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27 更新时间:2024/1/1 3:06:33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 唐代学家、散文家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文学赏析

揭露现实

《捕蛇者说》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文章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即由蛇、征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说依次刻画描写,以蛇毒与赋敛之毒相对举而成文。

叙事开篇,因事而感,因感而议。全文先事后理、因前果后,处处设比,文风委婉曲折,波澜纵横,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内容索引

内容结构上,作者以“蛇”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

笔锋奇异

写蛇,饰之以“异”,使人醒目动心,便于为下文决口导流。写蛇之“异”,由外及内,从形到质。写性之异,一为有剧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尽死”、“无御”极言蛇毒之烈。一为大利:可以去毒疗疮治病。

写性异,分出相对立的大毒大利两支,再以“赋”将这两支纽结起来。因有大利,才会造成“太医以命聚之”。蛇能治病,为医家所重,为太医所重,更见其功效之大。

正因为被皇家的医官重视,才会“以王命聚之”。“王命聚之”,不仅说明蛇有大用,也反映了蛇有剧毒,一般地求之不得,买之不能,非以最高权力的“王命”不可。

可是,虽令出于帝王,也不过“岁赋其二”,仍然不容易得到,这更显示了人们害怕毒蛇的程度。正因为皇家既要蛇,又不易得到蛇,才迫使官府采取“当其租入”的办法。

租,是王室赖以活命之本;蛇,乃王室借以保命之物。纳租,属于王事;征蛇,出于王命。由于蛇和租在王家的利益上一致,这才出现了“当其租入”的措施,将两种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结起来。这一联结,也就为永州人冒死捕蛇埋上了伏线,为将蛇毒与赋毒比较立下了伏笔。

写作艺术

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由蛇写到捕蛇,由捕蛇者写到捕蛇者说,先事后理,因前果后,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作者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

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善用衬托与对比以突出重点;表达方式以叙事为主,辅以议论点明中心,以抒情强化感染力。

写作梗概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

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接下来至“杀三虫”写出了蛇的功用异常。而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统治者征集异蛇,每年征收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纳的租税。

作者仅用“争奔走”三个字,就写出了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形。百姓惧怕原因即繁重的赋役。文章开篇即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但这是以他祖父、父亲的死于非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为代价的,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既然这样,好心的作者准备帮他解决困境。

出人意料的是,蒋氏“大戚”,并“然出涕”,开始了沉痛的陈述。蒋氏的这番话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恢复他的赋役将会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二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到同村的人因为缴纳赋税,背井离乡乃至十室九空,而只有自己因为捕蛇才得以侥幸生存下来;三是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时飞扬跋扈,到处叫嚣,到处骚扰,弄得鸡犬不宁;四是说自己愿意一年当中冒两次生命危险去换取其时间的安乐。

第三部分即文章结尾段,是议论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作者听完蒋氏的话后,深受震动。引用孔子的话可谓恰到好处,由“苛政猛于虎”类推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乎”这一结论,并且用“蛇毒”衬托“赋毒”。“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则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根本目的。

从中可看出作者的无奈:自己如今位卑权轻,无能为力,只有寄希望于那些视察民风的封建官员。卒章显志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情感上的感染力,读来令人倍感愤懑。

蒋氏的这番话,继续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亲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亲们的惊恐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死亡与生存的对比: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标签: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更多文章

  • 唐代文学家、散文家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作品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

  • 历史上柳宗元有哪些轶事典故?典故的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柳宗元,轶事典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柳宗元的轶事典故五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轶事典故释放奴婢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

  • 柳宗元被贬官的原因是什么?柳宗元在永贞革新中扮演什么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柳宗元,贬官

    因为永贞革新失败,805年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805年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永贞革新: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

  • 柳宗元在柳州时有哪些革新措施?奴婢还清债务可恢复人身自由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柳宗元,革新措施

    柳宗元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到湖南永州整整10年后。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被改贬为柳州刺史。当年6月27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那时的柳州,古树参天,杂草丛生,到处都有毒蛇猛兽。正如柳宗元在《寄韦珩》一诗里所说的,“阴森野葛交蔽日

  • 后世是如何纪念柳宗元的?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纪念,柳宗元

    唐宪宗元和1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14年(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

  • 什么是荔子碑?柳宗元和荔子碑之间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柳宗元,荔子碑

    柳宗元和荔子碑有什么故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失而复得的“荔子碑”“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

  • 柳宗元的早年生活是怎样的?12岁就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柳宗元,早年生活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柳宗元的早年生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早年生活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

  •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为何要抛弃薛涛和刘采春?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为何要抛弃薛涛和刘采春?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著名的诗句,千百年来引得无数痴男怨女心悲、心碎和心冀!这著名的诗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元稹(779—831)的杰作。元稹对他发

  • 刘采春和元稹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元稹写了一首《赠刘采春》?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刘采春

    刘采春和元稹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元稹写了一首《赠刘采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元稹,原本是众多人眼中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才子,但是后来却有人发现,这个才子居然是古代著名的渣男,他写下过不少描写感情的有名的诗词,但是结果却是,他非常的不忠诚,堪称是渣男的典范。而元稹与唐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才女刘

  • 刘采春: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兼歌唱家,她为何会投河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采春,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采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一、因《望夫歌》而闻名原本家境贫寒的女伶刘采春生平不详,经考证,她出生于中唐时期的越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自小就爱唱歌的刘采春,风姿妙曼,且天生有一副夜莺般的嗓子,其"歌声彻云",时人评曰:"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