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侯景之乱对何氏有什么影响?何之元为何移居晋陵?

侯景之乱对何氏有什么影响?何之元为何移居晋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977 更新时间:2023/12/23 11:33:57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就不可能不说侯景之乱。因为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改变了南北朝的格局,使西魏及北周一跃而成为后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之元像。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叛乱从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从寿阳起兵,到公元552年四月十八日侯景被杀死止,历时近4年终被平息。

侯景之乱对南朝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格局、经济文化、社会阶级、族群结构等四个方面。首先是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政权更迭;其次是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造成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三是引发了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四是导致了南朝族群结构的变化。

侯景之乱重创了士族门阀制度,引发了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导致南朝姓氏族群结构的变化。庐江何氏是当时的“士族政治集团”成员之一,南北朝时期正处于鼎盛期,产出的高官重臣驰骋于朝。但与当时的“王、谢、朱、张”等士族高门相比,仍然位次。何以证明?史载,东魏叛将侯景降南梁后,为抬高身价,欲求婚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家,王谢两家均是江南豪族,历史上产出过无数著名文臣武将,显赫无比。而侯景出身塞外鲜卑族的羯人部落,不仅相貌丑陋,腿还有残疾,一长一短。南朝是门第之见极其严重的朝代,那些高门大家的地位威望足以与皇族分庭抗礼,梁武帝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不敢随意得罪名门望族。因此,梁武帝告诉侯景:“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就是说,王、谢两家门第太高你配不上,可以换成朱、张两家试试看(梁武帝没有点到何家,至少说明当时何家还不如这几家出名)。这话深深伤害到侯景的自尊心,他为此发毒誓:“会将吴儿女以配奴!”

南北朝地图。

求婚不成,侯景因而对南梁心怀怨恨。于是借助于南梁与东魏通好的“导火线”,侯景发动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大屠杀。侯景军攻进了建康(今南京)后,向士族门阀大家举起了屠刀。侯景把对王、谢两家的仇恨怨气,统统洒到南朝士族门阀大家的身上,于是,他大开杀戒,尤其对王谢两家屠杀最惨,几乎亡族。其他士族凡在京者,也是屠戮甚惨。据记载,当时“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说士族势力“全部消灭”不免有点夸大,但士族门阀在侯景之乱中遭到致命打击,是千真万确的。

侯景之乱时,庐江何氏有多少成员“在京都”,难以考证。但随晋渡江者百家中,即中原衣冠南渡八姓中确有何姓人来到了健康。虽然还没有何姓士族在侯景之乱中被屠杀的确切记载,但可以想象,侯景的屠刀既然指向了士族,作为士族大家之一的庐江何氏,在叛军的兵锋扫荡中也一定难逃劫难。史书对侯景之乱中庐江何氏没有直接的记载,但对庐江何氏中的两个重要成员有或多或少的记载。一个是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尚书令何敬容,一个是南朝陈时期的中卫府谘议参军何之元。

何敬容(?-549年),字国礼。南朝梁庐江灊人。出身世家,20岁时,选配南朝齐武帝次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扬州尚书等。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入为尚书令,侍中、将军、参掌、佐史如故。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被劾免职。南朝梁中大同(546年)初,起为金紫光禄大夫,未拜,加侍中。南朝梁太清(547年)初,迁太子詹事。

侯景之乱,叛军攻入建康(今南京)时,何敬容被围于台城(宫城),次年卒,赠仁威将军。梁武帝是被侯景困于台城,活活饿死的。身为宰相的何敬容是怎么死的不得而知,但549年台城已被侯景攻下,何敬容也是这一年死的。

与何敬容同时代的族人何之元,当时或因没有在都城健康,所以没有被侯景军杀害。

何之元(523年一593年),字世伯,庐江灊人,何法胜之子。何之元好学有才思,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监末年,袁昂上表举荐他,初任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转主簿。袁昂任丹阳尹时,何之元为丹阳五官掾,总户曹事,继而任信义令。安西武陵王任益州刺史时,何之元任安西刑狱参军。侯景之乱时,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何之元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兵败,何之元跟从邵陵太守刘恭到郡。刘恭死,梁敬帝册封何之元为司空府谘议参军,领记室。王琳萧庄(梁思帝)时,何之元被任中书侍郎。王琳败,齐主命何之元为扬州别驾。南朝陈太建八年(576年),何之元被封为中卫府功曹参军事,不久改任谘议参军。陈叔陵被杀后,何之元不再留恋官场,开始“摒绝人事”,潜心著述。祯明三年(589年),京城陷落,侯景之乱带来祸害让何之元非常伤心,于是他移居常州晋陵县,避开尘嚣,遁居乡野,专心致志,著书立说。何之元认为梁朝始自武皇,终于敬帝,它的兴亡命运,盛衰轨迹,足可以为后世作鉴戒,定是非褒贬。查究它的始终,起于齐永元元年,终于王琳被捉获,共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定名为《梁典》。何之元的《梁典》,从梁朝如何取得政权谈起,继而论说兴衰经过及灭亡原因,以“总论”形式对一朝的治乱得失进行概括。以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梁朝的灭亡“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弊端积累所造成的。

何之元一生颠沛流离,他写作《梁典》,一方面是写梁代王朝的兴衰,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家族庐江何氏作一次完整的总结。

隋朝开皇十三年(593年),何之元卒于家。至此,作为“士族门阀”的庐江何氏,到何之元时已降下帷幕,而作为姓氏望族的庐江何氏则绵延万里,播迁四方。

标签: 侯景之乱

更多文章

  • 【何之元传】原文翻译,何之元,庐江灊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何之元传】

    何之元,庐江灊人也。之元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服阕,昂表荐之,因得召见。解褐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丹阳五官掾,总户曹事。寻除信义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或问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宠于观起,有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

  • 何之元是什么人?隋朝大臣何之元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何之元

    何之元(公元523年——593年),何法胜之子,字世伯,子一,伯典,庐江灊人。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寿七十有一。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监末,表荐之,因得召见。起家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五官掾。寻除信义令。太建中,历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谘议参军。及

  • 梁彦光传原文翻译,梁彦光,少聪慧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梁彦光

    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捡,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颜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 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

  • 梁彦光是什么人?南北朝梁彦光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北朝

    梁彦光(541一601),字修芝,又名梁玄珠,安定乌氏人也。祖梁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梁显(梁仕尧),周邢州刺史; 叔父梁毗,隋刑部尚书。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

  • 梁彦光因无权威被罢官,一年之后他回来铁血手腕让人刮目相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朝,梁彦光

    梁彦光因无权威被罢官,一年之后他回来铁血手腕让人刮目相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隋朝的时候有位岐州刺史梁彦光,惠政爱民,官声甚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连隋文帝杨坚都下诏对他进行褒奖,还赏赐他束帛和御伞,将他树立为官吏的典范,以此来激励天下的官员。梁彦光在岐州任职时,岐州民风淳厚,

  • 窦荣定从小就和杨坚玩得很好,侄女却生了李世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窦荣定

    在西魏至北周时期,有一个人叫窦荣定,从小就和杨坚玩得很好。他最初的职位是千牛备身,也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能够做皇帝贴身侍卫的,首先要出身好,出身要尊贵,其次就得有些本事,弱不禁风的显然不行。窦荣定的父亲窦善是太仆,自己长得也壮实,非常合适。宇文泰看到窦荣定之后,非常赏识他,任命窦荣定为平东将军。

  • 【隋书·窦荣定传】原文翻译,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窦荣定传

    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荣定沈深有器局,容貌瑰伟。周太祖见而奇之,授平东将军,赐爵宜君县子,邑三百户。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以功拜上仪同。后从武元皇帝引突厥木杆侵齐之并州,赐物三百段。袭爵永富县公,邑千户,进位开府,除忠州刺史。高祖受禅,来朝

  • 窦荣定是什么人?隋朝初年将领窦荣定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隋朝

    窦荣定,扶风郡平陵人,出身世家贵族。窦荣定沉着稳健,很有气度,仪表堂堂,须髯华美,熟习弓马。魏大统年间(535年正月—551年十二月),任官千牛备身。北周太祖很赏识他,授予他平东将军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后来窦荣定跟随北周太祖在北邙山同北齐作战,北周军队失利,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

  • 姚察是什么人?隋朝姚察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朝,姚察

    姚察,字伯审,是吴兴武康人。梁朝简文帝即位,对姚察礼遇。起用他为南海王国的左常侍,兼司文侍郎。授予他为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元帝在荆州即位,他父亲与朝臣一律前往中书省听用,元帝授予姚察任原乡县令。当时县内萧条,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回来,姚察减轻了赋税徭役,勉励耕种,于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人们至今称

  • 姚察个人著作一览,姚察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朝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年十三为萧纲所器重。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