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让北宋两个皇帝相互残杀的花蕊夫人究竟有多美?

让北宋两个皇帝相互残杀的花蕊夫人究竟有多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068 更新时间:2023/12/6 5:47:41

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清楚,自古就很难找到一个才华和美貌相得益彰的女子。一代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容貌虽好,但难称得上绝世佳人;卓文君、上官婉儿虽然美貌出众,但文采和才识比起须眉仍觉稍逊风骚。唯独天府之国有一个叫做花蕊夫人的女子,不仅文采和才识不让须眉,而且堪称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

“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花蕊夫人就是因其酷似花中娇蕊那样的楚楚动人,才成其美名。大宋文豪苏轼曾赞美她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世女子,结果却让大宋两个皇帝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兄弟二人互相残杀!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自小喝了都江堰江水长大的花蕊夫人天生丽质,后蜀主孟昶见后惊为天人,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号花蕊夫人。除了长得如花似玉之外,花蕊夫人的诗词也写得漂亮,做贵妃不忘创作,曾写下上百首宫词。

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美女。这位美女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

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后蜀,谁知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对后蜀的这个绝色佳人,赵匡胤早有所闻,见了之后,才知其气质风采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的诗才,赵匡胤当场面试,要她即兴赋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吟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首七言绝句,不仅将自己的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还捎带发泄了一腔亡国之恨,对不作为的男人们,语气中不无揶揄和轻蔑。这一首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唱遂令赵匡胤感慨万分,半天低头不语。

赵匡胤尽管听了尽管不是很舒服,但聪明的花蕊夫人只骂蜀国男人,并不针对他,所以赵匡胤还是对眼前这个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不料仅仅过了7天,孟昶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于是,赵匡胤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赵匡胤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毫无顾忌地把“无家可归”的花蕊夫人请进自己后宫,通宵侍宴。此时的花蕊夫人身不由己,只得低声宛转歌道:“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原来这赵匡胤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当年千里送京娘,是何等的义薄云天!后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又是何等的八面威风!此时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饮了几杯酒后的花蕊夫人,红云上颊,更觉妩媚动人。赵匡胤携着花蕊夫人的玉手,同入寝宫,不久封花蕊夫人为贵妃。自此这位大宋的开国皇帝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寻欢作乐。

然而,垂涎花蕊夫人美貌的还有一人,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花蕊夫人来到汴京后,赵光义就一直窥伺动静,寻找接近花蕊夫人的时机。但是花蕊夫人一直不喜欢心胸狭隘的赵光义。赵光义便采取威胁利诱的手段逼花蕊夫人就范。他不仅将自己的夺权篡位的阴谋相告于她,并且允诺说,自己坐上大宋皇帝的宝座后,一定让她当上大宋的皇后,母仪天下。

曾发誓要报国恨家仇的花蕊夫人看到赵氏兄弟手足相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便顺水推舟,先是委身于赵匡胤,后又寻机接近其弟赵光义,挑拨他们兄弟之情,致使他们兄弟早日反目。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夜晚,赵匡胤看到其弟赵光义与花蕊夫人在一起亲热,一时盛怒之下,便手持玉斧想砍杀赵光义,不料反被赵光义所杀。这赵光义生怕花蕊夫人将这天晚上的事情泄露出去,当即用箭将花蕊夫人射死。一代绝色佳人便从此香消玉陨。这就是历史上流传千古的“烛光斧影”的故事。

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赵光义便即位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在赵光义的一生中,有过无数女人,然而却永远没有一个女人,比得上花蕊夫人一样让他不耻下拜,让他刻骨铭心。

宋太祖暴毙之谜:或因花蕊夫人而引起的谋杀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太祖忽然离奇驾崩,年仅五十岁。这是历史上称为“斧声烛影”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宋代文莹的山林老僧名为《湘山野录》的书里。

事实上,在官修的宋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都是语焉不详的。《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两句简单的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

官修宋史语焉不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与自宋太宗赵光义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继承有关。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那么,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究竟发生了什么?赵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湘山野录》里的第一句:“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这显然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宋太祖突然召赵光义入宫?而且时间是深夜。有什么重要的秘事非要这时候谈?再看后一句:“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这里也有两个疑问,一是二人深夜见面,难道就仅仅是为了喝酒?二是,即便只是为了饮酒,为什么要屏退左右侍从?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有重要秘事要谈,到底是什么事呢?

接着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什么是“柱斧”?并不是用来砍人的斧头,而是一种可以把玩于手中的文具类用品,形状似一支轻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制成。君主一般用这东西在图纸上勾画,拿在手中正合适。

宋太祖不是长臂猿,他要拿“柱斧”这玩意儿戳地,就得蹲下身来。这就更奇异了!两个人喝着酒,怎么就忽然拿“柱斧”戳地呢,还发出清晰的“嚓嚓”声?一边戳还一边喊“好为之,好为之”。关于这句话,有的解释是“好做”,有的解释是“好好干”。

做什么?干什么呢?

由于这些诸多疑点,便有了赵光义毒死兄长一说。尤其是“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样一幕——赵光义在酒里下了毒,赵匡胤喝下,毒性发作,他顺手抓起“柱斧”戳向赵光义,但已经没有足够的力气,于是身子一软蹲下,也可能是倒下或趴下,手里还拿着“柱斧”在地上痛苦地戳着,口中喊道:“好为之,好为之。”而赵光义惊慌离席起身,本能地躲避。

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形,赵匡胤在说“好为之”这句话的前面,笃定有一段赵氏兄弟间的谈话。谈话内容会是什么呢?应当是赵光义请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自己,当然,这请求中带着威逼。赵匡胤犹豫愤怒间,毒性发作,这一刻他感觉生命走到了尽头,万般悲悯无奈地说:你继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干。

我要说的是,这一幕并非是空穴来风的主观臆想。从“斧声烛影”事件前后,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据。

首先说说赵光义,他在开封府担任府尹,长达16年。在这期间,他培养了自己的大批党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术的宋琪、有能言善辩的程羽、有文武双全的贾琰,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而且赵光义本人礼贤下士,善于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势力不仅大,而且在朝中根深蒂固。

到了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的时候,朝中的群臣爆发了“迁都之争”。赵匡胤认为以开封作为国都,地理位置虽然不错,然而地势不险,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敌。于是有意迁都洛阳。虽然两地各有利弊,但在赵匡胤看来,迁都洛阳是利大于弊。

大臣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譬如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就认为:开封得运河漕运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从江淮运来百万斛米供给京师数十万军队。而且东京根基已固,不能动摇。

赵匡胤却不听从,他认为开封城中所需物资全仗水路由外地运送,万一开封被围,后果难以想象。

看起来,赵匡胤已经下了决心迁都。而这时候,也反对迁都的赵光义说了一句微言大义的话:“在德不在险。”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匡胤听了这句以后,默然无语。等到赵光义出殿后,他居然对左右大臣说:“晋王的话不错,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尽敝。”于是,迁都计划没有施行。赵光义一句话就能说动赵匡胤,是他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极重极高,还是这句话本身就含义深刻,合情合理呢?两方面原因都有。

我们来看看“在德不在险”这句话的出处——此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的重要观点。

据《史记》载:有一次,魏武侯携吴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边欣赏着两岸险峻山峰一边说:“多么坚固美好的山河呀!这不正是魏国得以巩固的根本吗!”

吴起立即回答说:“国家政权巩固与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险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国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阳湖),但因为他不修德义,而被夏禹所灭;夏的都城左河济(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右泰华,伊阙(春秋时周的关塞,地势险要,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其南,羊肠(即羊肠坂,在山西境内)在其北,可谓固若金汤,但由于他实行暴政,被商汤所取代;殷纣王所居的国都左孟门(即孟门山,在太行山东),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东境内)在其北,大河(即黄河)经其南,但因为他为政残暴,而被周武王所杀。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们都会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了吴起的一番话,十分感叹。

由此可见,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说出这样一句话,倒不是为赵匡胤着想,而是出于自己的忧虑。因为一旦迁都,他的势力肯定就会被削弱。不管赵匡胤迁都是否有这个目的和深意,他都会对此忧虑。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势力,这说明他有继位当皇帝的野心。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事实上,在“迁都之争”6个月后,这位赵光义就由晋王变成了皇帝。这就要说到“斧声烛影”事件之后发生的事情——

据《续资治通鉴.卷八》记载: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赵光义告辞兄长回去后,到了凌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而王继恩却去了开封府请赵光义。到了地方,看见程德玄站在府门外。这又是一个疑点。注意时间,此时是凌晨,程德玄怎会站在开封府门外?他显然是在等什么人的到来。有一点必须说明,程德玄是赵光义的心腹,他精通医术。

王继恩看到程德玄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接着二人对话——

王继恩问:“你怎会在这里?”

程德玄答:“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说是晋王召见,但我出门一看,没人。反复三次,确实没人。我担心晋王生病,就来开封府探视,刚到门口,就瞅见您了。”

请特别注意这两句对话,程德玄说:“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然而,接着又说,没看到呼唤的人。那么,这个“人”是否存在,只有程德玄自己最清楚。二人这番对白,想表明的是,双方只是偶遇,而非事先约定。欲盖弥彰。这里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赵光义早就收买了王继恩。虽然宋朝没有宦官干政的现象,但这并不能低估宦官的身份。赵光义素来与内侍大臣关系密切,而王继恩是个审时度势的人,在储君的候选人中,他知道赵光义的实力是超强的。如果他帮助赵光义,便有机会获得拥立之功。所以,他违背宋皇后的懿旨,直奔开封府。

王继恩和程德玄念完台词后,一同进入开封府,去见赵光义。此时又出现一个极大的疑点——凌晨时分,赵光义居然还未就寝。这无疑说明他在等待大事的来临。他听说兄长赵匡胤暴亡,立刻作惊异状,犹豫着不肯前往皇宫,提出要和家人商议。如此紧要的大事,又是危急关头,和家人商量什么呢?家人又不能参与朝政。很明显,赵光义在作秀,他边说边走进内室。

这时候王继恩着急了,他说了一句话:“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这句话完全暴露了实情。“时间久了”是指什么?宋皇后派他出宫,久不见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赵德芳。其次,“恐怕被别人抢了”,这个“别人”是谁,“抢”什么?这个关头,王继恩口中的“别人”除了赵德芳还会有谁呢?除了“皇位”还有什么可以抢的呢?

再次,“抢”的意思就是夺,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赵光义早有夺取皇位的野心和计划。这句话,也可以进一步推断,王继恩是赵光义在宫中的耳目,早已被收买。此刻他唯恐生米煮不成熟饭。

同时,王继恩这句话也透露了另一个事实——据《宋史?程德玄传》记载,王继恩是带着宋太祖的遗诏来找宋光义的。这显然是个漏洞,如果是这样,王继恩就不会说出“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了”的话了。关于这一点,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也只说是王继恩自己决定去找晋王的,没有提到遗诏一说。

在王继恩的催促下,赵光义等三人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了皇宫殿门外,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说完就与赵光义一同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了,开口问:“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回禀:“晋王到了。”

宋皇后晕眩。此刻,赵光义已出现在她跟前。25岁的宋皇后,虽然是个年轻的皇后,但出身名门,位主中宫,多少了解一些政事,心里知道,一切都完了。她哭着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这句哭诉中有一个顶要紧的词——“官家”。这个词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对皇帝的称呼。“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炎帝,“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虞舜。

宋皇后这样说,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

赵光义什么反应?他故作悲伤,泪流满面地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至此,赵光义抢在侄子赵德芳之前登基为帝。而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从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另外几个疑点,和赵光义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都不能不让人猜测和推断,所谓“斧声烛影”之谜,就是赵光义精心策划毒死兄长赵匡胤的一桩谋杀案。

疑点一,既然赵光义已经买通了宦官王继恩,为何又要程德玄在府门外等候?是为了和王继恩接头吗?不,他另有打算。我们知道,这个程德玄是精通医术的,赵光义毒杀赵匡胤离开宫中时,赵匡胤即便毒性已发作,但还没有咽气。因此,赵光义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一旦赵匡胤不死,他还可以带上程德玄前去,以医治为名再次下手。

疑点二,赵匡胤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并且屏退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

为什么突然召赵光义,这一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可以推测,那么有一种可能——不是赵匡胤夜里召赵光义入宫,而是赵光义主动求见,才应召前去。这时候,他刚从洛阳回来,便开始实施他的谋杀计划。他携带准备好的毒药到了宫中,在对饮中趁机将毒药投到赵匡胤的酒中。赵匡胤之所以屏退左右侍从,并非是要和赵光义独饮,而是有重大秘事要和赵光义交谈,这个秘事,最大的可能就是谁来继承自己的皇位。

再看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的一系列举措。

举措一:是我们熟悉的“金匮之盟”。太宗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的遗命——在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自己的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杜太后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汲取教训,他日帝位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诏,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听完这番话,哭泣叩拜。杜太后便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这个“金匮之盟”,年代久远,充满迷雾。兄死弟及皇位并没有先例,赵光义当皇帝名不正,言不顺。然而,他既然当了皇帝,也就掌握了纂写历史和引导舆论的权利。因此,所谓的“金匮之盟”,很有可能是赵光义的杜撰。

再看后面的举措,更加深了关于这一点的推测。

举措二:赵光义一即位,立即诏赵普入朝,任命赵普为太子太保,在京师供职。

举措三: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先是大赦天下,以弟弟赵廷美(即赵光美,为避讳改名为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与赵光义的子女并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也都加官晋爵。显然,这是在刚刚登基、根基还不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安抚人心、消除动荡之举。

举措四: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而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号纪年。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规,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呢?这越发说明他心怀鬼胎,要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此外,关于“斧声烛影”中,赵光义毒杀兄长赵匡胤的动机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赵光义并不是因为夺取皇位而杀死赵匡胤的,而是另有原因——为了花蕊夫人费氏。这位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宠妃,精通诗词,才貌兼备。后蜀被宋灭后,孟昶与花蕊夫人都被俘虏,押送到开封拜见宋太祖。七天后,孟昶暴毙,有些史家认为是被宋太祖毒死。宋太祖趁机将孤苦无依的花蕊夫人收入宫中。因为久闻花蕊夫人才名,宋太祖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颇有骨气。反而让宋太祖大为倾倒,封花蕊夫人做了妃子。

花蕊夫人入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知。”宋太祖这才未追究。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

赵匡胤迷恋花蕊夫人费氏,从而懈怠政务。赵光义多次向赵匡胤进谏,而赵匡胤置若罔闻。于是,赵光义在随赵匡胤到后苑骑猎,花蕊夫人侍驾随行时,赵光义引矢瞄准走兽,突然回弓引满而射,花蕊夫人一声惨叫,当场毙命。

所以,赵光义在宫中调戏花蕊夫人,被哥哥赵匡胤发现,于是提起斧头将之砍死的说法不可信。

因此,如果扑朔迷离的“斧声烛影”的事件,就是赵光义毒杀赵匡胤,那么,就只存在一个动机——赵光义要夺取皇位。

标签: 皇帝古代皇帝赵匡胤赵光义

更多文章

  • 花蕊夫人传奇故事:传奇美人气节非凡才华横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花蕊夫人,后蜀,北宋

    花蕊夫人美貌非同寻常“花蕊”一词是形容女子生得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在当时的中国,可能有把最顶尖的美女称为“花蕊”的时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所讲的这位花蕊夫人并非唯一的花蕊夫人,也不是第一位花蕊夫人。第一位花蕊夫人是前蜀王建的妃子,姓徐,美丽非常,且会吟诗作词。此外,还有一位

  • 宋太祖暴毙之谜:或因花蕊夫人而引起的谋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太祖,宋太宗,花蕊夫人,谋杀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

  • 花蕊夫人是谁?中国古代最具真性情的皇帝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帝老婆,花蕊夫人,亡国

    如果不是亡了国,也许人们永远不会看到花蕊夫人的另一面。谁能想到:一个貌美娇弱的后宫女子,在国破家亡之时,却表现出如此酣畅淋漓、通透彻底的真性情。那首堪称绝唱的《述亡国诗》,那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的悲情呐喊,堪堪羞煞蜀国男儿郎,让后人赞叹不已。花蕊夫人本姓费,是五代十国时,后蜀国后主孟

  • 花蕊夫人是谁? 亡国女诗人花蕊夫人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花蕊夫人,宋太祖

    花蕊夫人是谁?花蕊夫人,有人说是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而也有人说,是一代名妓费氏。据说,花蕊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人比花娇,被封为花蕊夫人。那么,花蕊夫人究竟是谁呢?她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她是怎么死的?花蕊夫人简介:历史上其实有两个花蕊夫人,一个是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妃子,一个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

  • 周娥皇与赵匡胤之间有感情吗 宋太祖归天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周娥皇,赵匡胤

    周娥皇是南唐司徒周宗的大女儿,后来她入宫为妃得到李煜的宠爱。再后来李煜继位以后立娥皇为国后,两人生活幸福快乐。可是,相传在周娥皇待嫁李煜之前,曾经和流落在外毫无功名的赵匡胤一见钟情。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们相约等到赵匡胤功成名就之后,匡胤便回来迎娶娥皇,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可

  • 周娥皇和赵匡胤的恋情 周娥皇和赵匡胤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

    周娥皇和赵匡胤都是唐末宋初时候的名人,周娥皇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妻子,史称大周后,是当时有名的美人,而赵匡胤是宋朝的宋太祖,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野史中周娥皇和赵匡胤更是有了一出精彩的爱情故事,但是其实在历史上周娥皇和赵匡胤根本不认识,连面都没有见过。周娥皇和赵匡胤的恋

  • 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周娥皇与周女英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南唐后主,大周后,小周后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一代词帝,他的皇后一开始是周娥皇,却跟周娥皇的妹妹偷情,气死了皇后周娥皇,又封了周娥皇妹妹周文英为皇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李煜的皇后原本是女英的姐姐周娥皇。李煜与周娥皇,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对,他们有相当多的共同语言,感情很好。周娥皇“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也是很有艺术天

  • 张丽华简介 张丽华是如何得到陈叔宝宠爱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丽华,南朝,陈叔宝

    张丽华(559年—589年),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出身兵家,聪明灵慧,有辩才,而且记忆力很强,因此深得陈后主喜爱,为陈后主生有二子。祯明三年(589年),隋朝灭亡陈朝,张丽华因“祸水误国”被长史高颎所杀(一说被杨广所杀)。入宫得幸张丽华出身于兵家,因家中贫困,她的父亲、兄长都以织

  • 隋唐英雄第37集剧情 萧后欲毒害张丽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隋唐英雄,隋唐英雄第37集剧情

    隋唐英雄第37集剧情姬大人前来面见圣上,皇上询问他为什么上书告老还乡,并说是不是因为自己登基之后并未进行悬赏心存抱怨,姬大人说自己的确是身体不适。姬大人冒死进言,说自己扶持过先太子,知道他是怎么失败的。并建议让皇上斩了陈惠儿,他是前朝的公主,来到大隋后扰乱后宫,迷乱了2位君王,并君王不能荒淫无道,皇

  • 隋唐英雄第24集剧情 张丽华设计毒害杨广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唐英雄,隋唐英雄第24集剧情

    隋唐英雄第24集剧情张丽华被押入死牢。杨广在得知萧妃原本欲毒死张丽华之后愤怒异常,萧妃跪地求饶。杨广和张丽华行床笫之事,张丽华欲杀杨广,杨广把刀塞到张丽华手上,死也乐意。张丽华百感交集,但却又没有下手。众英雄好汉前往山东为秦琼老母亲祝寿,众人在贾家楼聚会。再次遇到李世民,单雄信欲将其杀死,李世民被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