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沆怎么读 北宋名相李沆生平简介 李沆是怎么死的

李沆怎么读 北宋名相李沆生平简介 李沆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217 更新时间:2024/1/7 21:22:14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李沆怎么读

李沆(hàng)

李沆生平简介

器度宏远

李沆年轻时喜欢学习,气量很大,其父李炳曾对别人说:“这个孩子他日一定会官至公辅。”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因郊祀恩,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在通判潭州时,转运使赵昌言“谓其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而当时长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回朝任著作郎。 相府召他考试写约束边将的诏书,上奏给宋太宗,太宗看后很高兴,命他以原职在弘文馆当值,赐五品官服。

颇受赏识

雍熙三年(986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对宰相说:“李沆、宋湜,都是有才能的人,可以让他们一同考试。”第二天,一并获授右补阙、知制诰。李沆职位低于王化基与宋湜,太宗特别升其职于三人之首,赐给各人钱百万。又因李沆素来贫困,多欠别人的钱,另外赐钱三十万给他偿债。

雍熙四年(987年),李沆与翰林学士宋白一起知贡举。由于宋白把关过严,致使大部分举子落榜,致使“谤议蜂起”。指责议论这事的人虽然很多,但都没有归咎于李沆。

端拱元年(988年),李沆升任职方员外郎,旋即任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991年),李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他在任上“澄汰流品,旌别淑慝,清通简要,时誉归之”。

李沆的才华、风度为太宗所欣赏,他曾侍奉太宗参与曲宴,太宗目送他说:“李沆风度端庄稳正,确实是显贵的人。” 同年九月,升任给事中、参知政事。

淳化四年(993年)十月,以本职罢参知政事,任奉朝请。不久后,李沆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未等服丧期满就被起用,外任升州知州。尚未成行,又被改授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辅导太子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寿王赵恒(宋真宗)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太宗诏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

再相参政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真宗即位。四月,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元年(998年)十月,李沆以本职与兵部尚书张齐贤同任平章事,李沆兼任监修国史,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居守京师

咸平二年(999年)六月,李沆呈上重修《太祖实录》共五十卷。当时参与编修之人都受到加官增封的奖赏,只有李沆恳切推辞,真宗允准。

同年十一月,加职中书侍郎。适逢辽军侵犯边境,真宗亲自北征,命李沆任东京(开封)留守,坐镇后方。李沆任留守,不杀一人而京师肃然。

咸平三年(1000年)二月,李沆任元德皇后(真宗生母)园陵使。真宗回京后,李沆在城郊迎接,真宗命他坐下摆好酒,连加慰劳。

咸平四年(1001年)三月,李沆加职门下侍郎。

咸平五年(1002年)十一月,李沆加职尚书右仆射。 十二月,与宰相吕蒙正共同兼任门下侍郞。

李沆是怎么死的

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初三,李沆在早朝至待漏舍时,因病回府。真宗命太医前往诊视,派去抚问的使者相望于道。次日(七月初四,7月23日),真宗亲自驾临探问,赐白金五千两。真宗回宫后,李沆即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真宗闻讯后非常悲痛,再次前往拜灵痛哭,对左右说:“李沆作为大臣,忠心善良纯正厚道,自始至终都一样,怎么会想到他不享有长寿!”说完又哭了起来

,为他辍朝五日,追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又在别第为李沆举行哀悼仪式。录用李沆的弟弟国子博士李贽任部员外郎,光禄寺丞李源任太子中舍、屯田员外郎,直集贤院李维任户部员外郎;录用李沆之子李宗简任大理评事;赐李沆的外甥苏昂、侄子朱涛为同进士出身。特命昭宣使、恩州团练使李神福监视丧事。

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李沆归葬河南府洛阳县贤相乡积润里,葬于其父李炳的墓旁。

标签: 李沆宰相北宋

更多文章

  • 北宋大臣向敏中生平简介 向敏中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向敏中,宰相,北宋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父向瑀,曾任后汉符离令。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历任工部郎中、给事中等。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拜同平章事。受任后,向敏中谢绝客人,门庭寂静无声,真宗因而称赞说:“敏中大耐官职!”咸平五年(1002年)

  • 北宋宰相毕士安简介:曾支持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宋,毕士安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毕士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毕士安(938年—1005年11月14日),本名士元,字仁叟,一字舜举。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

  • 北宋名相毕士安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毕士安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毕士安,宰相,北宋

    毕士安(938年—1005年),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九九二),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

  • 北宋名相毕士安生平简介 毕士安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毕士安,宰相,北宋

    毕士安(938年—1005年),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宋太祖乾德四年(九六六)进士。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九九二),召入翰林为学士。宋真宗即位,权知开封府事。咸平

  • 北宋名相寇凖为什么客死异乡?寇凖得罪了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寇准

    北宋名相寇凖为什么客死异乡?寇凖得罪了哪些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寇凖这个人想必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在历史上也真的是有很多故事的,这个人不简单的,其实能做到宰相的人当然都是不简单的,但是但是有人总得有一死的,话说这个寇凖最后是死了的,而且下场十分的惨烈,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做了

  • 寇凖在这个宋辽最重要的盟约中,做了一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真宗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辽军寇宋,直扑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城下,宋真宗在寇凖的力主下,御驾亲征,致使宋军精神倍增,终于在澶州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从此以后,辽国就不敢发动大规模

  • 北宋宰相李迪简介:宋仁宗亲题其碑首为“遗直之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北宋,李迪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李迪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迪(971年-1047年),字复古,先祖为赵郡人,后迁家至濮州(今山东鄄城旧城)。北宋名臣、

  • 北宋五鬼之王钦若与丁谓 有何相同之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钦若,宰相,北宋

    王钦若和丁谓王钦若和丁谓都是北宋朝廷的官员,在宋真宗时期,俩人深受皇帝的宠信和重视,在朝廷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人将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五人称为北宋五鬼,五人都以奸滑而闻名,其中以丁谓和王钦若为最盛。在《宋史》中,总结出他们有四点过错,分别是:喜欢邀功,并且把他人的功绩归结在自己身上;

  • 冯拯:北宋时期宰相,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冯拯,北宋

    冯拯(958-1023年),字道济,长乐信都人,出生于孟州河阳人,北宋时期宰相。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起家大理评事、峡州通判。淳化年间,拥戴许王李元僖,坐罪贬官。宋真宗即位,负责枢密院的事务,授参知政事,迁兵部侍郎。大中祥符初年,参与封禅泰

  • 拯遂被用至宰相的冯拯生平简介 冯拯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冯拯,宰相,北宋

    冯拯(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平兴国进士,景德间除参知政事。祥符东封,以拯为仪仗使。卒谥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传。拯遂被用至宰相的冯拯生平简介冯拯(九五八~一0二三),字道济,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进士(《隆平集》卷四本传)。历知数州。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