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右丞相:汪广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明朝右丞相:汪广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860 更新时间:2023/12/11 2:48:10

汪广洋是明朝初年宰相,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可是就是这样的好好先生也难逃一死,洪武十二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

汪广洋是元朝末年的进士,所谓进士,即是指古代科考成绩非常优异的人,古语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能在科考中取得进士之名的,那一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自然,汪广洋肯定也不例外。1355年,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了采石,进驻太平,恰逢此时汪广洋正“流寓太平”,朱元璋听闻此人很有才能,就召他相见,两人相谈甚欢,此后,汪广洋也在朱元璋的麾下开始平步青云。

1368年,也就是大明正式建立的那一年,朱元璋任命汪广洋管理行省,汪广洋也肯定不辱圣命,把管辖之地打理的井井有条,随后又进入了中书省任参政,由地方官一下变成了京官并被任命到陕西做参政,洪武三年,李善长称病归养,朱元璋便把在陕西任职的汪广洋调入了中央,授命左丞相。

应该说,从1355年到1370年,汪广洋自打认识朱元璋开始,便一直受到朱元璋的礼遇,官位职权也是越来越大,更为难得的是汪广洋为人十分忠厚,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丝毫作奸犯科之嫌,史书上称其“宽简从和”,可是,尽管他极力避免陷入朝党之争,但是,正如“墨菲定律”所言,越是害怕什么,越是会来什么时任右丞相的杨宪弹劾了他。

弹劾的理由是什么呢?不孝!可能是因为朱元璋童年悲惨的遭遇使然,明朝对于“孝顺”这一伦理概念是相当重视的,朱元璋也十分痛恨不孝之人,果然,朱元璋接到了这份奏报,狠狠地斥责了汪广洋一顿,并将他放逐回乡,这是汪广洋第一次经受仕途上的挫折。私以为,这其实是一种诬告,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杨宪是什么人?为何一定要如此陷害汪广洋?

杨宪,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人。元末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相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我们需要来注意一下“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这是杨宪为官的作风,一言以蔽之,即专权谋私,任人唯亲。这样的人身居高位一定会给朝政带来巨大的灾难,在朱元璋没有废除宰相制以前,相权是十分巨大的,再加上朝中分左、右两个丞相,可以说相权制约着其他一切权力,甚至包括皇权。

另外,这里有一个小的细节需要和大家阐述一下,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尔右丞相的地位是比左丞相要高的。举个例子,比如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就含有贬谪之意,这也正是杨宪敢与汪广洋为敌的原因之一,毕竟我比你大嘛!

杨宪是一个权臣,并且自私自利,品行不端,而汪广洋是一个严于律己的老实人,只会勤勤恳恳做事,意欲“出淤泥而不染”,这两个人在政见上免不了会有分歧,常言道,宁可欺君子,不得惹小人,杨宪的器量是绝对容不下有这么一个与自己政见相黜,时时刻刻保持清高的人和自己地位一般的,所以弹劾汪广洋是他必然会做的事情。

至于罪名“奉母无状”,更属无稽之谈,汪广洋可是元朝进士,那是考过《论语》、《大学》、《孟子》等伦理名典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不孝之事呢?更何况,朱元璋是听闻此人的名声极佳才会征召他的,如果真的品行不端,他的好名声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杨宪要弹劾汪广洋,很大可能是汪广洋不和自己同流合污,招致了杨宪的嫉恨,才引发了这次弹劾案,我想,凭汪广洋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被弹劾的真正原因,但是,他绝不会想到,他老实本分,不愿意惹事的性格,最终却招来了朱元璋的屠刀。

杨宪终于因为诋毁李善长的形象而被朱元璋处死了,远在乡里的汪广洋再次被用任职,这次的职位是右丞相,同年,朱元璋还给他封了忠勤伯,一时之间又风光无两,朱元璋打心底里还是很器重汪广洋的,希望汪广洋能竭心尽虑地做好自己的左膀右臂。

但是,汪广洋是一个老实的好人,这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他的性情本质上就是一个唯唯诺诺,只会闷头做事的人,再加上上一次他极力躲避党争却还是被陷害的心理阴影,对于这一次的任命,他打定了主意,还是保持克制,任何事情都不要出头,这恰恰和朱元璋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对君臣各自怀着对彼此的期待开始共事了,殊不知,对于汪广洋来说,大错已经铸成!

汪广洋这一次的任职比上一次任职更加“无为”,上一次因为政见不合,导致被排挤,这一次索性就啥也不干了不做事,就不会犯错。这是汪广洋的职业理念:“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看见了吧,又被贬了。我们且先不论朱元璋对他到底有怎么样的政治期望,就说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可是工作狂人,一天批四百多份奏折你以为是在跟你闹着玩儿?老板在拼命做事,员工却消极怠工,不开除你,简直天理不容了吧!

对于朝廷来说,岗位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汪广洋不做,有的是人来做。胡惟庸,便是这群人当中的佼佼者。他亲眼目睹了汪广洋的不作为,身为左丞相的他自觉自己的政治机遇来了,汪越是不作为,他就越是作为,什么他该干的,不该干的,统统一人包了,果不其然,在贬谪了汪广洋之后,胡惟庸一跃成为了明朝的宰相。

关于胡惟庸上位这件事情,我还有一些话想和大家分享:首先,胡惟庸的上位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李善长,说起来胡惟庸和李善长是亲家关系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应该说胡惟庸为了上位,把裙带关系是发挥到了极致。其次,朱元璋曾经问询过刘基胡惟庸是否可以担当大任,刘基的回答是胡惟庸具备做宰相的能力,但是性情不淑,早晚会出大事。朱元璋听后却显得有些高兴,随即任命胡惟庸做了右丞,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刘基被投毒案“,刘基不治而亡。

关于这件事情,我曾经有两个疑问:刘基真的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吗?朱元璋为什么不听刘基的劝告,执意要重用胡惟庸?可是,当我分别查询过两人的生平经历以及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的经过后,一切就都明白了!胡惟庸毒死刘基,其实《明史》上并没有真的下结论,刘基是什么人?是一个奇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医药,典籍,经论无一不知,胡惟庸并不通医术,即使对于刘基的言论心怀不满找御医开毒药,凭借刘基的医术,也能对药方的有毒成分了如指掌,说胡惟庸投毒,有些班门弄斧的嫌疑。

其次,朱元璋很肯定刘基的才能,关于刘基对胡惟庸的评价,他心里也觉得十分到位,但是,他依然重用了胡惟庸,这不得不说是一场阴谋,我们经常说”捧杀“一词,这正是朱元璋对胡惟庸的使用的技俩,而这背后,朱元璋所瞄准的对象,不是胡惟庸,而是宰相制度,只有让胡惟庸犯错,他才有正当的理由向宰相制发起攻击!胡惟庸,不过只是宰相制的陪葬品而已。

距汪广洋被贬谪仅仅一年,朱元璋又重新召他入宫,职位还是丞相,这一次的录用,我认为才是朱元璋下手废除宰相制的开端,大家想一想,一个因为渎职而被贬黜的人,过了一年又被重新原岗位录用,这是不是很反常?按照道理,即使你觉得这个人真的不错,重新启用也不可能官复原职,而应该是从中下层开始做起。这一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朱元璋没找到胡惟庸的犯错点,他着急了!

没错,朱元璋着急了,自己亲手捧上来的小丑,一年的时间一直没犯错,反而还做得很好,这不就是向大家再次宣传了宰相的作用吗?这可不行!“汪广洋,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我知道你想明哲保身,但是你得先帮我把宰相废除这件事情做完,事成之后,我不会再为难你。”这大概就是朱元璋第三次启用汪广洋的心理活动了他希望汪广洋能明白,我要你官复原职,是为了来找机会弹劾胡惟庸,借此消灭宰相制,不是真的来找你做事情的。

可是,汪广洋的做法让朱元璋终于失去了耐心:“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还是老样子,不作为!这世界就是这样,越是想明哲保身,就越是容易致自己于死地。你汪广洋不作为,那我就自己来!到了这里,我想汪广洋其实就已经离死不远了。洪武十二年,中丞涂节奏报,刘伯温患病后因为服用了胡惟庸送去的汤药,不治而亡,同时,他还一起弹劾了汪广洋,作为右丞相,对胡惟庸的下毒知情不报,朱元璋二话没说,立刻召来了汪广洋当面对质是否知情,这是汪广洋最后的机会了,朱元璋已经把屠刀都磨好了!汪坦然对曰:“无有”,上大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一切都结束了,不久之后发生了“占城国来使事件”,朱元璋最终赐死了汪广洋,既而又故意扩大事态,处死了胡惟庸,进而废除了宰相制。

写到这里,我虽然为汪广洋的死颇有些惋惜,但是,在内心深处,却还有那么一些“咎由自取”的意味。汪广洋真的不知道朱元璋所想吗?我觉得其实不然,从1355年到1379年,24年的时间,汪广洋可以说是对朱元璋了如指掌了,就因为他的老实本分,朱元璋心里一直很信任他,甚至比信任李善长还要信任他,如果说第三次起用汪广洋时,朱元璋没有暗示过他的真正想法,我是不相信的。

毕竟朱元璋是天子,没有一个确凿的由头,是不能妄杀臣子的,可是汪广洋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他的不作为,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甚至一度将朱元璋至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比如胡惟庸任右丞相的那一年。事不过三,我想作为朱元璋而言,他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以至于后来实在找不到借口,用“怠慢占城国来使”作为由头,处死了胡惟庸,我想,那一刻,朱元璋内心也是很心虚的,可是他没有退路了,而这一切,都是拜曾经最信任的汪广洋所赐。汪广洋,死的“不冤”!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奠定西晋王朝基础的“三司马”生平事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一、司马懿司马懿(179251年),208年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

  • 后燕建立者慕容垂是怎样的人 如何评价慕容垂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396年6月2日),字道明,原名霸,字道业,一说字叔仁,鲜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鲜卑族人。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时屡有战功,更加曾击退东晋桓温的北伐军。然而因为受到当政的慕容评排挤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坚的宠信。淝水之战

  • 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卫夫人的簪花小楷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卫夫人幼年师从钟繇学习书法技巧,擅长楷书。受到名师教导的卫夫人加上本身的勤奋好学,自成一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女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启蒙老师,也为王羲之能够有以后的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众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历史传奇,卫夫人虽不像花木兰一般替父从军、浴血沙场,但

  • 唐朝元和中兴第一功臣:裴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裴度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历仕德、顺、宪、穆、敬、文六朝,裴度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以一身维系国家的安危,对时局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中晚唐之际名臣重臣,时人敬之赖之,后贤仰之颂之,北宋名相韩琦于“近世宰相,独许裴度”。1、元和中兴第一功臣安史之乱平定后,萎靡的唐朝廷为求苟安

  • 唐朝中期名将韦皋为朝廷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韦皋简介中介绍到韦皋出生在京兆韦氏鹛城公房,字城武,陕西西安人。在783年,泾原军侵犯京师,率凤翔府城反叛,投靠叛臣朱泚。牛云光假装生病,拜托韦皋担任首相,却在暗中策划背叛行动,准备擒拿韦皋献给朱泚。被韦皋的手下霍晰听见此事,报告给韦皋。牛云光知道事情暴露之后,率军投奔到朱泚。朱泚故意招揽韦皋,牛云

  • 魏忠贤是真太监还是假太监 魏忠贤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魏忠贤简介:明朝太监魏忠贤是怎么死的?明末宦官魏忠贤是明朝的一个太监,他这个人十分有心计,做个太监就能做到“九千岁”,掌控朝政,天下间的事情,他一个人说得算。魏忠贤是真太监还是假太监? 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

  • 战国秦国名将纵横家兼上将军:司马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人物简介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与白起、王翦并列成为秦国三大干将,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

  • 隋朝末割据群雄之梁皇帝:萧铣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萧铣是梁宣帝曾孙,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这是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隋末几大枭雄当中,萧铣应该算是运气最差的一个。相比其他同时代的几个枭雄,萧铣的起兵经历,最为坎坷,同时背负的问题也最多。最关键的是,萧铣在人生几个最关键的时间节点,运气都出奇的差!如果说,隋末的几大枭雄当中,李密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魔兽盘点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四凶(同时也指是指共工,驩兜,三苗与鲧),也就是四大魔兽,分别是:饕餮,浑沌,穷奇和梼杌。下面我就简单的说说这四大魔兽。1、饕餮: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

  • “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分别代表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人供奉神仙,认为一家的平安、事业全靠神仙保佑。那么神仙出自哪里,神仙是儒教《礼记》中规定的“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风雨雷电以及宗庙鬼神。那么中国诸位神仙中“八仙过海”指的是哪八仙?“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