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倾国倾城的杨贤妃:最终被唐武宗赐死之谜

倾国倾城的杨贤妃:最终被唐武宗赐死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76 更新时间:2024/1/3 10:41:24

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杨贤妃,也因求生无门,只得饮毒自尽,可怜渺渺芳魂,同归黄泉,仍陪伴文宗皇帝去了。

网络配图

花容月貌、倾国倾城的杨贤妃,是受到唐文宗专宠的妃子,是让唐文宗爱若至宝的女人,这样一个让唐文宗痴迷的宠妃,为何会在唐文宗去世不久,就被甫即位的唐武宗赐死呢?这是一个谜。其实,就连杨贤妃本人也是一个谜一样的妃嫔。在《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后妃传记中,都没有关于杨贤妃的传记,杨贤妃的故事,只是散记在唐文宗和唐武宗的本纪与《资治通鉴》中。

关于唐武宗赐死杨贤妃的原因,即位后的唐武宗说,宰相杨嗣复曾写信给杨贤妃,希望她成为摄政皇太后,并在信中称她为姑母。若唐武宗所言属实,那么她就是杨嗣复的祖父单父县尉杨太清的女儿辈,与唐穆宗年间的名臣,杨嗣复之父杨于陵同辈。根据唐武宗的说法,杨贤妃还有一个弟弟叫杨玄思,在杨贤妃生病时入宫探望,并暗通消息。唐文宗的八弟安王李溶的生母杨贤妃(另一个杨贤妃),与她应当是本家姐妹的关系。这既是杨贤妃为何卖力向唐文宗推荐李溶为皇太弟的原因,也是唐武宗赐死杨贤妃的原由。李唐皇室的关系好复杂哦!

杨贤妃何时成为唐文宗的妃子已不可考,但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她已经成为唐文宗的九嫔之一的昭容,这是后妃中的第三等。同年,她被晋升为四妃中的贤妃,而太子李永的生母王昭仪,则升为四妃中的德妃。杨贤妃生得花容月貌,姿质丰艳,俐齿伶牙,唐文宗爱若掌上明珠,几乎言听计从。杨嗣复于开成三年擢为宰相,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杨贤妃是促成她侄子辈杨嗣复当宰相的推手。

唐文宗生有二子,长子李永,为王德妃所生;次子李宗俭,十岁即殇。李永最初被封为鲁王,朝中大臣曾多次上表,请立鲁王李永为皇太子。可不知何故,唐文宗喜欢的却是唐敬宗之子李普,故而立储之事,迁延未决。不料,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李普夭逝,唐文宗很是悲伤,追赠李普为悼怀太子。余悲未了,又将立储之事搁置了四年。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唐文宗不得已立长子李永为皇太子。

因太子生母王德妃姿貌不过中人,唐文宗不喜欢,故而素来失宠。但深受皇帝宠爱的杨贤妃,却很妒忌排位在自己前面的王德妃。不久,王德妃在失宠中忧郁死去,宫中传言,她是被杨贤妃谮死的。

李永是个顽童,继承了唐朝后期李氏皇室的基因,狎近小人,颇好游宴。杨贤妃日夕进谗,对文宗屡言太子的短处(杨贤妃未生子,是妒母及子)。久而久之,唐文宗怒气积胸,有了废太子的念头。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九月,文宗欲废太子李永,召见群臣说:“太子行多过失,不堪承统,应废立为是。”群臣俱认为不可,顿首谏道:“太子年少,近虽有过,将来自能知改。况且储君关系国本,不可轻动,还望陛下矜全!”给事中韦温向文宗奏道:“陛下只有一子,不善教导,乃至陷入狎邪,这岂尽太子的过失?”御史中丞狄兼漠也痛哭流涕,伏阙固争强谏。由于群臣的力争,唐文宗才不便决议,怏怏退朝。接着,群臣又连章论救。于是,唐文宗下诏太子回少阳院,并敕侍读窦宗直、周敬复二人到少阳院为太子讲经授义,申明是非。

但是,太子李永人虽小,却秉性难移,始终未能尽改前非,仍颇好游宴,狎近小人。杨贤妃又密嘱坊工刘楚才等及禁中女优张十十等人,诋毁太子。唐文宗每有所闻,便召太子面责,唯有废立之事,始终未能成行。又过了一个多月,太子在少阳院中留宿,宿前未曾得病,不料夜间猝毙,五官流血,四肢发青。唐文宗前来验视,见李永死状甚惨,不觉悲从中来,泪涌如泉,默思暴毙原因,好似中毒(唐皇室的惯用手段),但无从觅证,只好殓葬了事。

网络配图

太子李永神秘地暴死后,又过了一年,储君之事再次提到日事议程。杨贤妃乘机不断地进言,请立穆宗之子安王李溶为皇太弟(事后唐武宗断言,与杨贤妃有亲戚关系的李溶依附了杨贤妃)。但当唐文宗咨询宰相们的意见时,宰相李珏认为立弟不如立侄更为合宜。由是,唐文宗于开成四年(公元839年),立唐敬宗少子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并让有关方面准备册封仪式。

懦弱的唐文宗对太子李永之死,还是常记于心的。有一次,宫中表演杂技,有一小儿缘杆而上,众人兴高采烈地拍手称绝,只见一中年男子在竿下走视,状甚惊惶。唐文宗见状很奇怪,便问左右,左右回答说,那个在竿下心神异常紧张的男子,是那个爬竿小孩的父亲。文宗听后,骤然想起死去的太子,悲戚怅触,泫然流涕道:"朕贵为天子,却不能保全自己的儿子,难道不可悲吗?"随即命驾返宫,即召坊工刘楚才等四人及女优张十十等数人,当面叱责:“构害太子,统出尔曹,今太子已死,须尔曹偿命。”刘楚才等伏地痛哭求饶,文宗不许,并以构害太子罪,命左右执付京兆尹,将其杖毙。嗣是感伤成疾,寝馈不安。从此,唐文宗病重日甚一日。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病重的唐文宗自知不能维持多久,便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宰相杨嗣复、李珏入宫,嘱咐奉太子监国。唐文宗病剧,朝廷内外惶惶不安,仇士良等唯恐立太子之功,不在自己,因而时刻注意朝臣的动向。当宰相大臣们一入禁中,仇士良、鱼弘志便接踵而至,闯入御寝,面对临死的文宗及辅政的重臣,仇士良口吐狂言:“太子年幼,且尝有疾,须另议所立。”宰相李珏当即批驳道:“皇上已立陈王为太子,岂可中途更变?”坚决反对仇士良更立太子。仇士良、鱼弘志气得脸色发紫,鼻孔一哼,拂袖离去。杨嗣复与李珏也知道他们不好惹,敷衍数语也退了出去。不料是夜,仇士良等竟伪造诏书,立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颖王李炎(原名李瀍)为皇太弟,权勾当军国事。翌晨,派兵迎颖王进宫,主持国政。同时,把文宗刚立的皇太子李成美复贬为陈王。仙韶院副使尉迟璋对立皇太弟之事不满,企图起兵作乱,仇士良遂将其捕拿斩首。两天后,三十二岁的唐文宗病死。仇士良等在唐文宗灵柩前,拥立皇太弟李炎继位称帝,是为唐武宗。

网络配图

唐武宗即位后,拥有翊立之功的仇士良被封为楚国公,鱼弘志封为韩国公。仇士良为了显示自己的拥立之功,装出一副关心的样子对武宗说:"杨贤妃曾谋立穆宗子安王李溶,虽然由于我等发现才未能成功,但安王、成王仍有很大影响。请陛下除掉杨贤妃及安王、成王,以绝其他人拥立之望。"这一奏请正合唐武宗心意。武宗立下诏令,赐三人自尽。可怜安王李溶、陈王李成美,就这样平白无辜地死于非命了。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杨贤妃,也因求生无门,只得饮毒自尽,可怜渺渺芳魂,同归黄泉,仍陪伴文宗皇帝去了。

由此可见,后妃干政是一件极危险的事情,那怕你长得宛若天仙,弄不好,照样会把小命就会弄丢的!

标签: 杨贤妃

更多文章

  • 魏王李泰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四儿子李泰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魏王李泰

    李世民为什么最终没有立李泰为皇帝?唐太宗四子李泰,封魏王,喜好文艺。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可以自由的接引有学问的人。李泰于是听属吏的话,学习古代平原、孟尝君的方法,养了许多的文学之士以著书、立说。于是上书给唐太宗,经过允许,花费数年时间,编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

  • 大唐魏王李泰简介及怎么死的 李泰与李承乾李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泰,魏王

    魏王李泰是怎么死的?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泰非常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且李泰有当上皇帝的心思。于是,李泰就暗地给哥哥太子李承乾使绊子,结果李承乾被逼急谋反导致流放黔州,而李泰也被唐太宗所隔离。李泰简介:唐太宗四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出生于620年,死于652年,享年

  • 李泰简介 唐朝太宗文皇帝第四子濮王李泰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泰,唐朝,唐朝王爷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曾主编《括地志》,另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为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因为李泰好

  • 唐朝长孙无忌简介 历史上的长孙无忌是好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孙无忌,唐朝人物

    导读:长孙无忌被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是两朝良佐,李世民的亲信,玄武门事变的主要参与者。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兴冲冲地叫来大画家阎立本,让他给24位开国功臣画像,排名第一的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简介长孙无忌生于公元597年,死于公元659年。长孙无忌字辅机,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治登基后,想立武则天为皇

  • 长孙无忌的下场如何?历史上长孙无忌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长孙无忌,唐朝

    导读:贞观名臣里下场最惨的,当然要数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侯君集被列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的主要罪犯,贞观十七年(643)处斩。临刑前侯君集以个人战功名义乞求保留一个儿子以传香火。太宗听了他的请求,将他的妻儿,流放岭南。长孙无忌不仅坚决不支持武则天进步,还处处掣肘软磨硬泡,阻挡小武的前程。小武是谁?当时最受

  • 隋唐英雄第9集剧情 长孙无忌结识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唐英雄,隋唐英雄第9集剧情

    隋唐英雄第9集剧情陈良娣独自一人在那里落泪,太子走了过去问及原因。陈良娣说,明日是自己的生日,而每年这个时候,自己都要用牛奶沐浴,而且撒下百花的花瓣。太子一听便伤起脑筋,因为这个时节里该往哪里去搜寻那百花花瓣?手下提议,说皇后娘娘的暖房里正好是百花争艳。太子一听便决定了,而且他明日还要大摆筵席给她庆

  • 十八学士首席杜如晦:唐太宗称制过程的第一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杜如晦,房谋杜断,十八学士,

    【十八学士首席代表】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上世代担任北周和隋朝的显官。他从小机敏过人,进入仕途后做了一个小官,但很快自动离职回家。李世民进入长安时,杜如晦也被招入帐下,从此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他以办事干练有决断著称,与房玄龄齐名,人称"房谋杜断"。后升迁

  • 杜如晦简介 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晦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杜如晦,唐朝,唐朝大臣

    莱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从祖杲为北周、隋朝时期的显官。杜如晦出身于世宦之家,少年好学。

  • 唐代贤臣名将房玄龄与杜如晦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房玄龄,杜如晦,唐朝

    导读:说起良相,在贞观以前人们会想起姬旦、伊尹,但他们的事迹怎样为国家人民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因为史料不详很少有人说得清,只能口耳相传认他们做好宰相;不过贞观之后,良相便有了更直观的代表人物,那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的事迹更直接更惠民,简直就是良相的模版。房玄龄是山东人,杜如晦是陕西人,他们的青壮年

  • 揭秘宦官高力士:从贵族美少年到唐朝第一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力士,美少年,太监

    高力士简介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高州),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