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伋:孔子之孙,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伋:孔子之孙,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04 更新时间:2023/12/6 15:34:03

孔伋(前483-前402),鲁国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述圣"。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伋,字子思,鲁国(今属山东省)人。祖籍河南商丘,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伋,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孟子是其再传弟子,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小戴礼记》中之《中庸》即为孔伋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偶有怀疑者,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怀疑)。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但近世学者对《中庸》是子思所作的传统说法颇有疑问,认为其中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当出自秦汉之际儒者之口而非子思所撰。陈盘在《大学中庸今释》中,举隐公元年《左传》"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为例,说明"车同轨"这话,在孔子以前就有。至于"书同文",他也认为华夏的文字都是从六书发展下来,春秋时尽管国别很多,然而朝聘天之,会盟诸侯,文书使节交互往来,不可能彼此之间的文字不通晓,这就是同文了。因此,子思的实际思想究竟是否就是《中庸》的学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成就荣誉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韩非子在其《显学》篇中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子思之儒"亦为其中一派。他们虽都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论述子思的,但从中亦可想见子思的学说卓然自成一家。

《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孔子孙,为鲁穆公师"。子思二十三篇久佚。《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中庸》所说"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浅,"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都是秦汉人的口气,当非出于战国时人之手。

《中庸》作者认为,人的贫富穷通、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人的本性能对天命作出正确的反应,表现为行为的准则,这就是道。

宋代,徽宗封孔伋为"沂水侯"。元代,文宗封"沂国述圣公"。明代,世宗封"述圣公";后人因此称孔伋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并称。

汉代已有《中庸》的单行本及其解说问世。《汉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南北朝时有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见于《隋书·经籍志》。以上这些书都已久佚。南宋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之注。元金用朱注《四书》取士,并在《资治通鉴》中提及。自此以后,《四书》之流传日广,成为学子必读之书,而朱注成为人感性的著作。

社会评价

在这里,《中庸》没有明文说性善,实际是说性善。这是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在思想史上,《中庸》是人性论的创始人,是孟子性善论的先行者。

《中庸》的作者强调素其位而行。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平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激幸。"这就是说,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作好自己份内的一切活动,要一切要求自己,不要埋怨别人。这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为法,也是作者企图用以消解矛盾的办法。

孔子罕言命。孔子言性与天道,子贡不得与闻。《中庸》则以言性与天命为重要的内容。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中庸》则说君子之道"质诸鬼神而无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是对于儒学的唯心主义的放大,其间还涂抹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历史评价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公元1330年(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经典语录

仲尼祖述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孔子虽没有文武之位,但他在德性上的成就,可以配天地、育万物。

标签: 孔伋春秋战国

更多文章

  • 孟子和孔伋的故事详情 孔伋的儿子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孟子和孔伋,孔伋的儿子介绍

    孔伋的门人是孟子的老师,孔伋是孔仲尼的孙子。孟子和孔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差了四代。通过史书证实 ,孟子出生的时候,孔伋已经逝世30余年了,但孟子还是受到了孔伋的影响。孟子受教于孔子的门人,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做了

  • 音乐家师旷:为了杜绝干扰钻研音律不惜熏瞎眼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音乐,战国,晋国,

    师旷(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称晋野。春秋时期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是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其为何目盲,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说是他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

  • 曲沃桓叔:晋国霸业的开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曲沃桓叔,春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晋国霸业”之晋国小宗的开基——曲沃桓叔!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看过晋国结局的人都知道,晋国其实并不是被其它诸侯国消灭的,而是灭于自己的几位权臣。是什么原因导致晋国的权臣当道、公室衰微呢?一切的根源在于:晋国公室内部的互相残杀,使得大权旁落,晋国的命运和它们的

  • “晋国霸业”的开基:曲沃桓叔使晋国真正走向分裂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曲沃桓叔,春秋

    看过晋国结局的人都知道,晋国其实并不是被其它诸侯国消灭的,而是灭于自己的几位权臣。是什么原因导致晋国的权臣当道、公室衰微呢?一切的根源在于:晋国公室内部的互相残杀,使得大权旁落,晋国的命运和它们的宗主国周朝的命运惊人的相似,都是活活的被自己人蚕食而亡的。晋殇叔是引起晋国分裂的第一个公室成员,而使晋国

  • 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曲沃桓叔的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曲沃桓叔,春秋

    曲沃桓叔(公元前802年─公元前731年),姬姓,名成师,谥号桓,排行为叔。晋穆侯之子,晋文侯之弟,春秋时期晋国曲沃封君。公元前745年,受封曲沃(今山西省曲沃县),时年五十八岁。曲沃桓叔有德行和才能,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所以多许有志之士纷纷投奔他。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

  • 晋襄公的儿子是谁?他死后谁继位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襄公

    晋文公于公元前628年病逝以后,晋国大臣们就拥立了逼姞之子公子欢继位,是为晋襄公。晋襄公是一位宽厚的君主,在位期间还有晋文公留下的一大批有谋之士的辅佐,晋襄公基本不需要向晋文公那样,手腕强硬。他能做的就是按照晋文公制定的规则,继续走下去。晋文公一去世,各诸侯们听闻便乘着星夜赶来,参加晋文公的葬礼。可

  • 晋襄公在位有何贡献?对晋襄公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襄公

    公元前697年,晋文公重耳出生了,公元前628年,他终于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继他之后的晋国国君为他和逼姞所生的儿子公子欢。逼姞曾经是晋文公重耳的原配,重耳为了得到秦穆公的帮助,答应迎娶文赢,并且以正妻的礼仪来迎接文赢。后来,文赢感到自己嫁过晋怀公,只是靠着父亲对重耳的帮助才得来这个位置,

  • 揭秘“下宫之难”的罪魁祸首是赵庄姬还是晋景公?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下宫之难,春秋

    《左传》和《史记》中的时间线如此混乱,也难怪下宫之难会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题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下宫之难根本就不存在,赵氏没有被灭过族,因为一般认为,公元前588年的时候,赵括、赵同和赵旃还做过十二卿,就像我前面写得那样。然而,事实到底如何呢?历史讲究的是准确、公正,而我特别喜欢主观臆断,可能有人会

  • 赵氏灭族的罪魁祸首不是屠岸贾,而是赵庄姬通奸?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赵氏灭族

    春秋中期,以晋楚为轴心的霸权之争仍在继续。然而,此时各诸侯国内部政治格局悄然发生着变化,公室出现衰弱迹象,而卿大夫家族则日趋强大,公室与世族之间以及世族与世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构成社会的主要矛盾。期间,“各世族大抵皆转其视听以内向”,致力于内部的争权与兼并,各国世族之兴替此起彼伏,权力之转移随时变化。本

  • “邲之战”中晋国大败,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却为何没受一点处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荀林父

    邲之战又被称作“两棠之役”,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晋国大败,而楚国取代了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是这次战役中晋军方面的总指挥,战役失败后,晋景公不但没有下令杀了他,反而还让其官复原职,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吗?晋景公不杀荀林父的原因是什么?派荀林父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