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长孙俭是怎么死的?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将领长孙俭生平简介

长孙俭是怎么死的?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将领长孙俭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279 更新时间:2023/12/30 18:23:31

其先世为拔拔氏(拓跋氏分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姓名为汉姓,遂改为长孙氏。

长孙俭年少时行为品行端正无邪,有操守和高洁的品行,身材高大魁梧,神情严肃,即使在内室,也是整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生性谨慎不胡乱与人结交,只要不是和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人,即使是王公贵族登门拜访,他也不会见。孝昌年间,从家中被用担任了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跟随尔朱天光攻占陇西。

贺拔岳被杀害,宇文泰亲赴平凉,凡是与制定谋划国家大事有关的事情,长孙俭都参与其间。当时西夏州还未归属朝廷。而东魏派遣(任命)许和为刺史,长孙俭用诚信和大义招纳他,许和于是率部归顺朝廷。朝廷就让长孙俭担任西夏州的刺史,统一管理三夏州的事务。

治理荆州

大统六年(540年),荆州,襄阳刚刚归附西魏,宇文泰表彰长孙俭的功劳,对他赞许有加,认为应该将东南重任交付于他。授予他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的官职。长孙俭部属郑县县令泉璨被老百姓所告,经过调查审问,证实泉璨确实有罪。长孙俭就召集所有的官僚部属对他们说:“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刺史教导的不够明确,是我的过错,并非是泉璨之错误。”于是就在厅堂前,肉袒谢罪,来惩罚自己,放过了泉璨,不去追问他的罪责。于是他管辖的地区整饬有法度,没有人违法乱纪。魏文帝亲下诏书慰问他。荆州蛮夷之地,那里旧有的风俗,晚辈不尊敬长辈。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官吏和百姓上表朝廷请求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立碑刻颂功德,朝廷商议之后,答应了这个请求。在荆州任职七年。

大统九年(543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长孙俭曾经与众王公大臣在太祖面前侍坐谈话。等到告退的时候,宇文泰对身边的人说:“(长孙俭)这个人举止情趣娴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都严正恭敬,担心有所失误。”

大统十二年(546年),宇文泰将他召回任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并将他名字改为俭,字庆明。

功勋卓著

大统十三年(547年),加开府。

大统十四年(548年),除尚书右仆射,加侍中,进骠骑大将军。

大统十五年(549年),长孙俭再次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仆射,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十一月,与开府杨忠率兵击败梁柳仲礼,攻克随郡,将柳仲礼长史马岫包围于安陆。

大统十六年(550年)春正月,柳仲礼率军来援安陆,杨忠、长孙俭与之战于漴头,大破之,柳仲礼被擒,马岫在安陆投降,长孙俭增加都督东南道三十六州诸军事。

大统十八年(551年),萧绎在江陵继承帝位,对外表现敦厚,于邻国和睦,对内心怀不轨的图谋。长孙俭暗地里密报宇文泰,陈述攻取的谋略。于是朝廷征召长孙俭入朝,宇文泰详细地询问他的计划和打算,应答从容,宇文泰听后,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于是对长孙俭说:“正向你所说的,我夺取江汉太晚了。”于是命长孙俭返回荆州,秘密准备。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与燕国公于谨等出兵江陵,攻下江陵后,由长孙俭镇守,因为长孙俭是最早的出谋划策者,于是赏赐他奴婢三百人。

恭帝二年(555年),进爵昌宁郡公,授大将军。

恭帝三年(556年),移镇荆州,授总管荆襄等五十二州诸军事、行荆州刺史,增邑万户。

557年,北周建立后,二月楚国公赵贵等人图谋诛杀权臣宇文护,长孙俭长子长孙僧衍参预其事,事情败露后,长孙俭受连坐被判处以死刑,宇文护以其功臣,免罪授小冢宰。

去世

保定二年(562年)任浦州(治今重庆万州)刺史,检校六防诸军事,四年(564年)任襄州(湖北襄阳)刺史,仍授柱国大将军,天和元年(566年)调任陕州刺史、都督八州二十防诸军事,解荆州总管。

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大雪,于是立于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终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他对于公家的事情勤奋认真,都类似这样的情形。

天和三年(568年),长孙俭疾病回到了京城,担任夏州总管。冬十一月二十五日辛亥(公历12月19日)死于京城府第,年七十八。

死后遗文上表宇文邕,请求葬于宇文泰的陵墓之侧,并且将所赐的府宅归还朝廷。宇文泰下诏都依从了他的请求,下诏追封为郐公,谥号文。

荆州百姓仪同赵超等七百人,被长孙俭的恩情、德行所感动,进京请求为长孙俭建庙立碑。朝廷下诏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下诏说:“昔日孙叔敖和萧何都是忠心不二的贤臣,不为地位钱财所动,拿古代的人和长孙俭相比,他一点都不输于先哲。而相关部门不识大体,很快拿长孙俭的府第给了别人。现在将它赐还给他的妻子儿女。”子孙后代人丁兴。

标签: 长孙俭,南北朝

更多文章

  • 【周书•泉仲遵传】原文翻译,泉仲遵,少谨实,涉猎经史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泉仲遵传,北周大臣

    泉仲遵,少谨实,涉猎经史。年十三,州辟主簿。十四,为本县令。及长,有武艺。遭世离乱,每从父兄征讨,以勇决闻。高敖曹攻洛州,泉企令仲遵率五百人出战。时以众寡不敌,乃退入城,复与企力战拒守。矢尽,以杖棒捍之,遂为流矢中目,不堪复战。后与元礼斩杜窋,以功封丰阳县伯,邑五百户。加授征东将军、豫州刺史。仲遵宿

  • 泉仲遵出生死亡日期,泉仲遵有哪些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泉仲遵

    泉仲遵(514~559年),北周大臣。上洛丰阳县(今陕西山阳县)人。他的家庭是本地富豪,祖辈世代为官。他13岁就被辟为本州主簿,14岁又承袭本县县令。当时,北魏朝廷政局动荡,朝廷派来关中镇压莫折念生、万俟丑奴起义的大将萧宝寅在长安拥兵反魏,曾派部将攻商洛。泉仲遵的父亲泉企时为上洛郡守,率乡兵守卫边境

  • 泉仲遵是什么人?北周泉仲遵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泉仲遵,北周

    泉仲遵(514—559),泉企子,泉元礼弟,上洛丰阳人也。少谨实,涉猎经史。年十三,州辟主簿。十四,为本县令。及长,有武艺。遭世离乱,每从父兄征讨,以勇决闻。高敖曹攻洛州,企令仲遵率五百人出战。时以众寡不敌,乃退入城,复与企力战拒守。矢尽,以杖棒捍之,遂为流矢中目,不堪复战。及城陷,士卒叹曰:“若二

  • 司马迁后代为何姓同冯?司马迁后人的姓氏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姓,司马迁

    司马迁后裔为啥改姓同、冯?韩城市嵬东乡徐村住有冯、同二姓,均自认为是太史公后裔。因为司马迁受宫刑,后人为避祸,改了姓氏:在司马的“司”字左边加一竖,成为“同”字;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成为“冯”字。司马迁因“李陵事件”惨受宫刑,悲痛欲绝。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负重,在困厄潦倒

  • 【冯迁传】冯迁字羽化,其父冯漳曾任州从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迁传】

    冯迁字羽化,其父冯漳曾任州从事。后来冯迁官运亨通,追赠冯漳为仪同三司、陕州刺史。冯迁少年时注意操行,为人谨慎,有办事才能,被授为州从事。魏神龟年间,刺史杨钧推荐他任中兵参军事,转为定襄令,不久任并州水曹参军。他历任各种职务,都以勤勉谨慎而受到称扬。等到魏孝武帝向西迁移,冯迁就弃去官职,与直阁将军冯灵

  • 南北朝时将领冯迁人物生平简介,冯迁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冯迁,南北朝

    冯迁(501年—578年),字羽化,弘农人,州从事冯漳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冯迁初在州中任职,所任各种职务,都以勤勉谨慎著称。后北魏孝武帝元修收复潼关,平定回洛。又随宇文泰活捉窦泰,收复弘农,征战沙苑,皆立战功。进入北周,任晋公宇文护府掾,历任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冯迁性格质朴,

  • 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高孝珩人物生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北朝

    高孝珩(539年—577年),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次子,母王氏,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人物生平高孝珩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次子,母王氏。天保元年(550年),高孝珩的二叔高洋受禅登基,建立北齐政权,是为文宣帝。文宣帝登基后,封高孝珩为广宁王。此后高孝珩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

  • 【周公·李迁哲传】原文翻译,李迁哲,字孝彦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周公·李迁哲传》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直,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将。其父为衡州,留迁哲本乡,临统部曲事。时年二十,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大统十七年,太祖遣达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迁哲率其所部

  • 李迁哲是什么人?南北朝名将李迁哲人物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迁哲,南北朝

    李迁哲(510-574),字孝彦,南北朝安康(今汉阴)人。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东。迁哲年少成才,有识度,性慷慨,善谋划。建德二年,进爵安康郡公,建德三年,卒于襄阳,终年64岁赠金州总管,谥号壮武。战功卓著太清三年(549),李迁哲掌管东梁洵、兴州军事兼梁州刺史。当时侯景叛乱、诸侯混战,迁哲率部抵御内

  • 刘义庆传,刘义庆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北朝,刘义庆

    刘义庆幼年时就被武帝所闻知,十三岁时世袭封爵为南郡公。永初元年(420),袭封临川王。元嘉时期(424~453)担任丹阳尹。当时有一个老百姓黄初的妻子赵氏杀死了儿子的媳妇,又遇到了赦免,应该回避孙子的仇视。刘义庆的意见认为“按照周朝的礼法,关系到父母的仇恨,要到海外避开,因为那是最大的冤仇,用道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