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孝康敬皇后明孝宗后宫唯一的女人,她是什么结局?

孝康敬皇后明孝宗后宫唯一的女人,她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4/1/8 22:54:55

对她是明孝宗后宫唯一的女人,却不得善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孝康敬皇后并非来自名门望族,相反她的父亲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成为国子监生。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初六日,年方十六的张皇后与时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同年的九月,张氏被正式立为皇后。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明孝宗的童年异常坎坷,父亲爱上了年长其17岁的万贵妃,专宠其一人,而自己的生母纪氏只是个管理皇上私房钱的俘虏,因与皇上偶然相逢,皇上见其美貌聪敏便留宿一夜才有的他。在他六岁之前都过着艰苦的日子,见惯了后宫的尔我诈。也许是厌倦了后宫的各种争斗,又或许是担心性格活泼,生性开朗的孝康敬皇后受到其他妃子的干扰与迫害,不论百官如何催促他广纳后宫妃嫔,明孝宗都驳回。

驳回了臣子们建议的明孝宗开始求神问道求子,结果不久之后孝康敬皇后便有了身孕,生下了明武宗朱厚照,异常高兴的明孝宗将岳父张峦封为寿宁侯,同年六月升授寿宁侯张峦勋阶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岁加禄米二百石,封号仍旧赐诰券,并三代妻室封赠。

还赐给小舅子张鹤龄管辖宝源店后房七十六间,变相给小舅子塞零花钱。甚至为孝康敬皇后在兴济建家庙,赐御笔。给小舅子们加官封侯,丝毫不怕助长外戚之风。

有一次孝康敬皇后的兄弟们犯了错,被上奏欺民,上命司礼太监萧敬、刑部侍郎屠勋、大理寺丞负责查办这起案件。敬与勋等人将张家人依法处置后上报给明孝宗。恰逢明孝宗跟孝康敬皇后共进午餐,皇后听到生气地骂了他们一顿,明孝宗也在旁边跟着妻子训斥了官员一顿。后来明孝宗又找到官员们说刚刚骂他们不是本意,让他们万万不要说出去,得到官员们保证的皇上为了保险起见还赏赐给了每人白金五十两,特别强调说:我跟皇后的戏言吓到你们了,这些赏赐给你们压压惊。这真是一个周旋在皇后跟臣子间的萌萌哒的皇帝。

孝康敬皇后尝患口疮,太医院进药,宫人无敢传。院使刘文泰得到孝宗旨意后选了一女医入视进药。孝宗亲自到床榻前为孝康敬皇后喂药,伺候她漱口,走出内室咳嗽,怕自己的咳嗽声打扰了孝康敬皇后休息。【蒹葭堂杂著摘抄

明·陆楫】曾说:其厚伦笃爱若此。

然而,只有这些怎么能说明孝宗的专宠呢,《燕山君日记》记载:丙申/管押使朴处纶, 还自京师。 王问曰: “皇帝视朝, 有早晩乎? 处纶: “皇帝视朝,

或平明、或日高, 早晩无节。中朝人有云。 ‘昵爱皇后, 视朝常晏。’”孝宗疼老婆的名声已经传到高丽国了。

由《说听》

可知:廷试日,阁臣初拟定魏公第一,因其策中有云:“闻陛下一日之间,在坤宁宫之时多,在乾清宫之时少。孝宗疼老婆的行为已经达到了被廷试学子们写进了策论进行批判的程度了。

虽然说孝宗在后宫独宠孝康敬皇后,但并不代表孝宗是个不顾朝政,沉迷美色的皇帝,相反,他把宪宗留给自己的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通过整顿吏治、重用贤能、限制宦官等举措稳定了下来。孝宗勤于政事,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他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利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商议政事。

由于明孝宗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是明代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之一。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弘治中兴,

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然而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悲惨的幼年本就使得孝宗的身子底不行,当政后高强度的工作又使得其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公元1505年,即大明弘治18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得年仅36岁。同年,其子朱厚照即位。

张太后的结局非常悲惨,她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子嗣,奸臣江彬等心怀不轨,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禁中,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帝,史称明世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世宗入继,称张太后为圣母,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也同时尊他的亲祖母邵氏为寿安太后。日子一久,世宗对张太后的淡薄态度就慢慢展露出来,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对张太后并不十分礼遇,如有臣子上奏还降罪,又改称圣母为伯母。张太后弟弟犯罪,张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终于,晚景凄凉的张太后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崩,谥号为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而她刚刚死后,世宗就把她弟弟处死了。

标签: 孝康敬皇后明朝

更多文章

  • 谢玉英是什么人?北宋名妓谢玉英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

    谢玉英,北宋仁宗时名妓,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人物简介

  • 《琅琊榜》最大的反派不是谢玉和夏江,而是一直躲在幕后的他!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谢玉,夏江

    一部《琅琊榜》道尽了前朝和后宫的权谋,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党争戏,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宫斗戏,或许这是第一部将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大戏吧!说到《琅琊榜》中的反派,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谢玉和夏江两个人了,如果真的要选其一的话,那么就一定是夏江了,毕竟不管是论计策还是论戏份,谢玉都是不如夏江的!那么这部剧中最大

  • 海宴小说《琅琊榜》角色之一谢玉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宁国候,侯爷,谢玉

    谢玉,海宴小说《琅琊榜》角色之一,前后反差最大的角色。原是低职阶位的臣子,后因娶皇帝的妹妹莅阳长公主以及赤焰军一事渐渐成为大梁国宁国侯。虽为莅阳长公主驸马,但因军功显赫可另辟侯府,府门有大梁皇帝亲题护国柱石。在太子与誉王的夺嫡之战中,名为保持中立,实则暗中支持太子。十多年前,因为个人私利而与夏江勾结

  • 琅琊榜:谢玉到底怎么死的?梅长苏必杀谢玉的三大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谢玉,梅长苏

    誉王谋反,兵败九安山之后,皇帝从猎宫回到金陵,择定日期册立萧景琰为东宫太子。萧景琰还没正式册立成为太子之前,黎刚汇报梅长苏说,黥州那边飞鸽传来消息说,谢玉死了,官方说是发生了意外,他在采石场服苦役,坡上滑石,将他砸死了!连蒙大统领都说,这太巧了吧!没错,真是太巧了,谢玉早不死,晚不死,恰巧现在死了,

  • 琅琊榜:谢玉的实力有多恐怖?誉王直接点破谢玉的野心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琅琊榜,谢玉

    如果不是琅琊榜一开始,就出现了赤焰军被大肆屠杀的画面,我相信也很多人对于谢玉的印象,也都会是剧中最开始描写的样子。一品军侯的谢侯爷,不仅军功累累,而且和莅阳长公主夫妻情深。但是真实的谢玉,确实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的人,不仅是当年的赤焰之案的主谋,而且冒领赤焰军的军功。利用情丝绕胁迫莅阳长公主下嫁,

  • 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神人——司马子如 既是能臣又是贪官还是反贪斗士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北朝,司马子如

    高欢治下的东魏王朝,邺城“四贵”中还有一“神人”,便是司马子如。说他是“神人”,首先在于他神秘莫测的身世。《北齐书•司马子如列传》载:“子如少机警,有口辩。”据司马子如自己说(其自序云尔),他的八世祖为西晋司空、南阳王司马模。西晋末年,司马模被杀,其世子司马保在混乱中出奔凉州,在那里安家,后又徙居于

  • 司马子如本是北魏尔朱荣的心腹 为何最后却叛变投奔的高欢?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北朝,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字遵业,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东魏权臣高欢的重要谋士,后仕东魏官至司空、太尉,封阳平郡公。后人论司马子如的行藏取舍,或者多着重于其与高欢自少年时代便“结托”为友,而且“分义甚深”,交情笃厚;或者着重于他个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变形记”,这些都有道理,但究其本质,还得从高欢本人的立场地位说起

  • 南北朝时期的司马子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东魏高欢的重要谋士司马子如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北朝,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字遵业,河内温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东魏权臣高欢的重要谋士。西晋宗室南阳王司马模的八世孙,北魏鲁阳太守司马兴龙之子,仕东魏官至司空、太尉,封阳平郡公,其孙女司马令姬后来是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皇后。司马子如是一个才能出众,品行一般的人,在南北朝时期那个动荡的社会上,他的个人经历也是非常值得研究

  • 司马子如既然作为尔朱家族心腹 他为什么最后会投奔于高欢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北朝,司马子如

    司马子如,字遵业,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东魏权臣高欢的重要谋士,后仕东魏官至司空、太尉,封阳平郡公。后人论司马子如的行藏取舍,或者多着重于其与高欢自少年时代便“结托”为友,而且“分义甚深”,交情笃厚;或者着重于他个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变形记”,这些都有道理,但究其本质,还得从高欢本人的立场地位说起

  • 北魏鲁阳太守司马兴龙之子 东魏权臣高欢的重要谋士司马子如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魏,北齐

    司马子如(490-553年),字遵业,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魏北齐时期大臣,东魏权臣高欢的重要谋士。西晋宗室南阳王司马模八世孙,北魏鲁阳太守司马兴龙之子。少机警,有口辩,好交游豪杰。初投尔朱荣,颇为礼遇,以为平北将军、上党太守。平定葛荣之乱和元颢叛乱,封平遥县侯、金紫光禄大夫。后来,辗转投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