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兴登堡:德国最后的“战士”

兴登堡:德国最后的“战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060 更新时间:2024/1/2 22:40:39

保罗·冯·兴登堡(,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德国陆军元帅,政治家,军事家。魏玛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

保罗·冯·兴登堡出生于德国波兹南(今属波兰)军官家庭,曾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1903年晋升上将。一战爆发后,在东线坦能堡会战中击败俄国军队后晋升为陆军元帅。1925年起担任德国总统。

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陈旧的思想和狭隘的观察力使其后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损害。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举动,也成为日后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之一。1934年8月2日在任内逝世于东普鲁士。

人物生平

普鲁士是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重的国家,这个国家及以后的德意志帝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的杰出军人,在这些人的头脑中忠于国家,履行命令就是军人的职责所在,对国民负责是行动的根本标准,虽然这里的国民代表很多时候都是君主本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抹杀这些伟大将领的光辉,必竟他们所创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企及的。

实际上自从普鲁士崛起至今,只有一位将领真正的做到了完美,这位的军人思想也被后人奉为军人的法则,他就是保罗.冯.兴登堡。

其实有一点可以确定,普鲁士或者说德意志帝国的优秀将领大多数都是贵族出身,兴登堡更是不例外,他出生于波兹南省的一个传统军事贵族家庭,他的祖辈自从13世纪就有在军队服役的传统,这种家庭背景不对兴登堡产生影响才怪,在1856年他九岁的时候就被送往西里西亚陆军幼童学校学习。

紧接着毕业后又升格为柏林士官学员,而后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可以说兴登堡所受的教育自始至终就是军人的熏陶。在他毕业这一年他只有25岁,也许有人说25岁才毕业并不比其他人快啊?可是这位仁兄在1866年参加了普奥战争,在1870-1871年参加了普法战争,也就是说在其他学员还在上课的时候,兴登堡已经申请进入部队历练了!

1886年,兴登堡从学校走了战场,他被任命为一个步兵警卫队的少尉,在萨多瓦大会战中坚守阵地,中尉队长阵亡后兴登堡接过指挥权,带领四十个士兵迅速冲向敌军阵地,竟然肃清了那一片的敌人,而且夺得奥军3门火炮!可是他紧接着头部受伤,昏迷过去。

幸运的是兴登堡倒下不久,援军就将他救了回去,并且将这个年轻人的战绩向上汇报,最终宰相和皇帝都觉得必须要嘉奖这个兴登堡了。于是德皇威廉一世把一枚通只授予团级以上指挥官的红鹰勋章授予兴登堡。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兴登堡不就和其他军人没什么两样了?

当然不!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之战中,兴登堡在普里瓦战役中又立大功,德皇再次接见,宰相俾斯麦将一枚铁十字勋章佩戴在兴登堡的军服上!而且在德意志帝国的开国大典上,兴登堡被任命为护卫团队队长!

在其后的时间里,德国基本无战事,但是兴登堡凭借他战时优异的指挥能力,和平时出色的协调能力在军界平步青云,1901年被晋升为将军,而到了1903年他就获得了上将军衔!可惜的是,往往在一个人走上坡路久了的时候会有一些小插曲出现!

虎父无犬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了,兴登堡作为一位在战火中成长的高级军官对于军队很关心,可是他的伯乐威廉一世却在这时去世了,兴登堡认为自己作为老臣应该对新皇帝负责,所以他经常以这个身份给威廉二世提建议,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

1908年,德皇威廉二世举行帝国大演习,兴登堡作为第四兵团司令参加了进去,可是在演习过程中,德皇插手指挥他的军队,使得兴登堡的计划被打破没能取得原本的胜利,这么一来兴登堡和德皇之间的矛盾再次升级,兴登堡作为一个臣子开始不安了,而德皇虽然没有想把兴登堡怎么样的心思,但是也逐渐对他漠了,这位老臣心寒意冷,1911年,兴登堡上书:陛下,今后再难有战争发生,行准许我的辞职。德皇同意了,于是兴登堡移居汉诺威,过着打猎,郊游的天伦生活,而他的儿子奥斯卡则仍旧留在他的老部队中。

难道真的再难发生战争了?当然不是,这也许只是兴登堡为了东山再起的一个手段,三年后1914年一战爆发,兴登堡心中随着战火的升级也出现了一种失落感,于是兴登堡再次上书,请求复职。

“恰巧”这时的德国在东线遇到了一点麻烦,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普特维兹将军因胆小和情报不准竟擅自大撤退,使得东线门户洞开,威廉二世震怒但又毫无办法,这时恰好看到了兴登堡的请求,顿时心中一喜,任命状很快下达,8月1日德军开始动员,8月22日兴登堡就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司令,真搞不懂德皇是因为真的慧眼识人还是狗急跳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德皇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

因为兴登堡到任后很快就发挥了作用,他迅速调整部署并且亲自在前线指挥,到了九月中旬,俄军就被迫撤出了东普鲁士,在历史上这场著名战役被称为“坦能堡”战役。一夜之间,兴登堡就成了被国民崇拜的对象,在柏林敬仰他的人们还为他竖起了一座木质雕像,而德皇也不禁为自己的正确选择得意起来。

不久德皇再次下令,兴登堡被任命为德军东线司令官晋升为元帅,鲁登道夫任参谋长,这两个黄金搭档很快就意识到,假如他们可以有更多部队的话,他们就可以夺取俄罗斯西部的资源,但是因为施里芬计划的部署,他们没能得到足够的增援。

马恩河一战使小奇被法尔肯海因代替,这位西线理论的拥护者法队在西线调兵增援兴登堡,而德皇也不是很同意他的东线进攻,虽然调来了军队,可是这点兵力根本不足以在东线展开!

1915年,西线速战理论破灭了,沙俄军队再次出兵,但是兴登堡运用自己仅有的两个集团军,主动出击,仅仅和俄军交战一天,俄罗斯第10集团军就溃败下去,2月下旬,俄罗斯中路部队被全歼,兴登堡的光环再添色彩!

1916年,兴登堡接替失败的法尔肯海因当上了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则任军需总监。他刚上任不久就主持修建了兴登堡防线,也就是“齐格菲-斯泰林防线”。1917年,兴登堡下令德军后撤到防线。紧接着又和列宁的代表达成了不列斯特和约,现在,兴登堡可以放手的解决西线了。

但是,这时的西线发生了一些变化,1918年英军的百万部队抵达大陆,美军也再次增兵,这期间兴登堡虽然仍旧指挥德军前进了70公里,但毕竟没能突破地方防线,所以主动权还是不可避免的丧失殆尽了,鲁登道夫也不得不承认到了这一步,战争已经不可能通过军事行动取胜!

1918年兴登堡放弃了以比利时为要挟的想法,上书德皇,要求停战避免一场灾难。很快,以巴登亲为首的政府成立,鲁登道夫被裁撤,而兴登堡好运的留了下来。

虽然这时的兴登堡已被协约国定位为二号战犯,但是他却没有离开部队,因为协约国和德国新政府都明白,以兴登堡的威望,部队会听从他的任命令,兴登堡带领德军以良好的秩序撤退回国内,就像兴登堡对弟兄们的保证说的那样,在战后的军队处理上,兴登堡作了极大努力,这使得德国没有成为一个无军之国!

再后来,兴登堡作为一个君主派提出由他代替德皇承担责任,可是协约国摄于他超出君主的威信没有同意,也是在这时,兴登堡提出了德军没有失败而是被革命出卖的理论。

可是兴登堡还是保持了一个比较冷静的头脑,他仍旧是在宪法的规则里活动,1925年魏玛总统艾伯特去世,兴登堡以80万票的优势当选为总统,虽然这时的兴登堡可以用合法手段复辟霍亨索伦王朝,但是兴登堡认为他的首要目的是恢复民族自信,所以他没有这么做。

在这段时间中希特勒渐渐崛起,可是兴登堡已经没有太多的精力遏制这个波西米亚班长了,1933年,被身边人说服的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希特勒组阁后很快就架空了老总统,次年,兴登堡在自己的庄园别墅内去世,手中还紧握着威廉一世夫妇赠与他的怀表。

人物评价

兴登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伟大的英雄,即使在别的国家,也长期被认为是一位尽忠报国的完美人物,可是在他死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他造就了希特勒,人民对他的议论就变的苛刻起来,说他逃避责任,把许多别人的功劳据为己有,而且在年迈体衰的时候还继续当国家元首,也是一件不幸的事。

诚然,作为他神话起源的坦能堡作战计划并不是他拟定的,但作为司令官他的职责和权利就是选定一个好的计划并贯彻下去,在这一点上他绝对比神经质的参谋长鲁登道夫强,鲁登道夫和他闹翻以后说自己才是做最后决定的人,说兴登堡是木偶巨人,这是他自我膨胀和对兴登堡极端嫉妒的表现罢了,继他之后担任军需总监的威廉·格勒纳就说:“那些谣传兴登堡是傀儡的说法都是不真实的,根据他的亲身体验,兴登堡的意志极为坚定,只有去执行他的想法,替他去背黑锅,绝不可能有人能左右他的思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霞飞元帅:一战协约国的实际军事总指挥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1852年1月12日-1931年1月3日)法国元帅和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1870年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毕业后入工兵部队服役。参加过普法

  • 福煦元帅:唯一一位拥有三个国家元帅头衔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法国元帅福煦简介:福煦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如何评价福煦?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法国元帅福煦简介 斐迪南·福煦(FerdinandFoch;1851年10月2日-1929年3月20日),法国元帅,军事家,一战时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生于上比利牛斯省塔布。1873年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毕业后入炮兵学校。1887年毕业

  • 贝当元帅:从英雄到叛徒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亨利·菲利浦·贝当(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2日),法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政治家、维希法国国家元首,是个集民族英雄和叛徒于一身的坎坷人物。1878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1888年毕业于高级军事学校。曾任该校战术教官,强调防御,反对盲目进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任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

  • 小毛奇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1848年5月25日-1916年6月18日),俗称小毛奇。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叔叔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一样的,他是从担任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性格软弱的他超越许多比他更能干的人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默默无闻

  • 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腓力六世(法语:Philippe VI,1293年—1350年8月22日),名菲利普·瓦卢瓦(Philippe Valois),是法兰西瓦卢瓦王朝首位国王(1328年—1350年在位)。卡佩王朝国王腓力三世的孙子。在位时与英国爆发了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1347年在弹尽粮绝中向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投

  • 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简介 爱德华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他开启了百年战争,对法国造成巨大的打击。爱德华三世在位时的另一个主要的敌对目标是苏格兰。早在1333年,爱德华三世就在哈利顿山战役中大破苏格兰。1

  • 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查理五世(英明的)(法语:Charles V le Sage,1337年1月21日—1381年9月16日),法兰西瓦卢瓦王朝第三位国王(1364年—1381年在位)。他逆转了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局,使法国得以复兴。查理五世是好人约翰之子。1356年英格兰人在普瓦捷战役中俘虏了他的父亲约翰二世,查理五

  • 法兰西民族英雄盖克兰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贝特朗·杜·盖克兰(Bertrand du Guesclin) (1320年–1380年7月13日),,被称为布列塔尼之鹰,法国民族英雄,百年战争初期杰出的军事领袖,从1370年到他去世一直任法国骑士统帅。暗无天日的童年 1320年,贝特朗·杜·盖克兰生于布列塔尼地区迪南市附近的布龙(Broons)

  • 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简介 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1386年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的兰开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亨利五世生平经历 一、早年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伯翰。生于蒙茅斯(在威尔士)。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

  • 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亨利六世(英语:Henry VI,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22日)英格兰兰开斯特王朝最后一位国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在位)。由于他的软弱,英格兰在亨利五世时代取得的丰硕战果丧失殆尽,且陷入血腥的玫瑰战争之中。1471年5月在伦敦塔内被爱德华四世杀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