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汉末宗室大臣冀州刺史太尉:刘虞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东汉末宗室大臣冀州刺史太尉:刘虞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85 更新时间:2024/1/11 9:46:39

初平四年(193年),幽州牧刘虞率十万大军讨伐不听号令的旧部公孙瓒,结果却被公孙瓒率领的几百精兵击败。刘虞爱民如子,深受幽州百姓爱戴,统领十万大军为何还打不过只有几百人的公孙瓒呢

一,出身名门

刘虞出身汉朝宗室,为东海恭王刘彊之后,因此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人宽厚有礼。他长大后投身仕途,在县里担任户曹吏,因为恪尽职守而获得郡守称赞,被推举为孝廉。此后他仕途顺利,一路升任幽州刺史。刘虞在幽州实行仁政,宽厚待人,因此很得民心,还受到鲜卑、乌桓等部族的拥戴。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使得冀州等地饱受战乱之苦,朝廷因此任命刘虞为甘陵相,让他安抚当地百姓。刘虞在当地招抚流民,推行节俭,妥善处理诉讼,使得甘陵大治。东汉朝廷因此升任刘虞为尚书令、光禄勋,后来又因他是宗室中谦逊有礼的大臣,改任其为宗正。

二,主掌幽州

中平四年(187年),车骑将军张温从幽州征召三千乌桓骑兵前往凉州平叛。结果因为军粮不足,乌桓骑兵在半路就逃回幽州。汉将张举与张纯本来就对张温不重用他们而不满,又见天下大乱,于是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一起叛汉。然后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带领乌桓骑兵攻掠幽州各郡。

汉灵帝见张纯所部声势浩大,又侵扰青冀二州,只得派在幽州很有威信的刘虞前往平叛。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又加封刘虞为幽州牧,让他全权负责幽州事务。刘虞在幽州广施恩德,对丘力居晓以利害,使得乌桓重新归附汉朝。张举与张纯因此势力大减,只得逃到塞外躲避,幽州得以重新安定。汉灵帝大喜,封刘虞为太尉、容丘侯。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专权,为了拉拢刘虞,封他为大司马、襄贲侯。随后关东诸侯不满董卓乱政,起兵讨伐,使得汉朝局势更加混乱,导致本就偏远贫困的幽州无法得到青冀二州的接济。刘虞自身力行节俭,劝富户救济贫民,还在幽州鼓励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使得百姓自给自足。青徐二州的百万百姓为了逃避战乱,于是迁往幽州,在刘虞的安排下得也以安居乐业。

三,拒绝称帝

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等人为了与董卓扶持的汉献帝对抗,于是商议立宽厚仁慈的刘虞为帝。然后袁绍就派乐浪太守张岐去见刘虞,劝他接受皇帝的尊号。刘虞不愿称帝,于是训斥张岐说:“现在天下大乱,主上蒙难。你我统领一方州郡,深受朝廷厚恩,应该尽心竭力为朝廷尽力,怎能从事此等叛逆之事。”

韩馥、袁绍见刘虞死活不愿称帝,便决定退而求其次,请刘虞领尚书事,以皇帝的名义封官拜爵,但仍遭刘虞严词拒绝。然后刘虞派田畴、鲜于银二人秘密前往长安,向汉献帝表达忠心。初平三年(192年),董卓遇刺身亡,其旧部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汉献帝于是想东归洛阳,便派侍中刘和去见其父刘虞,劝他勤王护驾。结果袁术在中途扣押刘和,要求一起派兵护驾。

四,结怨公孙

骑都尉公孙瓒原本就奉命讨伐张举、张纯,结果出师不利,因此嫉妒刘虞平叛有功。另外公孙瓒所部军纪不严,肆意骚扰百姓,使得爱护百姓的刘虞十分不满,导致二人矛盾越来越大。公孙瓒知道袁术没安好心,便劝刘虞不要出兵。但刘虞拒绝听从,执意派兵与袁术汇合。公孙瓒对此很不满,于是暗中通知袁术继续扣押刘和。刘虞得知此事后,深恨公孙瓒。

公孙瓒多次出兵攻打袁绍,结果屡战不利。刘虞担心公孙瓒尾大不掉,于是反对他继续出兵,还削减他的军粮供应。公孙瓒大怒,于是肆意劫掠百姓,还派人劫走刘虞赏赐乌桓等部的财物。刘虞大怒,于是向朝廷上奏公孙瓒抢掠百姓。公孙瓒因此向朝廷弹劾刘虞克扣军粮,但朝廷对二人的互相攻击无力制止,只能从中调和。

五,兵败被杀

虞又与官属议,密令众袭瓒。瓒部曲放散在外,自惧败,掘东城门欲走。虞兵无部伍,不习战,又爱民屋,敕令勿烧。故瓒得放火,因以精锐冲突。虞众大溃,奔居庸城。瓒攻及家属以还,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魏氏春秋》

刘虞决定和平解决与公孙瓒之间的问题,便邀请他来做客。但公孙瓒担心刘虞设得是鸿门宴,于是推脱有病不肯前往,还加强蓟县的防备。初平四年(193年),刘虞决定不再忍受公孙瓒的骄横,于是出兵讨伐。从事程绪认为师出无名,力劝刘虞不要出兵,不如向公孙瓒展示武力来迫使他屈服。结果刘虞认为程绪私通公孙瓒,于是将其处死。

从事公孙纪素来与公孙瓒交好,视其为同宗兄弟,于是连夜向公孙瓒告密,告知了刘虞的计划。当时公孙瓒的主力都在外地,因此十分害怕。但刘虞爱惜百姓,不许放火烧城,加之所部不善打仗,所以久攻蓟县不克。公孙瓒挑选数百勇士,趁夜放火突袭刘虞大营,打得刘虞惨败而逃。

公孙瓒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居庸关,将刘虞及其家人全部捉获,控制了整个幽州。当时汉献帝派段训前往幽州,加封刘虞为六州都督。公孙瓒于是诬陷刘虞与袁绍勾结,图谋自立为帝,胁迫段训监斩刘虞。结果刘虞死后幽州百姓痛哭不已,纷纷反对公孙瓒,使得其实力大损,最终为袁绍消灭。

总的来说刘虞是东汉末年末难得一见没有野心,爱护百姓的贤臣与名臣,把幽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很受幽州各族爱戴。但刘虞不善用兵,也不会治军,被会用兵的公孙瓒轻而易举地击败。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元朝军阀益都行省:李璮生平介绍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璮是金末山东军阀李全之子,在李全死后,他为益都行省,拥兵自重。今天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中统三年(1262年),元朝益都行省长官李璮起兵反元。李璮为元朝世侯,还与元朝皇族联姻,经营山东三十多年,为何突然要反叛元朝呢一,归附元朝李璮为金末红袄军首领李全之子,因此自幼见识到战乱的残酷与人心的

  • 程咬金在正史中真的活到了七十岁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活到了七十七岁,并没有演义小说里一百二十岁那么夸张。而程咬金的真实经历,也和演义小说里描述的形象相去甚远。 当然,真实的程咬金,一生也是相当传奇的。程咬金本是山东东平县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名叫程知节。和演义小说里描述的不同,程咬金其实并非出身草根,程家祖上也是官宦世家,一直到

  • 西游记中清风、明月二人是什么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清风、明月是《西游记》中镇元子的两个徒弟,是五庄观四十八个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两个,本事平平。五庄观的人参果树非常重要,而唐僧又是镇元子的好友,那为何镇元子要派两个最没有本事的徒儿留守五庄观来接待取经团队呢 一,留守五庄观清风、明月为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大仙的两个小徒弟,虽然本事低微,但都能言善辩。一天,镇

  • 后梁太祖朱温最后是什么结局?朱温因何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温后梁的开国皇帝,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接下来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唐朝末年,政治严重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为了不被压迫,农民开始起义自保。黄巢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几乎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大唐

  • 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什么下场?李存勖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后唐庄宗李存勋是晋王李克用之子,后唐的开国皇帝,接下来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他勇猛善战,与其父李克用一样,在勇武方面,甚至超过了其父李克用。李克用死前,拿出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让李存勖灭掉后梁,后来,李存勖果然灭掉了后梁,并建立后唐,成为后唐开国皇帝。然而,李存勖打仗很厉害,勇猛过人,却不懂

  • 管仲为什么会被封为“青楼”祖师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凡是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者,对于管仲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的他,与乐毅并称“管乐”,乃是后世很多名臣的奋斗目标。很多

  • 隆裕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隆裕皇后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隆裕皇后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一位皇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其实她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太后,虽然说她没有慈禧那么有名气,不过那时候的她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后妃,不过这位皇后不但得不到慈禧的喜欢,就连自己的老公也不喜欢,那么这位隆裕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隆裕皇后结局如何呢?隆裕皇后剧照 1888年

  • 尉迟敬德是如何成为门神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门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特别是过新年的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大门口贴上门神的,这样的话能够确保一家大小平安。而成为门神的武将便是尉迟敬德了,那么历史上的尉迟敬德是如何成为门神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 尉迟剧照这两位都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两员大将,尉迟敬德更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救过太宗的性命。尉迟

  • 北宋临川三王之一王安礼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王安礼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王安礼(1034-1095年),字和甫,出生于抚州临川,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诗人,也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弟,与王安国、王雱一起被誉为"临川三王"。 王安礼于嘉祐六年(1061年)中进士,最初在幕府中担任河东路唐介门下官职。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入侵边境,河东宣抚使韩绛匆忙调集四万百姓进行防

  • 北宋诗人、政治家:王安国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王安国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与王安礼、王雱一同被称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自幼聪颖好学,尽管没有正式入学受教,但他所写的文章却富有条理。年仅12岁时,他展示了几十篇自己写的诗歌、铭文、论文和赋作品,观者无不惊叹他超群的文采。他在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