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曹操出“挟天子”计策的董昭,为何常常被人忽略呢?

为曹操出“挟天子”计策的董昭,为何常常被人忽略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506 更新时间:2024/3/8 16:59:40

因为董昭,曹操才终有机会实现“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格局,这给曹操称霸提供了极大的政治资本。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和郭嘉张郃一样,董昭也曾效命于袁绍,袁绍任命他为参军事之职。当袁绍和公孙瓒大战于界桥的时候,袁绍兵少,巨鹿太守打算投奔公孙瓒。袁绍得到消息后,立即让董昭去当巨鹿太守,临发时问他如何统领部下,董昭说出他的攻心计,语在《三国志》一书中: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上述这段对话,大概就是董昭为人处世的内心独白,大意就是初期势单力薄,不能得到众人拥戴,只有先和他们“同流合污”,待了解敌情,再见机行事。董昭到巨鹿之后,假托袁绍诏书,说郡中豪强将联合黄巾攻击巨鹿城,当机立断斩杀豪强数人,郡中其余大族人人自危,都俯首听命于董昭。

董昭有个弟弟叫董访,在诸侯张邈军中,但张邈和袁绍有仇,于是董昭经常遭到流言蜚语的攻击,袁绍也将加罪于他。恰好袁绍派董昭作为使者出使长安,经过河内张扬地界,张杨曾和董昭交谈,之后就倾力相留,董昭顺水推舟的留在张扬麾下,被封为骑都尉。这时候曹操势力开始崛起,一日曹操派使者来,向张扬借道,要西去长安拜谒汉献帝,张扬毫不犹豫的予以拒绝。此时董昭出现,对张扬说,曹操虽然和袁绍亲为一家,但这种形势不会长久,现如今曹操势力弱小,但却是当今英雄,超世之杰,袁绍也不能和他相媲美,应该和曹操结盟,“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矣。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于是张扬大喜,并且亲自向汉献帝上书表荐曹操。可见,董昭看人的水平是很高的,料定曹操不会平凡,久居人下。

此时的董昭,已经有投奔明主曹操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当此之时,汉献帝趁李傕郭汜内斗之际,在军阀韩邐,杨奉,董承的帮助下,逃到了洛阳。但这几人貌合神离,董昭看在眼里,于是假托曹操手笔,给兵力最强但没有党派支援的杨奉致书,先赞扬当初杨奉救驾,有再造社稷之功,必将留名青史,并且说此时的汉室还很微弱,希望能和杨奉内外团结,兴复汉室,而且自己辖区粮草丰富,愿意提供杨奉作为军资之用。杨奉收到书信后,大喜,当即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封爵费亭侯(曹操父之前的封爵)。

曹操因被表荐而升官,得到去洛阳朝见汉献帝的机会。在这段期间,曹操问计于董昭,董昭见机会来了,立即将自己苦心经营的计划全盘托出,说前日册封之事,是杨奉一人的主意,并且杨奉不结党派,手下人才稀少,在这段期间,应该厚谢杨奉,使他放松警惕,再找准时机,对他说洛阳没有粮草,希望献帝能暂时临幸鲁阳,鲁阳离许昌很近,这样迎接献帝到许昌也很容易;再则杨奉此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一定不会察觉出什么异常。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事,等献帝车驾出发大半之日,杨奉才发觉大事不妙,但追悔莫及。曹操经过这次瞒天过海,得以开“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洞察人心,攻心为上,董昭用的炉火纯青。后来曹仁满宠在襄樊被关羽重重包围,天下振动。孙权不愿关羽坐大,于是写信给曹操,提出自己将派兵攻击关羽后方江陵和公安两个军事重镇,如果关羽听道要这两个城池要丢失,必定会回援,那么襄樊之围将不攻自破,最后孙权在信里还格外提到不要走漏风声,不然关羽会有所准备。曹操收到这封书信之后,召集群僚商讨此事,众人都说应该按照孙权之言严守消息,但董昭却提出完成相反的计策,“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佈惧,倘有他意,危难不小。露之未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这段对话,《三国志》中记录的完全,大意是说,应该将孙权的消息泄漏给关羽,这样关羽会迅速回援,曹仁得救,并且城中士卒听闻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必定军心大振,誓死守城,而且就算关羽探听到孙权的军事动向,自恃甚高的关羽也不会轻易退兵。曹操何等聪明,当即称“善”。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和董昭断言的一致,董昭若不是有洞察人心的本领和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是绝不会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看的如此透彻明了。

董昭在曹魏虽然不像郭嘉荀彧那样备受瞩目,但可以这么说,要不是董昭促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那当时孰能逐鹿中原,称霸北方还不可而知!

标签: 三国董昭

更多文章

  • 赵云能七进七出,真的是曹操想收为己用没动杀心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赵云

    在三国时,赵云和吕布都曾经身陷曹操重围,赵云单枪匹马突围了,而武力公认第一的吕布却冲不出去,这是为什么呢?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的英雄人物,赵云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完美将军,有勇有谋,忠肝义胆,深得刘备信任,而吕布是三国时期公认武力第一的猛将,他们都曾经被曹操大军包围,赵云背着阿斗尚且杀出重围,为什么武力更

  • 三国第一鬼才郭嘉不死的话,曹操能统一三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郭嘉

    对于郭嘉的死,曹操很伤心,他对众文武说,平定北方以后,他欲把后事托于年轻的郭嘉。可惜,天妒英才,郭嘉水土不服,年纪轻轻38岁就死了。可见,曹操对郭嘉的重视和信任。郭嘉,生于170年,逝世于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

  • 曹操的谋士和汉室的忠臣,荀彧到底倾向于哪个身份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荀彧

    荀彧字文若,生于汉恒帝延熹七年(163年)。他虽然很早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可是受到第二次党锢之祸的牵连,直到27岁那年,才被颖川太守阴修举为孝廉,担任了守宫令。荀彧对汉室忠心耿耿,也很愿意做朝廷命官,但他却无法容忍董卓的倒行逆施,因此他很快请求外放,做了亢父县县令,随后又辞官回了老家。初平二年(19

  • 曹操的性格和能力在今天看来属于什么类型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曹操

    前两天在网上看帖子,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狠狠抨击了曹操的残暴和无情,这我就看不过去了,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既然能成为英雄(如果大家非要说是枭雄我也没脾气),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曹操对任用人才的过人之处。就算不是三国迷,赤壁之战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

  • 刘邦一统天下曹操却没能实现,他的那些性格决定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曹操

    曹操是历史上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枭雄,单论才干,他丝毫不下于那些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朱元璋等草根出生的皇帝,而且他比较大度,看看和刘邦,朱元璋打天下的人的结局就能知道,曹操还是不错的,但是最后却没能一统天下,使得自己留有遗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的时候和各方面都是有关系的,三国时期群

  • 乐进是最先跟随曹操的勇将,最后他怎么样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乐进

    乐进是曹操早期招揽人才时就加入的,这个人其貌不扬,而且身材也不是那种魁梧型的。但要是用一个字描述他那就是“勇”。虽说他勇猛无比,但曹操起步阶段用的多是本家兄弟人马。据记载刚开始他只做了个帐下吏,这个帐下吏很多人误解以为是官职,其实是泛指在军营打杂的小兵。乐进的出身也非同一般,虽然说不上是名门大族,但

  • 杨修死后七个月曹操也去世了,这其中有什么关联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杨修

    熟读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曹操唯才是举,曾多次大胆任用贤才。而作为曹操主簿的杨修却没有这么好的命运,因为他的结局只有一个,死。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一个“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为何就被曹操杀掉了呢?从杀杨修到曹操去世,中间仅隔了七个月时间,大概曹操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才决定要杀

  • 面对曹操大军压境 东吴大多数官员为何会要求投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操,东吴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南下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南下,由于荊州刘琮不战而降,让曹操不但占据了荊州地利,而且获得了荊州水师,更加如虎添翼。于是曹操水陆并进,号称八十万大军邀孙权狩猎江东。面对曹操大军压境,东吴文武百官却惊惶失措,纷纷主张请降。曹操大军压境

  • 宁负天下人的曹操为何对自己的妻子丁氏倍感愧疚?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曹昂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好汉闯过刀林箭雨,躲过阴谋诡计,最终却倒在了美女的石榴裙下。有的是因为女人误国,有的是因为女人而丧失了前途。三国的枭雄曹操却是因一个女人搭上了自己的一员爱将和一个心爱的儿子。公元197年,曹操出兵讨伐张绣,长子曹昂、次子曹丕也随军出征。当大军抵

  • 诸葛亮出山时为什么不选择孙权或者曹操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很多三国爱好者都有一个疑问,诸葛亮出山时,为什么选择落魄的刘备?为什么不选择实力更强的孙权和曹操?以诸葛亮的智力,加上孙权或曹操的实力,前景一定很美。至于诸葛亮为何对孙权和曹操不屑一顾?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原因如下:第一:诸葛亮出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