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蒲松龄为何到了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他为何一直不能通过乡试?

蒲松龄为何到了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他为何一直不能通过乡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528 更新时间:2023/12/30 2:02:05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蒲松龄章,欢迎阅读哦~

清朝名臣左宗棠,3次参加会试,全部名落孙山,终生只是一名举人身份。晚年时,慈禧太后“科外开恩”,赐予了他一个“同进士”身份,这才圆了他的进士梦想。

可是,与蒲松龄相比,左宗棠算是一个幸运儿了。

蒲松龄从19岁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加岁贡考试,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其中,除了童生试比较顺利,一考而中外,其10次乡试(《蒲松龄年谱》记载了8次)均以落第而告终,终生未能跨过乡试这道门槛,成为举人。直到72岁高龄,才成为带有安慰奖性质的岁贡生。

在《蒲松龄年谱》里,“应乡试未中”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那么,是什么支撑蒲松龄,直到70多岁还要参加科举考试?

一、科举考试是蒲松龄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唐,兴盛于朝,到了明清则发展到巅峰状态。蒲松龄是清朝人。在他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是无数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如果你不是高官之后,又没有八旗子弟的身份,要想入仕当官的话,只能是走进科举考试的考场。

蒲松龄是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书香之家,父亲因为科举考试失败转而经商,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蒲松龄本人能诗善文,文采斐然,一部《聊斋志异》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广为流传。

但是,上面这些都不能让蒲松龄入仕当官。

蒲松龄虽然在19岁就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好成绩,成为了秀才,可秀才还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只能够在乡间教书育人,赚点散碎银子。他们在经济收入并不富裕,仅仅在社会地位上高于普通农民。在清朝时期,举人是做官的最低门槛。而要当上举人,就必须通过乡试。

这就是蒲松龄数十年如一日参加乡试的主要原因。

二、科举考试是蒲松龄挽回损失的唯一办法。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很“烧钱”。许多家庭因为供孩子读书,读得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问题。

前面说过,蒲松龄的父亲擅长经商,家里颇有余财,日子一定过得比较滋润。可是,蒲松龄几十年书读下来,早已将一份家产读得干干净净。蒲松龄娶了妻子后,生了4个儿子1个女儿。他们一家7口人,守着20亩薄田和三间破屋过日子。为了谋生,蒲松龄给人当过私塾老师,又当过师爷。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蒲松龄如果想挽回读书的损失,必须得硬着头皮继续参加乡试。

当蒲松龄通过乡试后,不但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能够在经济上有所收获。一方面,他不用交税和出徭役,许多人会将自家田产、房产挂靠在他名下来避税,这会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另一方面,蒲松龄在家耕读,国家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补助不多,但足够几口之家解决温饱问题。

三、科举考试成了蒲松龄的理想信念。

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人生到了50岁以上,其实已经看穿一切,包括名利。蒲松龄到了70岁以后,当官、发财对他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意义。这时候的他参加科举考试,与其说追求名利,不如说是完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蒲松龄需要用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给自己53年科场浮沉一个交代。否则的话,哪怕到了九泉之下,也是不能含笑的。

好在科举考试也有人性化的地方。1711年,72岁的蒲松龄获得了考岁贡生的机会,前往青州参加考试,终于考中岁贡生。岁贡生将被送到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毕业后就能够做官了。当然,那时候的蒲松龄是不可能去国子监读书,他只是获得了一份安慰。

4年后,蒲松龄在自己写《聊斋志异》的书屋“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

标签: 蒲松龄科举考试清朝

更多文章

  • 蒲松龄考了44年的试,为什么举人都中不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蒲松龄,清朝

    在历史长河中,蒲松龄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古代的时候,想要走入仕途,凭借的是科举高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寒门子弟才能够走入仕途。隋朝时期,隋文帝发明了科举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寒门子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在隋朝时期,科举制并没有得到实施

  • 《聊斋志异》:清朝小说家蒲松龄所作,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聊斋志异》,清朝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

  • 吐蕃与大唐的相互扶持,揭秘长庆会盟的起因经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长庆会盟,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长庆会盟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进入9世纪开始,吐蕃王朝的王室内部及社会各阶级的矛盾日趋严重,而当时的大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时间不长,再加上朝廷朋党之争日渐严重以及后期的宦官干政使得大唐王朝也江河日下。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两个即将败落的王朝为

  • 寂寞空庭春欲晚剧情第34集 长庆勾结画珠复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寂寞空庭春欲晚,历史剧

    长庆令小太监冯渭端来皇上的衣服,琳琅不放心一一打开查看,容若上前帮忙,冷不丁被靴子里的毒虫咬了一口。容若伤得不轻,皇上传御医来为容若诊治,长庆向皇上解释,是把衣服拿出去晾晒时,招来了毒虫,皇上下令将冯渭打发出去,琳琅明知道是长庆的指使,却不能对其他人明说。画珠去逛御花园,巧遇前来赏花的安嫔,两人谈起

  • 寂寞空庭春欲晚剧情第35集 画珠意外中毒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寂寞空庭春欲晚,历史剧

    皇上闻了熏香晕晕欲睡,琳琅先画珠一步来到了御书房,本来兴致高昂的画珠看到琳琅,惊得连茶都摔到了地上,画珠求皇上为自己作主,今夜本该是她侍寝,琳琅这样做太不合规矩,皇上反问画珠,她装扮成琳琅的样子是否就合规矩?画珠无话可说,被皇上呵斥退下。长庆告诉琳琅,只要皇上闻了熏香,再喝了画珠奉上的茶,便可以一命

  • 寂寞空庭纳兰容若结局揭秘 康熙为什么宠幸画珠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寂寞空庭春欲晚,历史剧

    摘要:寂寞空庭春欲晚画珠最后怎么样了呢?画珠最后的结局是死了。其实电视剧和小说有许多不同的改变。比如电视剧中增加了许多感情线和人物,卫琳琅多了哥哥和为家族复仇的使命,卫长庆爱上了芸初,芸初为琳琅而死等等。画珠最后结局惨死寂寞空庭春欲晚画珠最后怎么样了呢?画珠最后的结局是死了。其实电视剧和小说有许多不

  • 道光点赞骆秉章:廉吏骆秉章在官场迅速崛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骆秉章

    对于失职、渎职,职务侵占的大臣,道光帝下令历任管库司员、查库御史人等着逐细查明,严行治罪。为了追缴库银,尽可能地减少国库损失,道光帝又下令:自嘉庆五年起至道光二十三年,历任库官、查库御史各按在任年月,每月罚赔银1200两,已故者照数减半;管库大臣着每月罚赔银500两,查库王大臣每次罚赔银6000两,

  • 骆秉章为什么被称为“诸葛复生”?晚清名臣骆秉章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骆秉章

    骆秉章为什么被称为“诸葛复生”?晚清名臣骆秉章的一生!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在清朝的时候出现了一场非常盛大的运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它不止给老板姓带来巨大的伤害同时也给大清带来了惨重的代价,在其中涌现了不少汉族名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其实还有一位被大家遗忘了,他就是骆秉章。骆秉章(1793

  • 左宗棠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工作期间,为什么差点就被就地正法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左宗棠,清朝

    左宗棠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工作期间,以幕友身份实际掌理湖南全省军政近六年时间,将湖南的各种事务不分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使本来比较贫弱的湖南一变而为“东南保障,天下倚属”,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左宗

  • 曾国荃在攻破南京后在王府抢劫了什么宝物?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曾国荃

    关于湘军在攻破天京城之后,得到了什么稀奇宝贝,民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而李伯元的《南亭笔记》也有相关记录。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带着士兵进入天王府,迎面就看见天王殿上悬挂着四盏圆形的巨灯,里面有黑色的柱子支撑着,柱子如同小孩手臂那么大,可以想象这灯有多大了。网络配图灯的外面还罩着红纱。曾国荃旁边一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