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看清朝灭亡后 爱新觉罗家族是如何“软着陆”的

看清朝灭亡后 爱新觉罗家族是如何“软着陆”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1/10 18:28:39

只要我们不带偏见,就能发现:如果没有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决策层的明断和远见,清王朝就不可能从咸丰年那样深度的内忧外患中恢复过来,就不可能驾驭那些文武全才、个个堪为人杰的曾、左、李等能臣,就不可能有“同光中兴”,就不可能在甲午战争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中继续挺过17年的艰难岁月。

爱新觉罗家是幸运的,当自家的男人萎靡凋亡时,那个被他们剿灭的叶赫部落的女人,却在一个“女人被当做痰盂一样对待的帝国里”顶起了大半边的天空。

紫禁城的鸡叫

1909年,大清国终于听到了久违的雄鸡报晓声。

一个叶赫那拉(慈禧太后)走了,另一个叶赫那拉(隆裕太后)来了,新的牝鸡继续司晨,但毕竟还有个摄政王,属于“叔嫂共和”,公鸡算是回到了久违的岗位上。

鸡公、鸡婆一起报晓,尽管有点怪异,却成为大清国末世的一大基本国情。“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对可怜的母鸡来说实在太苛责了。她要在下蛋、孵蛋的本职外,还挑起本不是她做的报晓任务,既当妈又当爹,却因此成为千夫所指的罪魁;任劳之外还得任怨,似乎家国的所有不幸都源于她的越位,而非公鸡的缺位或无能。

其实,但凡有点姿色的“牝鸡”,往往被历史当作推卸责任的借口,所谓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男人们倒成了受害者。五代十国时的川妹子花蕊夫人对这样的混账逻辑很是愤然,留下一首麻辣诗篇:“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骂尽天下儿郎,痛快淋漓!

大清国两代叶赫那拉太后垂帘听政都受苛责:慈禧精干,被责专擅;隆裕无能,又被责窝囊。这仿佛说,她们如果中庸一些,大清就不至于倾覆。江山社稷都承载到了女人的肩膀上,似乎也忒脆弱了点,一国的大老爷们似乎也只留下些指责女人的勇气了。

如果海选历史上的女性反面人物,慈禧太后应该是能进入前三甲的,甚至超过武则天。有关她的私生活不堪入目的八卦都被当作了信史,其实不少是中外抹黑宣传家们的创作,将武则天的小说故事安到了慈禧身上。而在政绩方面,慈禧太后与则天女皇无法相提并论。大清国但凡内政外交的失败,多被归咎到这个深宫里的寡妇身上,仿佛只要她不是那么昏庸、残暴、愚昧,大清国就还一定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且不说一个能从“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无病呻吟中就能看出阶级斗争新动向的王朝怎么可能容忍一个淫乱、腐败的女人母仪天下、继而葬送帝国,即使慈禧太后果真如此五毒俱全,那些自以为是忠臣孝子的人又都做了些什么呢?

中国的政治运动最为娴熟的手腕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妖魔,以便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承担起来,大多数人就可以安心地以为自己是好人了,可以轻装跑步进入灿烂的新时代。更何况,将前朝的一切妖魔化,不仅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合法性,更有利于建立自己的伟大形象。武则天与慈禧太后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孙子更争气,整出了一个开元盛世的好局面,连带着那颇有争议的奶奶也大为争光;而慈禧的孙子却把江山“一会儿就完了”(溥仪登基大典上载沣哄儿子时急不择言的话,被当作亡国的征兆),自身尚且不保,老奶奶的历史评价就更顾不上了,最后连老奶奶的坟墓和遗体都被蹂躏和侮辱。

针对慈禧太后形象的大规模妖魔化运动,是在戊戌政变之后流亡海外的康梁们挑起来的。历史考证已经发现,康圣人有关自己在改革中的地位是经过注水和拔高的。在真正的改革主导者们(所谓“军机四卿”,均被拉到菜市口砍头)死无对证,官方又对内情讳莫如深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康有为将自己成功地塑造成皇帝的忠诚战士和改革的第一旗手。光绪皇帝被无限神化的同时,慈禧太后也被无限妖魔化,营造出以帝后为代表的两条政治路线斗争。康梁将武则天的野史安到慈禧身上,塑造了一个“政治上反动、生活上淫荡”的妖后,迎合了西方大众无论在上半身还是下半身对中国的简单想象。

西方的耳目已经闭塞了。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的巨额红利令整个世界艳羡。英、法、德、意等国纷纷改变了自己的中国政策,将老资格、温和的“中国通”们调离驻北京公使的岗位,换上了清一色的非洲事务专家——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地图上用直尺瓜分土地。大清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评价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原驻开罗总领事窦纳乐时,就感慨道,“此人对东方一无所知,其工作方法就是基于对付非洲黑人的经验”,这将破坏“我们多年来将中国人视为有文化和文明的民族的努力”。

当时最著名的驻华新闻记者,如《泰晤士报》的莫里循、濮兰德等,甚至根本就不熟悉中文,而主要依仗品德上大有问题的英国人巴克斯提供扭曲的报道。莫里循本人所保留的一大批日记(现多收藏于澳大利亚悉尼),与其报道的内容完全不同。而濮兰德与巴克斯合作出版的畅销书《慈禧外传》(直译为“太后治下的中国”)及《清室外记》(直译为“北京宫廷的编年史和研究报告”),几乎完全基于想象与伪造,却被海内外史学界一致当作信史引用了数十年。巴克斯甚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他和慈禧太后之间奇异的性交往,居然都没有引起史学界的任何怀疑。

被史学界普遍接受了的一个荒唐故事,是所谓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母子对立。太后毕竟不是女皇,可以随时撤换太子;太后的权力是儿子做皇帝派生出来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充满猫腻的戊戌政变中,至今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慈禧太后是反改革的。改革是利益的大调整,但正如八年后大清决定推进宪政改革前所分析的——改革利国、利君、利民,就是不利于官——这就需要相当的技巧和策略。甲午战争后积累起来的改革共识,被冒进的维新派们轻率地挥霍滥用,变法成为操切的大跃进,令最需要支持者的改革事业到处无谓树敌,成为孤家寡人。既得利益者的反弹力度之大,甚至威胁到了皇位。太后出面喊停,实际上是母子分工、红脸白脸,将随时能爆炸的局面缓和下来。而六君子便如当年的商鞅,借其脑袋当刹车使了。戊戌政变后,除了政治体制改革被喊停外,其他的改革措施基本都得到了继续推行。无论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还是此后更为深刻的宪政改革,慈禧太后都是以舵手的身份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是难以用“被迫”、“伪装”等词汇进行解释的。

只要我们不带偏见,就能发现:如果没有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决策层的明断和远见,清王朝就不可能从咸丰年那样深度的内忧外患中恢复过来,就不可能驾驭那些文武全才、个个堪为人杰的曾、左、李等能臣,就不可能有“同光中兴”,就不可能在甲午战争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中继续挺过17年的艰难岁月。

爱新觉罗家是幸运的,当自家的男人萎靡凋亡时,那个被他们剿灭的叶赫部落的女人,却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一样对待的帝国里”顶起了大半边的天空。那无法考证的叶赫部咒语自然是无稽之谈:自同治开始,爱新觉罗家的皇帝都流淌着叶赫家的血液,早已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了。

不管公鸡母鸡,能司晨的都是好鸡。问题是,大清国实在是睡得太久、太沉了,到了非风雨雷电无法唤醒的地步。鸡公鸡婆那微弱的报晓声,只是令大清国的拂晓更显得昏暗苍白,如同黄昏……

爱新觉罗软着陆

正是在这个“窝囊王爷”手中,下岗了的满清皇族却成功地实现软着陆,全身而退,创造了帝王行业中的奇迹。古今中外,皇帝这个金领职业莫不伴随着巨大风险,下岗皇帝的命运一般只有一个默认选项:斩草除根。

选择载沣实在是慈禧太后的远见。载沣这位“80后”能屈能伸,在锐意改革数年而终不成后,他毕竟为皇族赢得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体面而又安全的集体“下岗转制”。

站在1909年的朗朗晴天下,大清国的掌舵人爱新觉罗·载沣被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他的身后拖出了长长的阴影。

这位“嘴上没毛”(照片为证)的“80后”(生于1883年),同乃兄光绪皇帝一样,“相貌清秀,眼睛明亮,嘴唇坚毅,腰板笔挺,虽不及中等身材,但浑身透露着高贵”(美国医生记载)。

让大清朝得以“软着陆”的正是爱新觉罗·载沣

能在接班人的内部“海选”中脱颖而出,能被掌国40多年的老佛爷钦定为接班人,小沣哥无疑是有几把刷子的。但吊诡的是,在亲朋、敌手乃至后世史家们眼中,年轻的摄政王却被公认为“优柔寡断”、“懦弱无能”。史家一般认为,载沣的“出线”凭借的是裙带关系:他虽是庶出,却自幼被嫡母叶赫那拉氏(即光绪生母、慈禧亲妹)抚养,进而和老佛爷走得很近;而其婚姻也由“组织”一手安排——慈禧太后亲自指婚,老丈人就是太后亲信、手握枪杆子的荣禄荣中堂。

大家其实都忽视了,正是在这个“窝囊王爷”手中,下岗了的满清皇族却成功地实现软着陆,全身而退,创造了帝王行业中的奇迹。古今中外,皇帝这个金领职业莫不伴随着巨大风险,下岗皇帝的命运一般只有一个默认选项:斩草除根。在高喊进步、自由的共和狂飙中,包括法兰西、英格兰等国的君主,其曾经高贵的头颅都被以人民的名义切下;俄罗斯的罗曼诺夫家族,则更是在红色恐怖中被灭门焚尸、锉骨扬灰。“最恨生在帝王家”的感慨,超越了种族和国界。而爱新觉罗家族成了一个例外。

太后指婚

这位年轻的王爷绝不比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

早在庚子年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就已经为光绪皇帝预备了接班人,方式则非常独特——为载沣指婚。 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1902年1月),流亡在外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到了保定,慈禧太后突然下旨:将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许配给18岁的载沣。 荣禄是慈禧太后的亲信,野史中有不少他与慈禧的风流故事,但多是康梁等人与西方记者合谋的政治抹黑宣传。

从慈禧太后掌权以来,荣禄一直是她最可靠的枪杆子;庚子事变后,荣禄带兵保护着流亡中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还积极支持张之洞、刘坤一提出的改革主张,成为“辛丑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据说模样相当不错,在家里十分受宠,被慈禧太后收为义女——慈禧曾说过“这姑娘连我也不怕”,关系非同寻常。

瓜尔佳氏特别能花钱,据说婚后载沣想过很多办法限制她的开支,都不见效。载沣用过摔家伙的办法,比如拿起条几上的瓶瓶罐罐摔在地上,以示忿怒和决心。因为总摔东西,未免舍不得,后来专门准备了一些摔不碎的铜壶铅罐之类的东西,响声大,损失小,但也没有效果。 慈禧这次指婚,当然首先是为了酬功。

载沣当时已经袭了醇亲王的爵位,瓜尔佳氏一过门就是现成的一个王爷福晋,这对荣禄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报答。但这一决定遭到了载沣生母、老醇亲王侧福晋刘佳氏的反对。原来,在母亲的主持下,载沣此时已经与希元之女订婚,还放了“大定”,就差圆房了,按习俗便已算是夫妻,此时退婚便等于休妻。希元早已过世,之前曾任过吉林将军。希元的曾祖父就是乾隆年间赫赫有名的蒙古族将领德楞泰。

据说刘佳氏向慈禧多方求情,但太后意志坚定,毫无转圜余地。希元之女不愧为将门出身,个性刚烈,退婚之后便自杀身亡。 荣禄之女瓜尔佳氏也是将门之后,性子十分刚烈。清王朝覆亡后,她还经常与那些太妃们变卖首饰等暗中支持复辟运动。因端康太妃(即光绪皇帝的瑾妃)对溥仪管束过严,甚至派太监监视——按照溥仪的说法,“就和西太后对待光绪一样”——在老师们的鼓动下,15岁的溥仪进行了激烈的反抗。端康太妃气急败坏,把瓜尔佳氏叫去痛责,瓜尔佳氏一怒之下就吞了鸦片烟自尽身亡。

如果仅仅是为了酬功,慈禧大可以将荣禄之女指配给其他宗室;但是作为一名老练的政治家,慈禧太后或许想得更为长远。光绪皇帝既然是性无能者,早日解决他的接班人问题就更能维持政权的安定。显然,即使由光绪自己选择,也必然首先从自己亲兄弟的儿子们中选择。载沣虽然只是庶出,却自幼由嫡母、慈禧太后之妹叶赫那拉氏所抚养,进而和老佛爷走得很近。作为醇亲王家中实际上的长子,载沣无疑将是光绪皇帝今后最可信赖倚靠的手足。为载沣择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今后的皇帝择母。

而荣禄经营大半辈子,在政界、军界建立了广泛的人脉网络,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官员,与其结亲,不仅将为载沣及日后的小皇帝增添强大助力,也将令荣禄更为忠心和尽心。实际上,载沣后来能安坐在摄政王的位置上,来自荣禄一系、包括荣禄旧部袁世凯的效忠是基本的条件。 当然,载沣的脱颖而出,也是他自己挣出来的。18岁这年(1901年),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他头上——出使德国,为庚子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事件向德国皇帝赔礼道歉。

克林德之死被西方史学界普遍认定为导致八国联军入侵的导火线。克林德是出生在德国波茨坦的贵族,在1881年进入外交部门并被派往中国之前一直是个军人。来华后,他曾任驻广州和天津等地领事,1889年回国;之后在美国和墨西哥任职,并娶了美国妻子。1899年4月他回到中国,升任驻华公使。此人性格粗暴,自以为是。当时,义和团运动席卷华北,北京城的局势已经相当紧张,而克林德不顾其他国家公使的劝阻,坚持孤身前往总理衙门交涉,在路上与清军发生冲突而被杀。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克林德事件大为震怒,在为派往中国的大军送行时要求士兵们毫不留情地教训中国人。德国军队抵达中国时战争早已结束,北京已经在联军的占领之下,但德军依然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扫荡。在八国联军逼迫下签订的《辛丑条约》,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赴德国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坊,为德国人“涤垢雪侮”。 德国人之所以选中了载沣,一是因为其级别高,贵为亲王,二是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亲兄弟。最令大清帝国难堪的是,载沣到达柏林后,被要求在觐见德国皇帝时使用跪拜礼。这并非欧洲的常规礼节,显然德国是要有意羞辱大清国。跪拜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自乾隆年间以来就成为中外外交纷争的一个焦点。首批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坚持认为双膝下跪是一种奇耻大辱,宁可无功而返,也不愿意屈膝。身在柏林的载沣自然不愿意向德皇跪拜,事涉国家形象,北京也坚拒这样的礼仪安排,双方来回拉锯,总算免除了这一要求。 这显然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硬不起,软不得,搞得不好还会被人骂为汉奸。作为大清国第一个出访西洋的亲王,18岁的载沣却展现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有理、有利、有节,令本想侮辱中国的德皇对他也称赞有加。德国人认为他“慎重外交,不辱君命”。载沣还主动谢绝了国内各级官员所预备的高规格迎送礼仪,其简朴作风赢得在华西方外交官和国际舆论的一片赞赏。

载沣把一次谢罪之行转变成了18岁年轻人的游学考察,所到之处,无论军校、军火企业、博物馆、电机厂、造船厂,“举凡外洋风土人情,随地随时留心考察”。在王公不得轻易离京的清朝体制下,载沣得以大开眼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大开眼“戒”——在日后掌舵中,他表现出了祖先们无法想象的宽容和豁达。

可以说,德国之行不辱使命,令载沣得到了慈禧太后心目中更大的信任和期望。作为青年干部,载沣得到了迅猛提拔:20岁,升任随扈大臣;23岁,执掌首都警卫部队健锐营,并升任正红旗满洲都统,成为一品大员;24岁,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成为候补国家领导人。在一个变革的年代里,大清国什么最可宝贵?人才,尤其是这种根正苗红而且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自己人”。老太后正在加快推进对载沣的栽培,“扶上马、送一程”。

除了血统、能力方面的考量,载沣本人能被各种政治力量所接受也是关键所在。当时朝中政争旗鼓相当的是两派力量:一方以庆亲王与袁世凯为首的一方,核心是袁世凯,另一方则是瞿鸿禨。而只有载沣能被他们双方所接受。载沣在相当多的问题上不轻易表态,这一贯被人理解为他的能力比较弱,“不能”表态,但也可以理解为他“不愿”表态,以保持一种超然姿态。

如果载沣不是这么“软弱”、这么温情,而是对待敌人像严冬般冷酷,不择手段,誓死捍卫,那清王朝莫非还真能再度雄起不至覆灭吗?这位年轻的王爷绝不比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

历史已经证明,选择载沣实在是当国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的远见。载沣这位“80后”能屈能伸:在锐意改革数年而终不成后,他毕竟为皇族赢得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体面而又安全的集体“下岗转制”。

民国年间,孙中山曾拜访载沣。一个是表面风光、其实内心相当失意的革命元勋,一个是内心惶恐、却努力在表面上显得知足常乐的旧朝王爷,正史野史都说两人相谈甚欢。孙送给载沣的签名照,被载沣敬奉到终,被一厢情愿地解释成其对革命元勋的景仰,其实这更像是他在新时代请的一张护身符。载沣下岗后自号“书痞”,撰联道:“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刘阿斗当年也告诉过司马昭:“此间乐,不思蜀。”然则,果真不思蜀哉?

载沣的胞弟载涛曾如此评价乃兄:“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绝难胜任。”此话绝不可当真,如不是谬见,就是违心之论,甚至是哥俩串通好了在新时代装傻自保的烟幕弹。

1906~1911年六年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1909~1911年的三年宣统新政,只要我们不持偏见,就能发现:如果不是载沣的柔软身段,宪政改革将不可能达到如此深度和广度;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即使只是表面上的)将不可能以如此微小的代价得以建立;被革命者当作异族政权的清王朝将不可能获得如此宁静的“安乐死”;同样,被革命者当作“鞑虏”要予以驱除的爱新觉罗家族,将更不可能赢得“软着陆”的善终奇遇。

载沣的个性,或许正是解读1909年乃至整个宣统朝的密钥之一。

标签: 清朝爱新觉罗

更多文章

  • 愿为贤王的爱新觉罗·福全,为何被康熙皇帝削了爵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康熙,福全

    康熙皇帝和他的二哥福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要好的,可以说是“兄友弟恭”的典范,福全非常尊敬这位皇上弟弟,一心当个贤王,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个贤王,可是,有一件事却康熙皇帝对他的二哥大动肝火,福全作为臣子,只能含泪接受,这件事就是乌兰布通战役。乌兰布通战役是第一次征讨葛尔丹的重要战役,由康熙皇帝统筹安排,裕

  • 这位大臣随着爱新觉罗家族走南闯北,孙女还成了康熙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索尼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也有不少名臣,不少为清朝,为历史,为中华做出努力的大臣。比如,索尼。索尼是一个了不起大臣。他出生于1601年,出身名门,是满洲正黄旗人。他的家族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就全族来朝归顺,成了清朝一份子。索尼是一个不错的年轻人,他通晓满文及蒙、汉文,会文会武,可谓是文武双全。后

  • 爱新觉罗·弘晳:被康熙遗命封亲王,却被乾隆幽禁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爱新觉罗·弘晳,清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弘皙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曾有这样一段,康熙晚年在雍亲王府邸遇到皇孙弘历,一见如故,于是便将其接到宫中抚养,此事也多次被后来登上帝位的乾隆提起,以此来证明自己深受祖父康熙的喜爱。然而,康熙最喜爱的皇孙却并非弘历(乾隆),而是

  • 爱新觉罗·胤礻我:出身仅次于胤礽,受打压反而最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爱新觉罗·胤礻我 ,清朝

    康熙帝一生有皇子35人,其中活到成年的有24人,虽说都贵为天子之后,但由于他们的生母出身各不相同,因此他们除了长幼之分外,还受生母的影响,有尊卑之分。那么除了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太子胤礽外,谁的出身最为尊贵呢?首先,还是有必要看看胤礽之所以尊贵的原因。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是康熙帝的原配,论出身她是四大辅

  • 爱新觉罗·胤祹:康熙最长寿的儿子,不争不抢78岁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爱新觉罗·胤祹,清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胤祹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大家都知道康熙末年,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斗皇位斗得天翻地覆,很多皇子、外戚、大臣都参与其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但是有一个皇子,手握实权却从来不参与帝位争夺,因此最终得以善终,并深受乾隆帝尊重,一口气活到

  • 《热血同行》爱新觉罗语初是谁演的?扮演者资料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热血同行》

    电视剧《热血同行》胡冰卿扮演爱新觉罗语初,她是一位出身皇室的天之骄女,也是崇利明的红颜知己,她虽然出身高贵,却有着男孩子的性格,脾气很暴躁,性格像冰山一样,在加入“艳势番”后,才渐渐变得温柔起来。经历三次改名、撤档之后,今日,由梁振华担任总制片人,刘一志执导,苏蓬担纲总编剧,黄子韬领衔主演,易烊千玺

  • 《热血同行》爱新觉罗语初有历史原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热血同行》

    爱新觉罗语初是《热血同行》中的女主角,由胡冰卿饰演。语初出生于皇室贵族,但她没有一点大小姐脾气,性格更像男生。后来崇利明喜欢上了语初,她也顺势加入了艳势番,两人算是成了同事。语初刚开始行事比较冲动,脾气火爆,后来慢慢变得成熟起来。不少观众好奇,历史上真有爱新觉罗语初这个人吗?她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下

  • 《热血同行》历史上有爱新觉罗语初这个人吗 爱新觉罗语初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热血同行》

    今日份《热血同行》爱新觉罗·柠檬精·语初上线。不仅跟崇利明嘴炮battle,还放下狠话要“拆了上林仙馆”,柠檬的味道,初初知道,艳势番一姐吃起醋来都这么硬核,怕了怕了,除了这么可爱的语初之外,不少观众好奇,历史上真有爱新觉罗语初这个人吗?她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下面我就为大家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起来

  • 康熙的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爱新觉罗·胤禄,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爱新觉罗·胤禄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康熙帝的众多儿子中,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和父亲康熙帝一样有着喜欢数学、乐律的爱好,并且还在掌礼部期间,革新礼乐,改正乐章。一方面他又被人称为“十六聋”(耳朵不好使,经常听错话,实际上是明

  • 康熙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揭秘其悲剧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爱新觉罗·胤禔,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爱新觉罗·胤禔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爱新觉罗·胤禔,生于1672年,母亲为惠妃那拉氏。由于康熙前四个孩子均早夭,胤禔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长子。那么,为什么康熙不立他为后继之君呢?论出身,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是一位庶妃,而胤礽的生母则是赫舍里,贵为康熙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