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登百丈峰二首: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登百丈峰二首: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83 更新时间:2024/1/1 18:50:16

登百丈峰二首【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此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此,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标签: 唐代登百丈峰二首

更多文章

  • 蓟中作: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代,蓟中作

    蓟中作【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诗一开篇

  • 人日寄杜二拾遗: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代,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寄杜二拾遗【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此诗是高适在蜀州刺史

  • 送杨山人归嵩阳: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代,送杨山人归嵩阳

    送杨山人归嵩阳【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

  • 送浑将军出塞: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代,送浑将军出塞

    送浑将军出塞【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

  • 别韦参军:唐代诗人高适所写,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代,别韦参军

    别韦参军【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

  • 唐诗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如何鉴赏,高适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诗,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

  • 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诗,燕歌行并序

    燕歌行并序,唐代高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

  • 贾家楼四十六友 人物生平 王君可 武艺在五路瓢把子中排行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君可

    《兴唐传》:王轩(王君可)善使一把青龙刀,胯下一匹枣红马,瓦岗山五虎上将,为人仗义疏财,曾经收留过罗士信,并且与秦琼交情深厚,而且由于相貌堂堂,为绿林英雄树立了形象,多次博得对手的敬佩,就连心高气傲的罗成也一见面就和他套近乎。贾家楼四十六友结义,论年龄,王轩(王君可)在四十六友中排名第六,所以别人都

  • 裴思谦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裴思谦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戊午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四十人。考官:礼部侍郎高锴。试题为《太学创置石经诗》等。裴思谦与朝廷权臣观军容使仇士良勾结,以仇士良荐举信威逼高锴,高无奈,只得取裴思谦为状元。裴中状元后,周游狎妓,赋诗自夸,气盛一时。入仕后于大中

  • 裴思谦是怎么考上状元的?厚着脸皮巴结大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裴思谦

    科举制度从唐代正是建立开始,到清朝结束,有据可靠的状元共有六百多位。虽不能说每一位状元都不掺水分,但大多数的人都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的功名。所谓“水分”,就是说那些本没有能力考中状元,却通过买通监考官、出题官等手段,考上的人。但由于古代对科举作弊有着严厉的惩罚制度,采用这种非法手段的人还是非常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