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范仲淹拥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

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范仲淹拥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738 更新时间:2024/2/10 13:10:01

范仲淹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皆出自宋朝诗人范仲淹之手,不管是民生疾苦,还是边塞风貌,他都写出了独具一格的风采。

除了诗词,范仲淹更擅长于散文,著名的《岳阳楼记》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动静相生,思想境界崇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此一段道出了他一生做人、为官的行为准则。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范仲淹拥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

01、苦读及第,为民生治堰修堤

范仲淹生于官宦世家,先祖做过唐朝宰相,五代时,其祖父和父亲在吴越为官,后来吴越被宋朝所灭,他的父亲追随吴越王归降大宋,成为宋朝的官员。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贫困无依的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他的继父叫朱文翰,范仲淹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因家境贫寒,范仲淹常常只能喝粥度日,仍然坚持发奋读书。

直到成年,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河南商丘)求学。数年寒窗苦读,他博览群书,钻研儒家经典,颇有建树。带着满腔兼济天下的抱负,他以“朱说”之名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有了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并恢复范仲淹之名。

范仲淹因自己出生贫寒,遂深知百姓疾苦,做官之后便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有一年,他做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靠近大海,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由于海潮倒灌,良田经常被淹没,人民苦难深重。

范仲淹知道以后,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身边的人跟他说:“你是盐官,修堤不关你的事,还是不要多管闲事吧。”他说:“百姓遭殃,我身为官员,怎能不管?”后来,张纶奏明朝廷,宋仁宗便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范仲淹马上召集民工干起来。他每天到工地查看,还跟民工一起推车运土、夯地基。中途因为暴雨,刚修好的海堤毁于一旦,范仲淹没有气馁,重新组织民工继续修建。这时,他母亲病逝,他便辞官回家守丧。虽然人回家了,心还在海边,经常写信询问海堤修筑情况。后来,海堤造好了,再遇到潮起潮落,堤内田地都安然无恙,百姓终于可以安心种庄稼了。因为这道海堤由范仲淹提议并主持修建,当地人称其为“范公堤”。

02 秉公直言,为家国心忧天下

范仲淹在家为母亲守孝期间,还一心惦记着国家的事。他给朝廷上书,对国事提了很多建议,还说:“忠和孝是立国的根本,我现在有孝在身,可不敢忘了忠,不敢因为自己哀伤就忘了国家的忧患。”不久,宋仁宗就召他进京任职。

到了京城,范仲淹才知道朝廷大权都在刘太后手中,很多事皇帝都做不了主。这个刘太后何许人也,就是传说中那个狸猫换太子的刘娥

这个刘太后独揽大权。那年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劝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

刘太后一听就翻了脸,把范仲淹赶出了京城。

刘太后没多久就死了,宋仁宗亲政后,又把范仲淹调回京城,授予官职。范仲淹回京之后脾气一点都没改,看见不平事就一定要批评。

有一年,淮南出了旱灾,加上蝗灾,粮食绝了产,百姓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范仲淹得知后,马上请宋仁宗派人查看灾情,救济灾民。可奏章递上去好些天也没有回音。

他生气地质问皇帝:“皇宫里如果半天没有饭吃,皇上就着急了吧?可那么多百姓没饭吃,您怎么就不着急呢?”

宋仁宗被说得面红耳赤,就派范仲淹去赈灾。

范仲淹到了灾区马上开仓放粮,还多处开设医站,救治病人。救完了灾,他竟然还带回一把草,对宋仁宗说:“这就是百姓吃的东西,您给皇亲国戚们看看,叫他们别再铺张浪费了。”这么说了他还不放心,还起草了书面文件,把朝廷的腐败烂事列了十条,请皇帝发给大臣们看。这么一来,不但得罪了大量权贵,皇帝脸上也挂不住了,宰相吕夷简就撺掇着宋仁宗把范仲淹调出京城。

他先被贬到睦州(福建),后又挪到苏州。到了地方上,因为他办事得力,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所以,他的名声很快传遍各地,皇帝也知道了。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宋仁宗渴望贤才,又把范仲淹调回京城,在礼部任职。

吕夷简担心范仲淹对自己不利,就说服宋仁宗让范仲淹去做开封知府。开封是京城,皇亲国戚都住在那儿,麻烦事可多着呢。吕夷简想:范仲淹整天忙着应付那些破烂事儿,就顾不上别的了,万一再有点儿什么闪失,就有理由罢免他了。

果然,很快就遇到麻烦了。范仲淹查出好些贪官,上朝的时候,他把大臣和皇亲违法的案子说给皇帝听,还让皇帝不要纵容他们。宋仁宗丢了面子,吕夷简趁机说范仲淹诬告大臣、离间君臣,于是,范仲淹又被贬出京城。过了好几年,才调回来当龙图阁学士。

他就这样一次次进京,出京,再进京,再出京,但不管是升职还是降职,不管身在何处,他都一心为民,兢兢业业,正应了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03 戍边西北,任贤能御敌卫国

范仲淹做龙图阁学士没多久,就被派到西北战场去跟西夏打仗了。这就奇怪了,他一个文官,怎么就轮到上前线了呢?

西夏本来是党项人在陕北和宁夏一带建立的政权,唐朝时朝廷赐其头领姓李,并给予官职笼络着,到了宋朝,每年给大量财物进行安抚。就这么着,保了中原若干年的安宁。可是,到了宋仁宗统治时期,西夏由李元昊当了政,他也想当皇帝,不愿屈于宋朝统治之下。于是,他就带兵四处开打,并宣布立国,叫大夏,历史上称为西夏。

李元昊挺会打仗,没几下就夺取了宋朝大片土地,宋朝派出的军队打一回败一回,损失惨重。到这时,宋仁宗才意识到这个西夏没那么好对付,赶忙从各地调兵遣将,并派龙图阁大学士范仲淹和庞籍到前线主持军务。

范仲淹到了延州前线,四处察看地形,了解军务,寻找一直打败仗的原因。他对将领们说:“眼下李元昊势头正盛,地形又熟,硬碰他,咱们肯定吃亏。我看应该先守住城池,加固防守,找机会打他个措手不及,才能有转机。”

有个叫种世衡的西北官员,对这边的地形和百姓都很熟悉,范仲淹把他召来,商量对策。种世衡说:“延州东北那一大片地界,壁垒太少,敌人很容易打过来。要是能在废墟上修建城堡,派兵把守,那就不怕了。”范仲淹听了表示赞同,就命种世衡负责这件事。

种世衡还提到,李元昊经常让当地的羌人帮助打仗,羌人身强力壮,打仗不要命,很难对付。他自己跟羌人首领认识,如果能代表朝廷去说服他们,李元昊就少了帮手。范仲淹更是极力支持他。

种世衡果然办好了这两件事,解决了前线的后顾之忧。范仲淹一边整顿防务,一边物色能官良将。这时,一个叫狄青的人进入了他的视线。

狄青本来是个农夫,不善言辞,当兵后更是很少说话,可是,只要上阵杀敌,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戴着铜面具,披散着头发,挥动武器,无人敢抵挡。虽然宋军屡战屡败,但是狄青打了二十几次小仗,虽多次受伤,却从未败过。

范仲淹很喜欢狄青那股威风劲儿,特地送了《左氏春秋》给他,对他说:“当将军不懂古今大事就统帅不了全军,打胜仗只是匹夫之勇。你今后要读些书,懂些战略,保管前途无量。”狄青后来果然本事越来越强,成为宋朝的一员大将。

经过范仲淹的一番整顿,有了种世衡、狄青这样的人才,宋军对付西夏有了底气。而此时的李元昊已经不可一世,不仅跟宋朝打,还跟辽国打,跟吐蕃打,四处树敌,宋军对付西夏军开始转败为胜。因为连连征战,西夏国内生产停滞,又没了宋朝供给的衣食财物,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李元昊面对内外交困,只好派人到汴京跟宋朝议和。

范仲淹是不主张议和的,他想趁胜追击,灭了西夏,彻底安定,但朝中很多大臣都主张讲和,宋仁宗也不想再打仗,就这样,双方还是坐在了谈判桌上。

最后,西夏向宋朝称臣,宋朝封李元昊为西夏国主,每年送西夏银子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还有茶叶、银器什么的,双方的贸易也恢复正常。宋朝就这样用大量财物换回了和平,西夏这个“国中国”就这么被承认了。

西北的安定,范仲淹功不可没,宋仁宗提升他做了宰相。虽然官至宰相,范仲淹心里仍不是滋味,眼前的大宋已经越来越弱,他一心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又开始动脑筋实施改革。这就是“庆历新政”。后来,因为改革触及太多皇亲国戚的利益,宋仁宗选择了放弃,范仲淹又一次被放了外任,新政也不了了之。

一代名相,一心为公,居庙堂之高无愧于民,处江湖之远无愧于君,因着他的存在,大宋的历史上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标签: 范仲淹北宋

更多文章

  • 宋代盛行“斗茶”文化,范仲淹的一首斗茶诗名动一时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古代,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饮茶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经过了盛唐的发展,到宋代时,茶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宋人的生活当中。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这样说过:“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代饮茶之风如此盛行,宋代又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们最放松的朝

  • 揭秘辽国皇太后萧燕燕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萧燕燕

    萧燕燕的一生在公元953年那年开始,她的父亲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母亲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萧燕燕名字是萧绰,小名叫燕燕,所以才有萧燕燕这一名,传说燕燕的名字是由她的母亲是燕国公主和她的父亲在燕国工作而得来。萧燕燕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从贵妃到皇后,再到皇太后。萧燕燕剧照这位女政治家的人生真可以算

  • 大辽太后萧燕燕简介 萧燕燕真的很厉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辽太后,萧燕燕

    萧燕燕是辽朝霸气的皇太后,出生于契丹的大家族,少年聪慧,有韧性,做事雷厉风行,辽景宗继位后,萧燕燕被封为贵妃,后来成为皇后。父亲被杀后,萧燕燕开始涉足政治,并在丈夫死后执掌辽朝的国事,对内改革,对外攻宋,使得辽朝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大辽太后萧燕燕简介萧燕燕本来姓拔里氏,祖上被辽国开国皇帝赐姓萧氏,原名

  • 被看做“孤儿寡母”的萧燕燕是怎么改革大辽的?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萧燕燕,宋朝

    被看做“孤儿寡母”的萧燕燕是怎么改革大辽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萧燕燕是谁可能有许多小伙伴不明所以然,但是提到萧太后,大家都知道是那个欺负宋廷的老巫婆。这些都是电视剧里演绎出来的,但是在历史上则不然,萧太后可称之为女中人杰,从被宋太宗认为的“孤儿寡母”统领的辽国,打的与北

  • 《燕云台》萧燕燕是不是萧太后 历史上的萧太后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燕云台》

    最近《燕云台》正在热播,许多观众非常喜爱唐嫣饰演的萧燕燕。那么她是不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呢?历史上的她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编为大家一探究竟。萧燕燕,本名萧绰,北府宰相萧思温与燕国长公主耶律吕不谷(辽太宗耶律德光长女,辽穆宗耶律璟的长姐)的三女。拥有皇室和后族的血统,出生就决定她不同寻常的人生,生于

  • 《燕云台》历史上真实的萧燕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燕云台》

    《燕云台》中的女主角萧燕燕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性统治者呢?接下来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尽管在汉族的皇室中,一直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但是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却并不歧视女性,这为萧燕燕青史留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当时辽景宗继位时,面对混乱的局面,尽管想励精图治

  • 历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鲁国公主活到几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赵构,鲁国公主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鲁国公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寻找着长生不老的办法,当时的秦始皇就是为了让自己长生不老,修炼修仙,最后死在了途中,那么,不管怎么说,历史上还是有寿命比较长的人,小编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公主

  • 宋仁宗第十女鲁国公主,连皇帝都要让她三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鲁国公主,宋朝

    鲁国公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鲁国公主最开始和别的公主一样,没什么惊人之举,只是个拿钱不做事的皇室中人。直到在宋钦宗期间发生的“靖康之难”中,她崭露头角,成了国家的珍宝。为啥呢?因为在金国要把皇室之人都带去服苦役,唯独这位年逾六旬的鲁国公主躲过一劫没去。后金兵

  • 在靖康之难爆发时逃过一劫的鲁国公主,她的晚年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鲁国公主,宋朝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鲁国公主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鲁国公主是宋仁宗第十女,生于公元1047年,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等七朝皇帝,可以说她见证了北宋的盛世和衰落。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她在公元1067年

  • 柔福帝姬是谁?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柔福帝姬,宋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柔福帝姬”是真的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宋高宗的母亲为什么说“柔福帝姬”是假的?“柔福帝姬”是真的吗?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上有很多的谜团,原本就很少有人知道真相,甚至是没有人知道真相的话,在后世就更不可能找到事实了,南宋时期就有这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