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最大败笔 隋炀帝远征高丽

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最大败笔 隋炀帝远征高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99 更新时间:2024/2/11 8:17:49

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他的历史就是被征服的历史,一直是小弟一样的依附在中国的身边,有时候日本打过来还得抱紧中国的大腿,但是有一场战役让朝鲜人足足吹了几辈子,在他们的历史书中被无限的夸大,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隋王朝也分崩离析,走向了覆灭的道路。

征伐高丽的历史背景: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辉煌的颠峰。隋炀帝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土谷浑等周边强国,迅速崛起。

这时的高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

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战争前的准备: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下命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宽为一百步,长达三千里。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今北京)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发河北诸军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这是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长三千里,广百步”。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在蓟城(北京)建临朔宫,作为讨伐高丽的基地,驰道与永济渠是水陆两条军需供应线。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炀帝明确的告诉大隋的将军们只有现在建立有利于中国的开辟山河不朽功勋,才能得封赐,你们的子孙们才能世代享受你们的恩德。隋炀帝对高丽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那么战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战争爆发的原因与三伐高丽: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二:第一次征伐高丽

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

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讨高丽

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三次对高丽的战争,隋朝损失巨大,具历史记载每次战争动用部队都在百万,前后动用了数百万军队,劳民伤财,最终因为不懂军事和不恤百姓而灭亡! 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隋炀帝的这三次战争动用的人力物力都达到了基点,可惜的是由于战略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无功而反,反因此走向了灭亡。

在第一次对高丽的战争中,用于正面作战的部队就达到了100多万,而后勤保障就更无法计算了,而从江淮地区向如此远的距离运送战略物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道路遥远曲折和运送过程中的消耗,导致了前线粮食不续。其次,在对前线指挥上过于保守,所有决策都要由杨广一个人来裁决,这就导致了作战不灵活,不能把握战机。最要命的就是杨广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导致百万大军无法发挥力量上的优势,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战略战术手段。对高丽方面也基本上一无所知,面对敌人的多次诈降竟然屡屡上当!不知敌、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虚实,这样的人做统帅不败才怪了!其实就是用人的问题上,当时的将领也不乏久经战争考验的名将,可惜最终在最高统帅的牵制下无所作为!看看后来唐朝李世民对高丽的战争,真的是有天壤之别!

第二次战争就不用多说了,当时很多大臣都极力阻止出兵,因为经过第一次战争的失败之后不仅国内经济出现重大衰退,对士气的打击很大。而由于在权利争夺的问题上也存在隐患,当时的出征可以说是有很大的风险。以至后来在前线正吃紧时后院起火,不得不马上放弃。这个时候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训仍有可能扭转局面,可惜接着又来了第三次!

在发动第三次征伐之前国内的起义就已经很普遍了,可惜当时的杨广已经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了亡国的命运。 历史意义:

这次战争之后隋朝由强盛转而衰退,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下最终走向了灭亡。而高丽此后更加的放肆,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后,又导致了唐太宗对高丽的战争,由于唐朝的强大才最终灭亡,可是由此却产生了另一个国家的崛起--新罗,也就是今天韩国的祖先。

而朝鲜半岛似乎也成了中国胜衰的一个缩影!

战争就是如此的让人敬畏,所以孙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后人另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也说“恶战,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战争真谛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么去面对战争!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那么就没有打不胜的战争了!

标签: 隋炀帝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会被骂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炀帝杨广,杨广简介

    古代的帝王,大臣在死后,官方会根据他在世的功绩和行为,给一个总结性的谥号,或是褒奖或是批评或是同情,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明成祖等谥号,“文” “武”“成”这样的字眼就带有明显的褒义。“文”说明他文治内政做得好。“武”说明他开疆拓土有功。有些则是批评的,比如,隋炀帝,周厉王,周幽王等等。一听就不是好词

  • 唐太宗隋炀帝经历相似 为何结局反差如此巨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太宗,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千夫所指的独夫民贼,一个是万人敬仰的贤君明主;一个被钉上了暴君的“耻辱柱”,一个被戴上耀眼的“光环”;一个被骂作“万世暴君”,一个被誉为“千古一帝”。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他们的人生历程却有着极其惊人的形似之处。第一,他们都是英武将才

  • 唐太宗李世民强加了哪四个亡国罪状给隋炀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炀帝

    《论语·子张》中有这样一句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也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纣干的坏事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由于他处在忙国之君的下流地位,人们就把他当作坏的偶像。把天下所以的坏事都归到他的头上了,这说明历来相传的纣的罪恶都是陆续加上去的,《尚书》中只说,纣只是一个糊涂人,贪酒、不

  • 揭秘:隋恭帝杨侑和隋炀帝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隋恭帝,杨侑

    隋恭帝杨侑杨侑是隋朝的皇帝,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杨侑从小就展露出了不同常人的气度,自幼就聪颖过人。出生在公元605年的杨侑,在公元27年的时候就被封为了陈王,之后又改封代王。而且在隋炀帝亲自远征高丽的时候,是杨侑奉命留守长安的,除此之外他还跟着隋炀帝巡视晋阳,隋炀帝还让他做太原太守,之后又镇守京师,

  • 隋炀帝最宠爱的公主为何在随州出家做尼姑?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隋炀帝

    随州市东南有座名山,称仙城山,又叫现光山,民间盛传隋朝有位公主逃到山上的相国寺出家。她是哪位公主?锦衣玉食的帝王之女为何走进深山皈依佛门呢?国破家亡何所依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出家,史有记载。根据《隋书》提供的资料,隋炀帝杨广有3子2女。长子元德太子杨昭,次子齐王杨暕,小儿子赵王杨杲;女儿有两个,长女南阳

  • 李渊和隋炀帝关系 他们两人竟是姨表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渊,隋炀帝

    李渊和隋炀帝关系,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李渊则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这两位不同朝代的人会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他们的外祖父都是同一个人哦。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隋炀帝和李渊的关系,有兴趣的可以进来看看。姨表兄弟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中国历史上,外戚世家颇多,如西汉王家,东汉粱家等

  • 隋炀帝用三百万人修建工程 最终走向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隋炀帝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要说谁的名声最差,骂名最多,恐怕非隋炀帝莫属。可以说,隋炀帝就是一个以“恶”而出名的皇帝。在市井传说中,他荒淫无道,凶残暴虐。在正史记载中,他横征暴敛,好大喜功。可大家有没想过,既然他如此的坏,那么他究竟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呢?而且在隋炀帝杨广前面还有个哥哥杨勇,隋文帝是废了太子杨勇

  • 隋炀帝萧皇后凤冠复原 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萧皇后,隋炀帝

    在修复过程中,考古人员也有新的发现。通过显微镜观察,凤冠的十二个钗上能够看到许多小珠子,珠化工艺在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中是常见的,就是将金银化作一个个小小的珠子附着在物件之上,远远望去,就会显得闪闪发亮,珠光宝气。而当修复工作继续进行时,修复人员发现,这些钗,并不是金的,而是铜鎏金。而鎏金铜珠化工艺这

  • 隋炀帝杨广墓:墓地到底在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杨广

    隋炀帝的陵墓有两座,其中一座在扬州,一座在陕西。其中一个必定是象征意义上的陵墓。在先前的朝代曾被好几个陵墓误认为是隋炀帝的墓。其实真正的隋炀帝的陵墓被在江苏省扬州市发现的,根据墓中的墓志铭所写的可以断定此处就是隋炀帝的墓而且他的墓中还有有一些珍贵的陪葬品。也许有人会猜疑隋炀帝的都城又不在扬州,他的陵

  • 隋炀帝杨广在位14年 却被抹黑了1000多年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炀帝,杨广

    说到隋炀帝这个人,他基本上和王莽一样都属于悲剧人物。当年的东汉王朝为了自己的统治,极力抹黑王莽。在唐朝时期也是这个德行,唐朝人变着花样的黑隋炀帝,后朝黑前朝自古以来就是这个德行。其实仔细分析隋炀帝的一系列政策,不难发现在唐朝时期仍在沿用。隋炀帝之所以会失败是由于太急功近利,没有做到一步步来。打一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