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让国皇帝”耶律倍:曾好嗜饮人血客乡被杀

“让国皇帝”耶律倍:曾好嗜饮人血客乡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449 更新时间:2023/12/6 11:50:23

“让国皇帝”耶律倍耶律倍(899-937),又名耶律图欲,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之外,常以义宗、让国皇帝和文献皇帝等称之。他曾经是大契丹国文武双全的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在父亲去世后,却没能如愿子承父业,当上皇帝,而是把皇位“让给”了弟弟。20年后,儿子耶律阮即位,却又被追尊为帝,谥号“让国皇帝”。

有人说,他的“让国”义举感动了上天,使得他的子孙能够享有辽国的帝位。因“让之以国,泽被后世”,自辽世宗耶律阮以后,除嗜酒如命的昏睡皇帝耶律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外,其他所有大辽皇帝——包括北辽和西辽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嫡系子孙。耶律倍自幼聪敏好学,才华横溢,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针灸,喜欢藏书、翻译,工于文章、绘画,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

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画家,他擅画水草放牧或游骑射猎的情景,特别擅长于画鞍马,其画作被宋代的黄复休评为“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之态”。据《宣和画谱》一书记载,宋朝大内皇宫的秘府中共收藏有耶律倍的15幅画作。其他传世名作还有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射鹿图》、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番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骑射图》等。

受父皇影响,耶律倍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学相当尊崇,是当时汉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员。据史书记载,一次,阿保机就契丹国应该推崇哪种思想与群臣进行了讨论,他问大臣:“受命之君,应该侍奉上天,敬仰神灵。朕想祭祀立了大功、拥有崇高道德的人,谁应该排在第一位?”大家都说应该让佛排在最前面,这时,在一旁的耶律倍说:“孔子是万世所尊崇的大圣人,应该排在最先。”阿保机闻言大喜,立即下诏建孔庙,让耶律倍在每年春、秋两季率领百官祭奠孔子。耶律倍不但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是一位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在大契丹国开国初期,耶律倍曾经常率兵出征。

公元919年11月7日,在跟随阿保机向北征讨乌古部时,作为先锋都统的耶律倍,带兵开路,首先进击,大破乌古部,俘获牲口一万四千二百头,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使乌古部全部投降了契丹。

922年1月9日,耶律倍又率王郁等经略燕地,一度打到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大大扩张了契丹的领地。924年春,渤海国杀死了大契丹国的辽州刺史张秀实,并掠夺州民。事发后,阿保机召集群臣,颁布诏书,宣称要御驾西征。众人非常惊讶,不明其意,因为渤海国在契丹东面,阿保机不急于报仇却去攻打西面。其中,只有耶律倍最先明白了父皇声东击西的真实用意,并乘机向父皇献上了攻取渤海国的计策。

公元926年2月17日,契丹在攻克渤海重镇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后,阿保机想先清点城中的户籍和人口,耶律倍却进谏道:“如今刚刚得到扶余城就清点户籍,人民必定不会安分。如果现在乘着我军破竹之势,直接攻向渤海国的首都忽汗城(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则一定会攻克它。”阿保机听从了长子的建议,让他和耶律德光担任前锋,于2月23日夜间开始围攻忽汗城。3日之后,渤海国末代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是,刚刚在草原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契丹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尴尬境地:开国皇帝阿保机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就急病离世了。

皇帝去世,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当时契丹统治集团内部亟须解决的问题。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会借用,但并不愿看到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如果让汉文化的笃信者耶律倍作为阿保机的继任者,契丹帝国会走向何方?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可以试着揣摩一下:耶律倍会大肆用汉官,压制本民族的贵族势力;他会让全国放弃原有的习俗而全盘汉化。这样,势必会引起契丹内部极大的反抗与动乱。想到这些,述律平一定会不寒而栗吧?毕竟这些假设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事实上,后来的辽世宗耶律阮因深受父亲主张全盘汉化的影响,即位后就作出了一系列背离契丹传统的举动:他在政治上重用汉族人士,军事上信任投降晋将,对诸部酋长则加以压制;为了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下令释放奴隶;几次发动对后汉、后周的攻伐,积极争取中原;更有甚者,他似乎故意挑衅祖母述律平的权威,册立从后晋宫中得到的汉族宫女——比自己整整大10岁的甄氏为皇后,打破了契丹萧氏为后族的传统,使甄氏成为辽朝唯一的汉族皇后。这些,都引起了契丹贵族的不满和反对。从耶律阮即位的第三年开始,周边部族的叛乱、朝廷贵族的谋反,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这种情况,决不是述律平所希望看到的景象,也不是刚刚建国的契丹所愿意经历的事情。

在述律平看来,自己深深喜爱的次子耶律德光更像阿保机,若以江山帝业为重,显然比耶律倍更适合作大契丹国的皇帝。他多年随父母征战,非常了解帝国的内外局势,也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处置本民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守成者实,求变者通”,耶律德光恰好二者兼具,是守住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制定出合适的制度、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的最合适人选。

要汉化还是要传统?除了母子间的亲疏关系外,文化的角逐,竟然成了皇位之争的关键。虽然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文武双全的皇太子耶律倍很有理由继承皇位,但在文化传统的考量中,耶律德光却更加符合母亲的心意。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果断地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洞悉了母亲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耶律倍虽然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弟弟,可耶律德光继位后,仍然担心兄长和自己争夺皇位,处处加以防范。

耶律倍统治下的东丹国,北至松花江,南至鸭绿江,物产丰富,经济富足,居民文化素质较高。它的发展壮大无疑会对耶律德光的契丹政权形成威胁。因此,公元928年,耶律德光趁耶律倍离开东丹国留住皇都期间,把距离大契丹国较近的东平郡(今辽宁辽阳)提升为南京作为东丹国国都,并将东丹国内的百姓人口大量迁移至南京。随后,又故示尊崇,给耶律倍增加了仪卫规格。通过几个步骤,不但减少了耶律倍治下的百姓兵员,更缩小了东丹国的领地,而所谓的“仪卫”更时时刻刻加强了对耶律倍的监视——居住在南京的耶律倍实际上被耶律德光软禁了起来。

为了解除弟弟的疑心,耶律倍写了一首《乐田园诗》,表达了自己无意权位的心思,并将全部的精力投注在读书作画当中,在南京西宫又建立了一座藏书楼。——此前,耶律倍在北镇医巫闾山绝顶已建有规模宏大的望海堂藏书楼。望海堂建于契丹建国之初。当时契丹国诸事正在草创,战争连年,还来不及出版大量图书,这样就不得不长途跋涉,前往中原购书。在当时军阀割据的时候,耶律倍使得望海堂的藏书达到万卷,故有“万卷藏书楼”的美称。望海堂藏书楼,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私人图书馆。据当时人记载,望海堂里的某些医学藏书,就是在中原也很难找到,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医巫闾山期间,耶律倍以狩猎、读书、作画为趣,由此结识了北镇汉族女子高云云,纳为妃子,称高美人,并为其修筑行宫。后来,由于大雪封山,在山中上下不便,耶律倍又将一部分书籍搬至观音阁。现在的闾山大观音阁景区的旷观亭、望海寺、万年松、道隐谷都有耶律倍当年留下的足迹。特别是大石棚“道隐谷”,正是当年耶律倍隐居读书的地方。因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隐居,故称“道隐谷”。耶律倍的第五子晋王耶律道隐,大概就是耶律倍在闾山这段时间与高美人所生的,不然怎么叫“道隐”呢?

但是,尽管耶律倍如此淡泊明志,耶律德光仍然没有就此放过他。为了深入了解耶律倍的周围环境,耶律德光先后两次“纡尊降贵”,亲自去到耶律倍的府邸“看望”;耶律倍来到京城朝见的时候,述律平留住他,却让耶律德光去东丹国察看耶律倍臣属的情况。之后,耶律德光又对兄长的僚属大行拉拢宴请,以便加强对耶律倍的控制与监视。耶律倍的情形很快就传入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耳中,出于政治目的,他立即派人再三诱召耶律倍。公元930年11月,当后唐使节再次到东丹国请耶律倍时,深受汉文化浸染的耶律倍对左右侍从说:“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吴太伯又称泰伯,是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知道父王想立小儿子季历为继承人,便和二弟仲雍逃到江南,建立吴国(首都在今江苏苏州),后世称赞他们俩有“让国”的贤名。耶律倍在这里所说的也是表示自己要像泰伯、仲雍那样逃离本国,将“让国”让得彻彻底底。

临走时,耶律倍在海边树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刻了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兄弟间残酷的政治斗争。之后,耶律倍带着爱妃高美人,将所有的书籍装运到船上,渡海投奔后唐。曾经离契丹皇位仅仅一步之遥的耶律倍,就这样被逼上了弃国出走的不归路,以特殊的方式彻底成就了“让国”的贤名。

标签: 耶律倍让国皇帝

更多文章

  • 萧挞凛意外死亡为什么会导致的宋辽和谈 导致和谈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澶渊之盟,萧挞凛,辽国,宋太宗,杨业

    从宋太宗开始,宋辽两国间的战事不断,直到两国达成澶渊之盟,才实现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而澶渊之盟之所以能达成,很大一部分原因,缘于辽国丧失了一员名将。此人,便是让宋朝无比头疼,并曾擒获过杨老令公的契丹名将萧挞凛。萧挞凛为辽国景宗、圣宗两朝名将,是承天太后萧绰的族兄弟。虽然跟太后是亲戚,但萧挞凛的仕途完

  • 草原“战神”萧挞凛是怎么死的 萧挞凛死后契丹受到了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萧挞凛,李继隆,耶律休哥,辽国

    张皓很精明,在契丹营帐中感觉到了战前的气氛,很快完成一个判断:契丹就要派遣萧挞凛为先锋,第二天到澶渊。于是,他在从天雄军往德清军的路上,另外派遣心腹间道去见老相识,宋师西偏营栅司令周文质。周文质是殿头高品,这是亲近皇上的在朝高级宦官。此役,在李继隆麾下负责偏西方向的阵营。周文质得到消息马上向李继隆、

  • 辽国的一代名将萧挞凛是怎么倒在名不见经传的北宋低级将领张环手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辽国将领,萧挞凛,雍熙之战,耶律休哥

    前文介绍了几位与北宋军队交锋时战绩卓著的辽国将领,今天要说的还是这个类型的人物。他可谓是辽国主张对北宋采取强硬路线的倡导者之一,也曾多次击败宋军。不过,他也创造了一项记录,是被宋军击毙的辽国最高将领。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萧挞凛,在《辽史》、《宋史》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下面就依据这些史实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 南齐皇帝萧昭文老婆是谁 萧昭文老婆王韶明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萧昭文,南北朝,皇帝

    萧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 ,郁林王萧昭业异母弟,母宫人许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四任皇帝,494年7月25日至10月10日在位,仅在位75天。萧昭文初封临汝公,后改封新安王。历任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南豫州刺史、中军将军、扬州

  • 宋代名将王韶奔袭露骨山:北宋定边的经典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露骨山,王韶,北宋

    山展现给人们的总是沉默的一面,默默无言,将许多往事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等待着人们的追寻。露骨山就是如此! 900多年前的北宋,一场堪称那个时代巅峰之作的远程奔袭战就在露骨山中上演。究竟是谁,上演了如此精彩的一幕,掀开大山的迷雾,将看到怎样的真相呢? 恐怖之名露骨山在渭源县南部和漳县交界处,山体

  • 叶梦得生平经历介绍 叶梦得的仕宦生涯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叶梦得,叶清臣,宋朝,晁补,宋高宗

    家庭背景叶梦得出身文人世家,其从祖父为北宋名臣叶清臣(《避暑录话·卷下》:“曾从叔祖司空道卿,庆历中受知仁祖,为翰林学士。”)四世祖叶参为咸平四年进士,官至广禄卿。母亲晁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之妹。据说有一年,叶助同妻子晁氏至东山朱巷祭拜先祖造玄公(叶逵)祠,是夜梦见一龙盘于宅中梁上,不久便

  • 叶梦得简介 宋代时期词人户部尚书叶梦得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叶梦得,宋朝,宋代词人

    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

  • 揭秘:灭绝师太的原型是不是红袄军女将杨妙真?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灭绝师太,杨妙真

    杨妙真武艺高强,号称一杆长枪纵横淮河两岸,又懂些军略,在杨安儿死后成为红袄军的大姐大。李全和杨妙真两人在政治上都没啥章法,行事比较随意。一会儿降宋,一会儿叛宋,后来又投降了蒙古,却又暗自准备叛蒙。有点儿反复无常。贾似道的老爹贾涉、后来的淮东制置使刘琸、姚翀都在杨妙真手里吃了苦头。其中刘琸本想略施小计

  • 揭秘蒙古唯一女行省杨妙真:创梨花枪的美女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蒙古,女行省,杨妙真,梨花枪

    杨妙真是金末红袄军头领杨安儿的妹妹,绰号叫“四娘子”,貌美如花,身强体健,曾练成九转梨花枪法,纵横山东,号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里高度评价梨花枪法:“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

  • 吕惠卿做出的成就有哪些 吕惠卿成就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吕惠卿,王安石,宋神宗,宋朝

    北宋期间的王安石变法,虽然在颁布后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还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神宗时期国家收入进一步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并依靠军事制度上的几个行之有效的改革取得了如熙河开边等军事成就。作为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吕惠卿在变法革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熙宁初年,吕惠卿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