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小公主为什么被李世民强抢成了小妾?

隋炀帝小公主为什么被李世民强抢成了小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403 更新时间:2024/2/16 8:26:28

雁门之围,是隋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斯役导致隋炀帝无法返回国都大兴(长安),只好南下江都,企图东山再起。这对于蓄谋已久的唐国公李渊父子而言,无疑是天赐的造反良机。这个历史大背景,被电视剧《大唐情史》戏说成了一种婚姻交易:垂青李世民的一位“公主”突然驾临太原,要求李渊发兵迎接父皇还都,条件是,只要隋炀帝回到大兴,她立刻与李世民举行婚姻大典。

当然,历史的走向不会以这位“公主”的意愿而改变,李渊确实发兵了,不过不是去欢迎杨广,而是占领了长安,拥立其孙杨侑为帝,即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仅仅一年后,李渊就自己做了皇帝。

那么,这位被戏说的公主是谁?正史上的她,是个怎样的女子?

杨广之女,见于史料的有两位,《隋书·列女传》中的南阳公主,是他的长女,配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另一位出现在《旧唐书》里,曰:“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指的是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以此推论,电视剧里的那位公主肯定不是南阳公主,而是李恪的母亲。然而,帝女可以称为公主吗?

通俗地说,可以;严格地说,不行。

网络配图

根据历代皇室制度,帝女一旦有了公主封号并受赐金册,即意味着经济与政治上的独立,婚配择婿也是由皇帝亲自在全国贵族子弟中遴选的,政治性质十分明显。遗憾的是,李恪的母亲在正史上并无公主封号。

李恪生于武德二年(619年),也就是说,他母亲当时至少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出生于仁寿末年的概率更大一些。不管杨广当时是太子还是皇帝,均不会影响她的正常册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北魏至隋,公主制度尚不完备。但这也说不通,两汉魏晋的成例难道是摆设?二是她的生母不是萧皇后,而是一位并不受宠的普通妃嫔,以至于影响了她的册封。

无论如何,她是隋炀帝的亲生女儿,这一点不容置疑。

电视剧里说她与李世民公然谈婚论嫁,颇有政治头脑……那是不靠谱的。因为李世民大业九年就明媒正娶了长孙氏,如果再娶帝女,算正妻,还是纳妾?我们倒是有理由相信,她是被李世民随父攻陷长安后强纳为妾的,亡国之女没得选择。

唐王朝建立,这位“公主”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杨妃。先是做秦王侧妃,贞观元年成了皇妃。生于大兴宫,长于大兴宫,离别十年之后,又重新踏入昔日居所,彼时之家为今日之家,岂非历史的吊诡?

说起来,她和李世民还是姨表亲呢,他们有同一个曾外祖,就是那位著名的帅哥独孤信。李渊的母亲与杨广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但是在皇家,绝不会因为这种亲戚关系而厚待某人的。比如汉武帝与陈阿娇,就是嫡亲的表姐弟关系,刘彻还不是照样对阿娇弃如敝屣,废入冷宫,幽禁而死。

比起陈阿娇,杨妃还算幸运,她为李世民生下两个儿子——李恪和李愔。

以此可以推测,在李世民未登基前,年轻艳丽的杨妃还是蛮得宠的。只是后来杨妃未曾再生育,也可能是因为当了皇帝的李世民身边有了更多的美女,因此对杨妃的感情就淡了一些。

与电视剧塑造的“公主”相比,正史上的杨妃似乎没什么政治头脑。她仅仅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而已,从不参与宫廷权力角逐。李世民赞扬李恪“类己”时,她没有任何欣喜之举;李世民责骂李愔“愔为法司所劾,朕实耻之”,她也没有任何惶恐表现(《旧唐书》)。

网络配图

巍峨的大兴宫,注定是她默默的藏身之所。生于斯长于斯,能再终老于斯,她或者也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心愿差点就实现了,因为李恪差点就做了太子,若其果真得继大统,杨妃后半生可确保无虞。

可惜的是,在历代政治漩涡的中心,皇帝称赞皇子“类己”往往耐人寻味,除非是独子,否则大多不会有好结局。

常说不争是争,这句话是要看时运的。

杨妃固然不争,也从未企图让儿子李恪去争夺太子之位,但是争有用吗?从李世民为她两个儿子取名为“恪”与“愔”的时候,她或许已然明了未来。“恪”字是恭敬、谨慎之意,“愔”字形容安静和悦、静寂无声、深沉。而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承乾”、“泰”和“治”,都是非常进取的字样。杨妃两个儿子取这样的名字,是否是李世民有意暗示让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一辈子和儿子一起安守本分,才能平安一生呢?

还有一个例子,长孙皇后去世,同为四妃之一的杨妃再没有晋升。李世民选择了一个出身平平、入宫前曾是寡妇、年纪又长的韦贵妃来统领后宫一切事务,再次说明了这位帝女的命运早已被设定,无论她的血统有多高贵,容貌有多艳丽,今生今世只能是任外力摆布的一叶飘萍,她无从选择,一如当初无力左右大隋的湮灭,无力抗拒李世民的强娶一样。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为唐高宗。又四年,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的谋反案发,被李世民赞为“类己”的李恪,隐患亦于此刻彰显,独占朝纲的长孙无忌岂能放过这个曾经是长孙家族最大的政治对手?结果,李恪被迫自杀,李愔被废为庶人,后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失去了丈夫,失去了两个儿子,杨妃的命运又将如何?

乾封二年之后,杨妃在史料中销声匿迹了。何时死的?怎么死的?死后安葬在哪儿?一概不可考。说她先于李世民过世,大概不成立,在她两个儿子的传记中并未出现哭泣等代表孝悌的举动,这在举孝廉制度尚有余威的隋唐时期,孝悌事关人品德行,没有记载是难以想象的。这一点可以排除。

按照当时惯例,李世民死后,有子女的妃嫔可以出宫和子女同住,因此,杨妃和李恪住在一起的可能性颇大,毕竟李愔是个不成器的家伙。若她先于李恪过世的话,也应该陪葬昭陵,她不过是个女子,一般不会因儿子牵扯谋反案而受牵连。由于不见陪葬记载,亦无碑可查,此推论亦只能作罢。

网络配图

如果她还活着,她的太妃封号肯定被褫夺了。

从帝女、皇妃,到无依无靠的庶民,子孙死的死、流的流,如此情况,杨妃何以自活?或自杀,或郁郁而终,总之是默默无闻地死去,大约后事都没人料理,更无陪葬昭陵留下墓葬的机会。若她真的是阅尽沧桑,见多了皇族的血腥屠杀,对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不在乎的话,也有可能出家为尼。

电视剧《大唐情史》依旧在一遍遍重播,昔日繁华的大兴宫依旧有迹可循,而一代红颜凋零之后,却再无芳踪。

标签: 公主

更多文章

  • 李渊长相有何怪异之处?隋炀帝竟说他像老太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渊

    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二人的外祖父为同一个人,独孤信。独孤信是鲜卑人,生有八子七女。其中,四女儿嫁给了李渊的父亲李昞,七女儿嫁给了杨广的父亲杨坚。李渊比杨广大三岁,论起来,二人是姨表兄弟。李渊七岁袭唐国公,靠着杨坚独孤皇后是其姨母这层关系,“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后来,有一个名叫史世

  • 死后被黑千年 还原一个真实的千古一帝隋炀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广

    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著。如何评价他,窃以为要从他老爹说起。建粮仓,文帝时设仓两种,官仓和义仓,前者给公务员,后者供灾区。文帝末年的存

  • 隋炀帝本是德才兼备明君:亡国是只因宽容贪腐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炀帝

    《剑桥中国隋唐史》如此评价隋炀帝:“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历史上的杨广确实被极端妖魔化了,不仅弑父篡位,夺嫡杀兄,奸母诛弟,甚至“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

  • 大运河开凿之谜:隋炀帝如何开凿大运河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大运河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开凿这条大运河,征用了几百万人,他开凿这条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两地的交通和巩固隋朝政府对国家政权的集中统治。隋炀帝杨广征民为他开凿大运河过程中,他先用几百万人的挖通沟渠,并使沟渠和黄河淮河连接在一

  • 隋炀帝任意车原理是什么 隋炀帝最喜欢的女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炀帝任意车原理

    何为任意车?其实就是任意为止的意思。一辆精巧的小车,四围都是锦围绣幕,下边配着轮子,内外共有两层,内设精巧的机关。是专供隋炀帝临幸童女所用。只要一个女子进去,将车身推动,立马被缚住手脚,丝毫不能抵抗,便任由着隋炀帝驰骋。隋炀帝很喜欢这个车子,龙心大悦,赏赐给了何稠千金。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

  • 隋炀帝荒淫无道,历史上都有谁在刻意抹黑他?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炀帝

    对于杨广这个昏庸无道的君王,大家都不陌生,习惯称呼他隋炀帝,“炀”这个谥号是李渊起的。旧礼上说,好内怠政曰炀,当初,杨广把陈叔宝的谥号定为“炀”,李渊给了杨广同样的谥号,大概是为了反讽。翻开史书,我们看不到隋炀帝的优点,即使有,史官也加了主观定论:全是装的。此外,暴虐好色,淫母奸嫂,杀父弑兄,滥用民

  • 隋炀帝杨广聪明一世,为何后来成了史的昏君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炀帝

    我国历史上的昏君其实并不见的他们就是平庸之辈,像晋朝的晋惠帝这样的昏君是在是少数,例如明朝的明熹宗也只是没把心思放到正事上罢了,单说智商他们也不是很差的,有些皇帝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后来反而成了昏君了,而且在历史上有个更有名的昏君,就是隋炀帝杨广。网络配图杨广的聪明,就算和秦皇汉武相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 隋炀帝征讨高句丽 35万大军只剩两千七百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炀帝

    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杨广的手又痒痒了,隋军刚刚打完了不听话的吐谷浑,又把目标定在了更不听话的高句丽上。说到高句丽那就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由于很多人在写文章时比较懒(包括我),经常将“高句丽”简单的写成“高丽”。而事实上这两个名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高句丽”以前是生

  • 揭秘: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何屡屡遭遇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隋炀帝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讽刺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

  • 隋炀帝杨广“弑父”竟然是魏征为抹黑前朝改野史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魏征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然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却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