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寇准为北宋做出很多贡献,为何结局如此凄惨?

寇准为北宋做出很多贡献,为何结局如此凄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950 更新时间:2024/2/17 4:53:28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寇准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自古以来,新皇登基后,为了笼络人心,都要封赏天下、给大家加官晋爵。对于这个问题,刘娥没花费一钱一物,就把群臣给征服了。

原来,丁谓倒台后,很多官员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丁谓大权独揽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很多官员都给丁谓递过表示顺从的书信。

如今,这些书信就在丁谓的府里,如果刘娥愿意的话,她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证据,给他们贴上一个“丁谓同党”的标签,一起发配到海南岛!

然而,群臣眼中的罪证,却成为刘娥收买人心的最好礼物。

铲除丁谓后,刘娥第一时间颁布了一道圣旨——中外臣僚曾有与丁谓往来者,一切不问。

此外,为了消除大家的戒心,刘娥当着群臣的面,放了一把大火,把群臣与丁谓交好的书信,都给烧了。目睹了这一切后,宋朝官员都长嘘一口气。

以上,就是刘娥赐给群臣的恩。

对待自己人,用恩足矣;但对待外人,则只能施威,这才是唯一的正道。

下面,就是刘娥送给敌国的威。

这个威,就是用强硬政策,向辽国宣布自己的主权。

宋真宗下葬后,刘娥立刻送给辽国一封外交文书。在这封文书中,刘娥不仅告知了先皇病逝的消息,还告诉了辽国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宋朝换皇帝了。但是皇帝还小,一切由我做主。以后有事,要找我商量。

我是谁呢?我是刘娥,你的刘大嫂,你们辽国传说里的那位强悍无比的宋朝刘太后!

如果不相信你大嫂实力的话,请看看宋朝现在的年号,就会一目了然了。

宋朝现在的年号,叫作“天圣”!

何为“天圣”?“二人圣”是也!

可见,刘娥就是要明明白白地昭告天下,如今这个宋朝,是太后和皇帝共同治理的国家,你们谁敢不服?

当时,耶律隆绪看完文书后,要回信呀。对于这个问题,辽圣宗想了一会儿,转身对一旁的萧皇后道:“我看这个回信,还是你写吧。一来,你们都是女子,互相通信方便;二来,我也让你在南朝露露脸,增加一些威望。”

就这样,在这封强势的“宣布主权”书信的作用下,刘娥在异族人眼中,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强势媳妇,一个不亚于萧太后的强悍女子。从此以后,辽国人再也不敢轻视这位大嫂了。

辽国人不敢轻视刘娥的现象,竟然起到了连带的效果。得知刘娥的强悍本色后,西夏的李德明也服软了,再次声称自己叫“赵德明”,并派使者上京。在吊唁宋真宗的同时,也来窥视一下这位传说中连辽人都“害怕”的刘太后。

此后,李德明一直很乖,他一直听从刘娥的领导,再也没有窥视过中原。

至此,在刘太后的恩威并施下,政权平稳地完成了过渡,边境一片良好,朝廷也一片和谐。

接下来,刘娥就要处理那两个前朝的余孽了。

那两个前朝余孽,就是那对欢喜冤家——丁谓、寇准。

丁谓在崖州待了三年后,因为表现良好,最终,被刘娥赦免,得以迁回内地,在雷州一代居住(后迁徙至道州)。

后来,为了改善生活水平,丁谓频繁向朝廷示好,并用“九万里鹏容出海,一千年鹤许归还”的诗词打动了皇帝。

宋仁宗亲政后,宽恕了丁谓,允许他在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安家落户,并授予了他一个秘书监的官职。

在光州居住期间,丁谓虽重返官场,却再无执政的想法。晚年的他,彻底皈依佛门,不再过问世事了。

也许经过了太多的宦海沉浮,丁谓早已看透了世间百态,他大彻大悟,潜心修佛,寻求一个真正的解脱。

宋仁宗嘉祐四年(1037年),丁谓得到了解脱,他病逝于光州,享年71岁,也算是一个长寿之人了。

盖棺论定一下吧:

综观丁谓的一生,可谓毁过于誉,令人唏嘘不已。

早年时,丁谓以一代才子的身份进入政坛,备受瞩目;他又以干练精明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一个“能臣”的美名。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丁谓将成为韩愈柳宗元式的人物,成为一个治世之能臣、文坛之领袖,他甚至能替代欧阳修,成为“宋六家”之首。

然而,在官场之路上,丁谓却选择了一条投机取巧、阿谀奉承的道路,弄权祸国、害人害己,最终成为杨国忠李林甫式的人物。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丁谓的一生,足以成为一部经典的人生教科书,留给后人,慢慢品味。

当然,虽然丁谓的结局不怎么好,但是比起下一位则要好得多。

这一位,就是寇准。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初七,一代名相寇准病死在了“到海只十里”的雷州,享年62岁。

此时此刻,距离寇准金榜题名、进入仕途,已经过去了43年;此时此刻,距离他游说太宗,册立赵恒为太子,已经过了29年;此时此刻,距离他用一己之力,签署澶渊之盟,已经过去了19年;此时此刻,距离他第五次被轰出京城,被贬入雷州,仅仅过去了一年零七个月。

寇准一生所有的光荣与耻辱,都将伴随他的死,被永远地尘封在历史的长河里。然而,寇准虽然死了,他的动静依旧巨大无比,依旧余波未平。

因为,寇准死后,一场轰轰烈烈的“迁坟事件”,闹得满城风雨,并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被记录在了历史里。

原来,寇准死后,他的夫人宋氏(寇准的夫人叫宋娥,是赵匡胤宋皇后的小妹)上书朝廷,希望把寇准的灵柩运回长安,埋入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寇家的祖坟内。

在当时那个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年代里,宋氏的这个要求,合情合理,朝廷不管怎么反对,也不能驳回。毕竟,寇准已经死了,你总不能让寇准埋在雷州,当一个孤魂野鬼吧。

对于这个“本家亲戚”的请求,刘娥没有丝毫的反对,第一时间批准了。只不过,她依旧耍了一个小心眼。

当时,刘娥经过精心计算后,给了宋氏一笔运费,用来运送寇准的灵柩。然而,这笔运费,只够把寇准的棺椁运到洛阳,就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

洛阳、长安……这两个城市距离有多远,众所周知。从洛阳运送到长安,根本不需要多花几个钱,刘娥也绝对付得起!而且,当时的大宋王朝,也不在乎这几个钱。然而,在前宰相的丧事上,大宋王朝却如此抠门。可见,这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种结果说明了什么——刘娥这么搞,就是诚心恶心寇准了。她就是不给寇准继续“前进”的经费,让寇准看着自己的祖坟,近在眼前,却无可奈何,只能独自伤悲。

看来,刘娥对寇准的恨,真是至死不渝。即使寇准死了,这个女人也不能释怀。

当然了,不给寇准的棺椁拨经费,除了恶心寇准外,刘娥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用义——这个女人在杀鸡儆猴,她要用寇准这个死人做一次试探,看看官场的反应如何,群臣是不是臣服自己。

这次试探的结果非常好,群臣的反应非常平淡。当时,明知道刘娥这样做不对,是在欺负寇准,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群臣竟然没有一个人给寇准说好话。这些人也没有借钱给宋氏让她继续前进,带着寇准的棺椁返回西安。

一群软蛋……

虽然群臣的反应软弱无比,但在民间,老百姓的反应却强硬得多。沿途百姓皆发自内心地祭拜寇准,他们的这种举动,也让人感动不已。

寇准的灵柩北上时,凡所到之处,皆哭声震天。

寇准的棺椁经过荆州公安县(今湖北公安)时,当地有一个习俗,祭拜圣贤时,要砍下竹子,上面挂上纸钱,插在道路的两侧,以示尊敬。寇准的棺椁到来后,老百姓就用这种方式祭拜他。

寇准的棺椁离开后,居民就把这些竹子收集了起来,随便找一个地方掩埋了。结果,第二年开春后,这些竹子竟然长了出来,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见此情景,荆州人大吃一惊,他们认为这是寇准在天有灵,护佑苍生了。于是,他们就把这片竹林叫作相公竹,并在这里修建祠堂,安置了一面寇准的神牌,年年进贡,岁岁祈福。

荆州百姓的这种举动,正如明朝圣贤王阳明说的那样:“人人自有定盘针!”天下的公理和正义,不在掌权者的手中,也不在那些后世杜撰的历史书中,更不在那些顶礼膜拜的庙堂之内,而是在天下人的心里!

哪怕刘娥再迫害寇准,朝廷再诬告寇准,史书再玷污寇准(说他腐败奢靡),但在老百姓的眼中,寇准依旧是他们的好宰相。

老百姓心里的好人与坏人的衡量指标,其实非常简单。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罪,人们不必熟知法条,只需根据风俗习惯、社会道理、人之常情、自己的良心,便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是美国陪审团判断一个人有罪、还是没罪的法则。同样也适合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一个人物的成败,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也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也不会明白朝廷那些什么利害关系,他们只会用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标准来衡量,辨别善恶,区别忠奸。

能够结束战争,让百姓免于兵祸;能够为民请命,替百姓说话;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真正为百姓干几件实事。这种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人,才是一个好官、一个好人。

仅此而已。

虽然寇准在安葬时,没有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只要百姓还爱戴这位好宰相,那么总有一天,寇准都将受到应有的待遇。

不管多远,这一天,也总会来到。

寇准病逝十年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终得平反。

这一天,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的灵柩运回下邽,让他落叶归根。与此同时,朝廷恢复寇准太子太傅、中书令、莱国公的官职。

两年后,即宋仁宗景祐(1035年)七月,当平反工作结束后,宋仁宗正式赐予寇准一个谥号,以表其一生的功绩。这个谥号叫“忠愍”。

根据谥号解释:临患不忘国曰忠;推贤尽诚曰忠;危身利国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尽节曰忠;身报国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世笃勤劳曰忠;死卫社稷曰忠……寇准一生对国家、对朝廷、对百姓尽忠职守,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个“忠”字,寇准当得起。

再说“愍”,根据谥号解释: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可见,这个“愍”字,是一个同情类的谥号。这也充分说明,朝廷已经承认自己错了,寇准确实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现在赐给他“忠愍”的谥号,算是对他谢罪。

至此,得到这么一个谥号,寇准若在天有灵,也足以瞑目。

标签: 寇准北宋

更多文章

  • 刘娥和寇准有相同的目标,为何他们不能好好合作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宋,刘娥,寇准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太后和寇准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平乐》正在热播,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很多人对这一时期内的人物和事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下除了热衷于讨论宋仁宗的真爱以外,刘太后和寇准的不和也被人拿来讨论。刘太后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中的反派女配原型,但是在正史中,她却

  • 让苏东坡一见钟情的杭州雏妓王朝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苏东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那么,令苏东坡为之心动的这位美人又是谁呢?《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首脍炙人口,世代流传,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所作。一代文豪落笔挥洒自如,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跃然纸上,这不足为奇。但是下句笔锋一转,将西湖的风光

  • 苏轼和王朝云的故事:暮雨思卿,惟有朝云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苏轼,王朝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苏轼和王朝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湖泊,风景极似杭州西湖,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一座小山依傍湖边,也叫孤山。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可见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林中寂立着一座小亭——六如亭。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

  • 历史上的刘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她?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娥

    正史记载刘娥为十六国时期,前汉国昭武帝刘聪那位以美丽贤德著称的武宣皇后。但是今人所称之刘娥,通常指的是北宋宋真宗皇后,宋仁宗时期的太后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刘娥虽然并不确定就是这位皇后的名字,只是民间戏曲中的称呼,但是因为流传范围极广,渐渐的也就指代章献明肃皇后刘氏了。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在历史上的评价不

  • “狸猫换太子”的事实真相 刘娥并未杀害赵祯生母李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娥

    刘娥生于公元968年,刘娥的祖籍在山西太原,刘娥父亲刘通担任乐山刺史时,全家搬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之前,母亲庞氏在梦中梦见了月亮,随后便给女儿取名为刘娥。刘娥还在襁褓中,父亲刘通战死在沙场。刘通死后,庞氏带着刘娥回到了娘家。刘娥年龄稍长时,学会了击鼗,并将击鼗作为谋生手段。刘娥长到14岁时,家人便

  • 章献皇后刘娥为何与宋真宗进行地下恋情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章献皇后刘娥

    刘娥生于公元968年,刘娥的祖籍在山西太原,刘娥父亲刘通担任乐山刺史时,全家搬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之前,母亲庞氏在梦中梦见了月亮,随后便给女儿取名为刘娥。刘娥还在襁褓中,父亲刘通战死在沙场。刘通死后,庞氏带着刘娥回到了娘家。刘娥年龄稍长时,学会了击鼗,并将击鼗作为谋生手段。刘娥长到14岁时,家人便

  • 揭秘:卖唱女刘娥险成武则天第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娥

    唐朝的武则天是中国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实,这样的历史在后来的北宋也差点上演过,她叫刘娥,即《狸猫换太子》里的刘后。刘娥出身不算低微,她父亲刘通也当过刺史,跟赵匡胤征战太原时牺牲。宋朝政府也没做好抚恤工作,刘娥作为大宋烈士的后裔居然沦落到唱花鼓为生。网络配图在进宫前,她已有过一段婚姻,嫁给一个叫龚

  • 探秘:刘娥太后敢穿龙袍是想做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娥

    刘娥,献明肃皇后,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网络配图吕后 、武则天大家都了解。刘娥是宋真宗皇后。她在宋仁宗时代垂帘听政,直接建立健全了太后临朝听政制度。刘娥在1033年去太庙祭祀,直接穿上了皇帝龙袍。刘娥成了中

  • 《孤城闭》刘娥是什么人?刘娥为什么遭人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孤城闭

    《孤城闭》刘娥是什么人?刘娥为什么遭人反对?王凯江疏影领衔主演的孤城闭还没开播就备受热议,这是一部历史大戏,这次算是宋仁宗的一个传记电视剧,毕竟没听说过宋仁宗这个历史人物的也能通过这么一部剧来了解宋仁宗的一生,而宋仁宗有一个养母叫刘娥,但是刘娥自己却没有孩子,很多人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让影视先驱来告

  •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宋真宗的皇后刘娥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刘娥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宋真宗的皇后刘娥的故事!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娥(968年—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武则天)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本是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