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的小舅子,隋朝灭亡后居然还当上了唐朝的宰相

隋炀帝的小舅子,隋朝灭亡后居然还当上了唐朝的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7 更新时间:2024/2/16 8:22:52

百年后诗人李贺感慨: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里的功勋们是大唐士人的偶像,这些人有文臣有武将,有贵胄有寒门。出身最具传奇色彩的非宋国公萧瑀莫属,他是南梁皇室,梁武帝萧衍的玄孙,昭明太子的曾孙;他是隋朝萧皇后的弟弟,隋炀帝的小舅子,荣华显贵造极一时;到了唐武德贞观年间,六度拜相,生前绘像入凌烟阁。

这样的政坛常青树,按理来说应是口蜜腹剑八面玲珑。可萧瑀却耿直刚正,从不反省妥协,称为铁人也不过分。李世民感慨他的性格,竟然写下千古名句:疾风识劲草,板荡识劲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这无疑是太宗皇帝作为诗人写下的最脍炙人口的句子,而他评价的正是大唐宋公萧瑀。

萧瑀的皇族血统带给他莫名的自信,以至于后来半生他遇事冷静,不愿屈服。还是九岁孩童就受封新安郡王,开皇七年姐姐嫁为晋王妻,他随后入长安居住。可以说,萧瑀是隋炀帝看着长大的,两人感情深厚,萧瑀也自小刻苦读书,天赋异禀,杨广登上皇帝位不久,就有意重用了这个自信而聪敏的小舅子。隋炀帝这人好大喜功,萧瑀对这位姐夫的做法很不满意,两人在政治上的合作逐渐有了嫌隙。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狩途中,遇突厥进攻,萧瑀建议此时赦免高句丽专攻突厥,炀帝见形势危急便答应了。可脱险以后,这位战斗力爆表的大隋君王还是安分不下,外放萧瑀,重新对高句丽动兵。

可是到地方,这位萧铁人依然是香饽饽,李渊执政后就派儿子去聘用他。李世民西征薛举时,萧瑀夫妇设家宴款待,席上秦王殿下恭恭敬敬地说:姑父,姑姑。来前儿我爸写了封信,邀您赴京共商国事!萧瑀自然笑脸谢之,打开李渊的信,原是一份很有礼貌的邀请函,萧瑀爽快地向李世民表达自己的心愿:社稷危之,明主有出。表哥相召,怎敢违命。由此,他完成了从大隋勋贵到唐朝元老的华丽转身。

这是毫无原则的投机吗?不是的。萧瑀早年仕隋的政治实践让他明白了,功业多的皇帝和好皇帝大约是两个概念,姐夫北狩东征开运河,功绩卓著,可是百姓身受离乱情同水火。他那样的人进了皇帝培训班,不是分高分低的问题,而是会写满以后一把火烧了试卷。所以,萧瑀选择了转身,放弃一团乱麻的旧政府,面向风光无限的新河山。

萧瑀大大方方受命担任了大唐宰相,但这位自信的铁人实在工作认真,以至于严厉刻板。他上朝言事时,忠言逆耳,惹得唐太宗浑身不得劲,有一次他与陈叔达争论,情绪激动,都快干起仗了,满朝文武大臣也是乱作一团。给皇帝气得,行!你们俩别干了,这没人把皇帝放眼里啊。这一次,是萧瑀在贞观年间首度罢相。

萧瑀六次罢相是事出有因的,就因为这刚正,李世民曾和他推心置腹:先生的中正刚直,是古人都比不上的。可有些事太过善恶分明,会惹麻烦呀。魏征又接了一句,这话道出萧瑀履遭罢黜的真相:瑀违众孤立。这铁人同志做事只讲是非不讲情谊,惹得众人将他孤立起来。与同事不能相处,自然难以在岗位上工作太久,也难以真正做出成绩。可他又六次被请回中枢,难道仅仅是因为国家无才可用,也不见得,唐朝初年名臣云集,李靖房玄龄、魏征、王珪,个个都是不世之才。萧瑀能久居高位,还是因为他性格里那些闪光点。他淡泊财利,入唐为官后自愿将田宅分给宗族,自己只留下宗庙以便祭祀;他不顾个人得失,武德九年,李渊对次子李世民心怀疑虑,他明确发表意见保全世民。

萧瑀还是个超级演说家和辩论高手,他与朝廷大员争论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房玄龄他们只能在一旁呆呆地看着,心里情不自禁地流出一句:膜拜大佬。因为这萧大神有时观点偏激,所以太宗皇帝听后很少采纳,可能留他在朝廷就是为了看到不同意见。贞观九年,太宗皇帝还为此反省了一番,他说:萧瑀这个人,在隋炀帝时就因为劝谏被罢免,世事无常啊,我今天怎么也变成这样不听人言的国君啦?

其实,贞观年间的萧瑀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可他的倔强又与前朝时无异。有时看到很小的事,他也言辞犀利揪着不放。贞观四年五月,他担任御史大夫,得知李靖攻打突厥时没有约束好士兵,导致敌方的珍奇珠宝被劫掠一空,李世民下令要惩罚,可是等李靖回朝后他马上唱起红脸,劝李靖不要在意,说:隋朝时不赏将军的战功,他们犯了小错就施严刑峻法。朕可不这样,你的大功朕要大加赏赐,那点小错误就忽略不计啦!过分的是,没过多久李世民竟然悄悄跟李靖说:前些天有人说您坏话,我完全没放在心上,您别当回事儿。这固然是君王笼络人心的驭臣之术,但是对于萧瑀这样铁铮铮的汉子,却是一种伤害。

萧瑀第六次被贬出京后,他的姐姐萧皇后受到很大打击,这位历经世事沧桑的贵族女子,此时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不久她便以八十高龄与世长辞。七十四岁的萧瑀送走了最后一位同胞,他内心深处充满寂寞与孤苦,即使君王在不久之后便恢复了他的爵位,可依然挽救不了他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知道萧瑀病重,特意恩召他往玉华宫修养,可怜刚到不久他便病情加重。没几天就过世了,他去世那天,是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这是姐姐萧妃去世的三个月后,此时被称千古明君的太宗皇帝也日薄西山了。

标签: 李贺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何对“前朝废后”情有独钟?还要娶隋炀帝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萧皇后

    隋唐时期的萧皇后,曾经迷倒过无数的男人,她让隋炀帝杨广疯狂痴迷,哪怕是改朝换代之后,年近五十岁的萧皇后依然得到了三十多岁的李世民的倾慕,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历史上的萧皇后究竟有多美,晚年依然还是能够得到唐太宗的宠爱。李世民与萧皇后的野史常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萧皇后为何如此的抢手?很多的史书资料中对萧皇后

  • 黑隋炀帝,唐朝表示没有,历史党请放心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炀帝,李渊,李世民

    隋炀帝杨广是网上的热门话题,现在给其翻案的不少。翻案的大多连带得出结论:都是被唐朝给抹黑的!现在就来看看唐朝有没有去抹黑隋炀帝。从哪入手,自然是《隋书》。因为都说《隋书》唐朝人编的,不可信。《隋书》开篇第一段就是“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不仅人长得好,也很聪慧,很得高祖和独孤皇

  • 隋炀帝,隋明帝,为什么杨广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谥号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朝,杨广

    中国历史自来都有长期的动荡不安行程,但是治世出现的时候中国之强盛也足以傲立于世界。这其中尤其以汉朝和唐朝为代表,所以人们往往以汉唐气象形容中国之强盛。但是我们在看待这些历史的时候也要看到在汉唐之前的奠基者们。在汉朝来说,是秦朝的始皇帝嬴政结束了战国的动乱为中国统一打下了基础,但是可惜秦朝二世而亡,才

  • 隋炀帝杨广死后,他留下来的女儿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杨广,南阳公主

    隋炀帝杨广,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一生曾三次远征高句丽,但皆以失败告终。再加上滥用君权,百姓怨声载道,至此既颠覆了隋朝,更是丢失了自己的性命。那么在失去父亲的庇佑,杨广那两个美貌如花的女儿们怎么样了?隋炀帝杨广去世,后来他那些年幼貌美的女儿们怎么样了?南阳公主,是杨广的大女儿,自幼就深得杨广喜爱。不过

  • 隋炀帝为什么杀王胄?竟是因为文采比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炀帝

    说起隋炀帝,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暴君”,后世给他的谥号“炀”便足以说明一切。事实上隋炀帝并不像很多想象的那样不堪。他在隋朝的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发挥了很大作用。即位后开凿的大运河,也可以说是功大于过。隋炀帝杨广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才子

  • 杨广究竟是不是昏君?皮日休笔下的隋炀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广

    谈及杨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昏君。实际上,对杨广而言,这一定性很不公平!坦率的说,杨广的确有很多荒淫的行为,但要以此就说,杨广是昏君,好像这一逻辑不太严谨。李世民、康熙等在女色上,也有荒唐的一面,为何不见世人称他们为昏君呢?或许,杨广之所以被描述成昏君,有两个关键因素,亡国之君,胜利者标榜合法性,正义

  • 为什么隋炀帝陵会如此的狭小 身为暴君的他难道不会给自己修陵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炀帝,杨广

    2013年3月,扬州一个地产公司在盖楼时,意外挖出了一座古墓。考古部门得知后,立刻组织人员对陵墓进行抢救性挖掘。随着挖掘工作的进展,考古人员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座墓里埋着的,竟然是家喻户晓的隋炀帝杨广!在以往的历史书中,隋炀帝是中国古代不折不扣的暴君、昏君,修书者大多都极力塑造隋炀帝的滔天罪行,甚

  • 千古悬案:隋炀帝的杀父凶手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炀帝

    关于隋文帝杨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隋朝的开创者。他一统南北,再一次在历史上开启了继秦汉大一统后隋唐大一统的盛世,可以说是个德才兼备的明君。在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的皇帝里,他可以被称为一流的皇帝。但就是这么个皇帝最后却死的不明不白,他的死因如今已经成为隋唐历史上绕不过去的悬案,其扑朔迷离可与烛影斧声相媲美。

  • 隋炀帝为什么会被始毕可汗包围 他是怎么逃脱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朝,隋炀帝

    隋炀帝这个人,好大喜功,凡事讲排场。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率领部下浩浩荡荡巡视边境。土(突,下同)厥的始毕可汗看到隋炀帝巡视到了雁门关,就集中了兵力发动攻击,把隋炀帝包围在雁门关了。隋炀帝耍威风耍过头了,被土厥始毕可汗包围了,他只好把被包围的消息写在竹片和木板上,然后把竹木求救信放入河中。

  • 隋炀帝为什么会导致江都兵变 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炀帝,隋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