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都没有打过仗 韩信为何能做到百战百胜

韩信都没有打过仗 韩信为何能做到百战百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429 更新时间:2024/1/23 5:44:57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韩信此前从没带过兵,为何后来却百战百胜?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前言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一类人熟读兵法、阵法,却不能学以致用,战场杀敌,比如战国时期赵括,论口头斗兵法、阵法,几乎没有人比得上他,可一旦被委以重任,却手足无措,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40万降兵被秦军坑杀殆尽。

而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从小没有接受任何教育,兵法阵法也一窍不通,但是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和实践,被委以重任上战场时却可以大放光彩,比如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便是这种类型的人物。

一鸣惊人的韩信

韩信生于淮阴一个贫穷家庭,平时里只能到别人家讨饭吃,曾经乞食于漂母,还受过胯下之辱,他自己也没接受过什么教育,做生意也不会做,官场门槛也高,在走投无路之下,参了军,到了项梁的军中做了一名士兵,后项梁失败后,转投项羽帐下,项羽让其做了郎中,也就相当于参谋之类的职位,但是韩信也迫切想得到一些功名,于是有机会便向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皆不予采纳,韩信深觉怀才不遇。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韩信迅速从楚军逃出跑到了汉军,因韩信身材雄伟且能言善辩,萧何在与之交谈时很赏识他的才华,于是便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从此开了韩信的“开挂”人生。

刘邦力排众议,采纳丞相萧何的意见,任命当时无名无份,也没有任何功劳的韩信为大将军,全军上下一片哗然,后刘邦向韩信咨询安国良策,韩信分析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并为刘邦制定了“往西以为根据,东征以定天下”统一方略,韩信此前并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这足以体现出韩信天生的卓越军事才能和分析能力。

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楚汉战争爆发,大将军韩信率领先锋曹参樊哙利用秦岭栈道,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大败楚军,平定三秦之地,此役也让韩信一战成名。

公元前204年,韩信带兵力2万多人攻打赵国,赵国以20万大军抵抗,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韩信主动将兵阵列在了河边,并派了2000轻骑绕到赵军营地,让士兵将除了盔甲和武器以外的东西全部扔到河里,结果士兵们无不视死如归,以一当十,一举歼灭赵国20万主力大军,斩杀了赵军主将且活捉赵王,这一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

此役韩信先让自己部队陷入不利之境,再利用士兵们“反正都是投河也是死,被敌人杀死也是死,不如死的光荣些”的心理,让每一名士兵都爆发出自己的潜力,视死如归,后韩信对士兵们解释到“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矣!”此役为刘邦最终统一全国,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于垓下进行了决战,韩信率军30万将项羽的10万兵力歼灭,项羽最后于乌江边自刎,这也预示着时长4年多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为何韩信能一鸣惊人?

韩信领导的这几场大战全部以胜利告终,直接奠定了西汉建国的基础,但是有人肯定会有疑惑:为什么韩信在入军之前平庸无比,没有体现出任何带兵打仗的天赋,为什么投奔刘邦之后却有全胜的辉煌战绩?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首先,韩信很勤奋

那让我们细细品来,其一,韩信早年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早期投靠项梁项羽也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在兵营中,他凭借自己后天的勤奋,拼命的练习剑法,苦读兵书来弥补自己早年的不足,这也为后面韩信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奠定了基础。

其二,韩信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刘邦。

韩信在项羽帐下做郎中时,每次建言献策皆得不到采纳,韩信空有一肚子才华却无处施展,知道萧何推荐韩信给刘邦,在交谈中,刘邦深感韩信是个有能力的人,于是给予重任,韩信当然不能辜负刘邦的重托,于是每场战事都十分缜密小心,步步为营。

其三,韩信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

韩信在每次大战前都会做足当地地形、天气、土壤等要素的考察,找到能够利用的任何自然因素,或者避免被敌军用来埋伏,而每次战争之后,尽管是大胜而归,韩信都会对这次战争进行总结,分析不足之处,敌军此次采取的谋略以及如果再遇到相似策略的应对办法。

如此看来,韩信种种的卓越军事才能和学习能力,已经决定了他高出别人一大截的军事天赋,“百战百胜”也不是不可能的。

结语

韩信的一生没有打过败仗,项羽在遇到韩信之前也没有打过败仗,只可惜项王不识才,错失了韩信这么一个军事天才,如果韩信在项羽帐下得到重用,可能会完全改写中国那一段历史。

韩信一辈子用兵如神,深知兵法,百战百胜,深得部下拥戴,可最后因为刘邦想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把韩信的权利剥夺殆尽,无奈之下只能叛变,最终落了个灭三族的下场,实在令人叹息。

参考文献

《后汉书》、《史记》、《中国通史》

标签: 韩信汉朝

更多文章

  • 晏殊:北宋宰相、文学家,其以词著于文坛,风格含蓄婉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晏殊,北宋

    晏殊(别名晏元献,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一生

  • 三国演义中张飞为何会抢走吕布的马?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布,汉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备白手起家,一穷二白,卖草鞋出身,什么都没有,要地盘没地盘,要兵没兵,因为缺马,到处派人买马,发展势力,没想到,张飞却背着他抢了吕布的马,惹恼了吕布,吕布带兵打上门来。那么,问题来了,张飞抢吕

  • 张轼:南宋学者、教育家,初步奠定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轼,南宋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

  • 诸葛亮活着时刘禅大权旁落 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禅,诸葛亮

    还不知道: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可谓大权旁落,他对诸葛亮的情感如何?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23年春,坐镇白帝城的刘备感觉到自己的病情加重,为了不让自己的死对蜀汉造成太过巨大的影响,他开始考虑托孤之事,为此,刘备特意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白帝城,并开始向诸葛亮托孤。当时刘备称

  • 赵合德进宫后有多受宠?她是如何夺得汉成帝宠爱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合德,汉朝

    赵合德,汉成帝刘骜宠妃,与姐姐赵飞燕同侍皇帝,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赵飞燕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所谓“燕瘦环肥”,就是把她和杨玉环并列,可见其美貌绝非一般。除了美貌,赵飞燕还是个天生的舞者。她身形婀娜,体态轻盈。早在阳阿公主府中时,便因舞姿优美轻盈如燕飞凤舞,而令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她

  • 曹丕篡位将汉献帝赶下台后 曹丕为什么还要优待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丕,汉献帝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为何要对他优待,没有对他斩尽杀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在称帝和不称帝的选择中长期徘徊,到死也没有称帝。但是这不是他良心发现,不想称帝,而是把称帝的使命留给了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接替他成为魏王的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帝

  • 后世是如何评价诸葛恪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恪,东吴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恪在陆逊病逝后任大将军代领其兵,之后被孙权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颇孚民望。此

  • 能指挥张郃、徐晃,夏侯渊的权利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侯渊,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是曹操的嫡系将领,深受曹操喜爱和重用,曹操委任夏侯渊为西部战线的军事统帅。然而,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因为轻敌被黄忠斩杀,有人说夏侯渊是无能之辈,但是,别忘了,五子良将中的张郃、徐晃都是夏侯渊的部下,夏侯渊凭什么能指挥张郃、徐晃?他靠的是什么?夏

  • 魏延和张飞相比 刘备为何提拔魏延去做汉中太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魏延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为何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而不是张飞?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任命魏延而不是张飞为汉中太守,秉持的原则就是人尽其才,恪守其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情,从而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备正是凭借这一用人原则创立了和发展了蜀汉。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一

  • 周敦颐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敦颐,北宋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