塔乡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

  • 宋庠怎么读 宋庠生平简介 宋庠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庠,宰相,北宋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宰相,工部尚书宋祁之兄。安州安陆人,后徙居雍丘县双塔乡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

  • 庞太师不是庞籍?历史上真正的庞籍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庞太师,庞籍,宋朝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等

  • 宋朝历史上有庞太师这个人吗?庞太师庞籍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上的庞太师,庞籍,包青天之开封奇案

    导读:“庞太师”,所暗指的应是北宋仁宗年间曾任宰相的庞籍。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

  • 梁适:北宋仁宗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梁适,北宋

    梁适(公元1000年~公元1070年),字仲贤,山东东平(须城)人,北宋太傅、仁宗皇佑年间宰相。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父梁颢为翰林大学士,适以父荫为官。但是为证明自己实力,在景祐元年考取进士。主管淮阳军后,上奏皇帝减少朝庭硬派给京东路百姓的丝绸一百三十万

  • 北宋宰相刘沆的故事 刘沆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沆,宰相,北宋

    刘沆,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刘沆进士及第,名列第二。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在位以“长于吏事”著称。刘沆为相,敢于启用贤人,救正时弊,他的这种刚正性

  • 刘沆怎么读 刘沆生平简介 刘沆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沆,宰相,北宋

    刘沆,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刘沆进士及第,名列第二。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进士设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为首”,在位以“长于吏事”著称。刘沆怎么读刘沆[hàng]刘沆生平简介皇祐三年(

  • 名臣刘沆智断不动产案件 被誉为名相牛僧孺转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名臣,北宋,牛僧孺,

    宋仁宗在位时,有一个大臣名叫刘沆,非常聪明能干。据说他妈生他的时候,梦见唐朝宰相牛僧孺穿着官服进了他们家,然后他就出生了,所以大伙都说他是牛僧孺转世。牛僧孺是名相,擅长断案,可巧的是,这个刘沆也擅长断案。比如说有一年,刘沆去湖南衡阳当市长,接了一宗不动产案子。这宗案子其实是二十年前的旧案,已经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