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惊叹!《老子》一书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

惊叹!《老子》一书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494 更新时间:2024/1/22 9:53:36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

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

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

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

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

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

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标签: 老子

更多文章

  • 惊叹!《老子》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五大哲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老子,春秋战国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 三国名将马超曾当过教育官员:负责讲解《老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马超,老子,

    三国名将马超在与曹操征战失败后,又因内讧,丢失凉州,于是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张鲁安置了马超,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汉中这地方小,当然不可能封大将军,就给了马超一个叫“都讲祭酒”的官职。别误以为是调酒师,它其实是教育官职,表面上是负责讲解《老子》的讲师或教授。当然,严格来讲,马超的都讲祭酒并非教育官员

  • 王昭君嫁了老子再嫁儿子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昭君,匈奴

    前几天看新闻,被一个教授的言论惊着了,他说的主要意思是:以后,我国的男女比例会严重失调,会出现3000万的光棍找不着媳妇。为此,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几个男人合伙娶一个老婆。这位“叫兽”的此番言论,让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久远的民族:匈奴。在婚姻伦理方面,匈奴是个很不讲究的民族。虽然还没到几个男人合伙娶老婆

  • 古人乳名趣谈:老子或是乳名 刘彻乳名为大猪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老子,古代,刘彻,

    在中国古代,婴儿自呱呱落地之日起, 三个月内便是“成名”期,即在此期间父母要给孩子起个名字。据《周礼·地官·媒氏》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这有似今日的出生证。“名焉”,其意思就是“小名”、“小字”或“乳名”。孩子的乳名,一般都是由父母起的。社会上的人,其乳名虽纷繁各异,但

  • 后周皇帝柴荣生父闹市杀人:儿子得道老子升天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柴荣,皇帝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人情之常,古今概莫能外,凡人沾着“得道”的仙气,大抵是要风光体面的。儿子得势,父母亦不例外。五代之后周太祖郭威,无子,以内兄柴守礼之子柴荣为养子。柴荣后来继位为周世宗,而父亲柴守礼居洛阳,虽终其余年未尝至京师见儿子,可是仗着儿子是皇帝,多行不法,尝杀人于市,世宗不问。是时,王

  • 古代炼丹术:为什么说老子是中国化学家的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老子,鼻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象一个摆上餐桌的大拼盘,你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且,你还可以有多种的选择。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还有把他们放在一起炖来炖去的杂家,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道家。道家的创始人叫做

  • 天下第一姓“李姓”的发迹史:于唐朝老子为先祖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朝,李世民,姓氏

    李姓缘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姓?这和李唐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李姓成为“国姓”,唐太宗李世民着力抬高李姓门第,并对功臣大规模赐姓李,引领唐代“赐姓”之风。由于大唐国力强盛,众多少数民族依附,并以姓李为荣,有的少数民族因酋长获赐姓,整个部落也跟着姓李,导致李姓人口急剧膨胀。 记者李肖肖丁

  • 春秋史上最荒唐事:老子强娶儿媳儿子活埋后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战国,鲁惠公

    等到仲子到了鲁国,鲁惠公一看,哟,这女孩漂亮啊,归我吧。于是这个当爸爸的倒把儿子的媳妇给强娶过来了。以后我们会看到,这种当爹的强娶儿子媳妇的事情,在春秋时期,绝不仅仅只有这一件。卫国的事情暂且放下不提,咱们先看看洛邑的那位天子最近在忙些什么。郑庄公借用周平王的旗号,好好教训了卫国一下。周平王呢,也觉

  • 老子为何在《道德经》里说“国家昏乱,有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老子,道德经,岳飞,

    先来看看我们历史上的我们的几大忠臣出现的时间点:第一: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

  • 古人乳名趣谈:“老子”或是乳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乳名,古人

    在中国古代,婴儿自呱呱落地之日起, 三个月内便是“成名”期,即在此期间父母要给孩子起个名字。据《周礼·地官·媒氏》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这有似今日的出生证。“名焉”,其意思就是“小名”、“小字”或“乳名”。孩子的乳名,一般都是由父母起的。社会上的人,其乳名虽纷繁各异,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