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子避席有什么含义 曾子避席的故事介绍

曾子避席有什么含义 曾子避席的故事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435 更新时间:2024/1/5 11:57:11

曾子避席

孔子在家里和学生论道,这时候有听见有客人上门拜访,于是孔子让学生赶紧回避,然后起身迎接。门刚一打开,一位穿着长衫高帽的男子走了进来,三步并两步的走到孔子面前给孔子弯腰敬礼,双腿并拢,作揖道:“学生来请先生大安,有问题您求教。”孔子忙回礼让客人座下。

这个男的道谢之后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的垫子上,迫不及待的说:“先生,我有一个问题困扰很久了,听别人讲述你才华,特地过来求教。”说话的时候由于过于激动,手碰到了孔子的袖子。

孔子不禁皱眉,觉得此人行为举止不太严谨,不太懂礼貌。但是没有表现出来,那个男的开始讲述自己的事情,屡次打断孔子,自说自话的把自己的事情说完才看向孔子,孔子耐心的给他解释了,然后让弟子送出门。

这时候曾子来了,他请安之后也坐到了孔子身边,他是希望这样能离老师近一点,聆听教诲。孔子不希望他和刚才的客人一样,于是跟他讨论君臣之礼,君君臣臣,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和行为规范。曾子一听,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走到席子外面站着:“学生先前鲁莽了,麻烦老师还要教导我。”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是一种非礼貌的做法。臣子不能跟君主平起平坐,学生也不能跟老师平起平坐,当老师教导的时候必须要恭敬的站起来聆听。

曾子拜母噬指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在变小了。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于是拿着砍刀,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后,他跪在母亲床前说道:“娘,您以后想儿子就轻轻地咬一下手指,儿子就能感受到了,别用力咬了,儿子会心疼的。”周围人知道了,都赞叹他的孝行。

宗圣曾子政治理念

曾子参与了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编纂,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至善也提倡生财。主唯心主义,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古语说要想明德于天下,必须要让一个国家泰兴昌盛。

兴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每一个家庭都做到和谐稳固,要想让每个家都和谐必需让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个人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高尚。从个人做起才能让这个天下明德。这个链条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他的政治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至善,一个就是生财。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通过诚心修身修养道德,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让政治和道德相互作用就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描述一个大同社会。作为当政者,必须要了解民心,尊重人民,知道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不乱加赋税,用一种谨慎的态度治国,民众用一个谨慎的心做事,因此,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生财”讲的是做官的目的论,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权利,有的人是为了敛财,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委以重用,财富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敛财的君臣就是国家的窃贼。其次当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举才,用人唯才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让人才埋没,这样的小人比贪腐更可怕。

标签: 曾子曾子避席

更多文章

  • 曾子轶事:因为不会锄草而被自己的父亲打晕在地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曾子,曾参,儒家,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从十六岁起师从于孔子。在孔老师那里学习期间,曾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回到自己家里看望一下自己的父亲(母亲早逝),以尽自己的孝心。有一天,曾子再次请假回家。刚一入门,他就看到自己的老父亲正在院子里给他那几棵心爱的瓜苗除草呢。于是,天生孝顺的曾子同学便

  • 俞伯牙与钟子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

  • 精通琴艺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摔的是什么乐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俞伯牙,钟子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首诗歌讲述的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自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一书,作者旨在通过这则故事,告知世人好友难寻的道理。话说,俞伯牙遇到樵夫钟子期之后,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毕竟,钟子期能听得懂自己用

  • 俞伯牙与"基友“钟子期那些不可不说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俞伯牙与"基友“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春秋战国人士,通过资料记载得知,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一生最爱弹琴。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

  • 钟子期原是楚国宫廷乐师:曾经以死劝谏楚怀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钟子期,俞伯牙,楚国,

    一部电视剧《芈月传》让历史上的风云女子“重回”2000多年后的人们的视野,也让人重新“审视”一段尘封久远的传说。《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俞伯牙,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俞伯牙和钟子

  • 秦国君王秦献公——具有深远谋略的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秦献公生平,秦献公

    秦献公,嬴姓赵氏,名师隰,又被称为秦元献王或者公子连。他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君王。正是在他的雄才大略和励精图治下,秦国才能从秦厉共公开始的朝堂动荡中恢复过来,这为之后继位的秦孝公也就是他的儿子实行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好不夸张地说他是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但是我们在这里先不

  • 秦献公的父亲是谁 秦献公有几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献公的父亲,秦献公有几个儿子

    秦献公在秦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皇帝,正是因为他在位期间采取的多种举措比如废黜残酷的活人陪葬制度、迁都、扩大商业活动和推行县制等措施制止了秦国从秦厉共公以来因为君位的动荡而导致秦国大幅衰落的局面,为之后他的继位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堪称是秦国能够由弱变强的关键人物。虽然秦献公做出了这

  • 周烈王姬喜简介 在位期间秦献公开启秦强盛之势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周烈王姬喜

    周烈王姬喜(?—前369年),姓姬,名喜,为周安王之子。前376年到前369年在位,又称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后的谥号为烈王。基本介绍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

  • 秦简公到底推行了什么改革 秦国国势是怎么开始改变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简公,秦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秦简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建立者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秦国几代积弱之势,已经影响到秦国的安危。秦国的河西之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