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燕国国君燕王哙是如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

燕国国君燕王哙是如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35 更新时间:2024/2/25 3:57:49

古代君大多都有疑心病,那么燕国国君燕王哙是如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战国中期,燕国国君燕王哙不知吃错了什么药,竟然突发奇想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燕王哙的这一荒唐举动引起了燕太子平的极度不满,由此导致燕国内部发生激烈混战。齐国趁机伐燕,一举攻占了燕国。之后燕人拥立燕王哙的庶子公子职为燕王,史称燕昭王。在燕人的拥护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干预下,燕昭王重新复立燕国。

燕昭王复国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无人可用。一位叫郭隗的大臣对燕昭王说:“古代一位君王想花重金求购千里马,可寻求多年也没得到。后来他身边的一位侍臣终于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侍臣只好花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君王看到马骨后大怒,侍臣说:‘我们愿意花五百金买下死掉的千里马,天下人就能看出我们真心求购的诚意,自然有人会送活的千里马过来。’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带着千里马到来了。如今大王想招贤纳士,何不先从我郭隗开始。如果天下名士看到连我这样的都能被重用,何愁那些比我贤良的人不来燕国效力呢?”(《资治通鉴·周纪三》“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燕昭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下令为郭隗修筑宫室,并尊郭隗为师。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举动很快就传遍各国,因此有许多名士前往燕国谋职,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昌国君乐毅。此后,燕昭王励精图治,再加上有许多优秀人才忠心辅佐,燕国因此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公元前286年,战国形势呈现齐、秦东西称霸的格局。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湣王自认为天下无敌,于是四处兴兵征讨,还吞并了战国中实力排在第八位的宋国。眼看着齐国愈发强大,其他诸侯国都急了,大家都商议如何遏制齐国不断壮大的趋势。

燕昭王看到齐国此时已成众矢之的,认为讨伐齐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他问乐毅有什么看法。乐毅说:“齐强燕弱,要攻打齐国,必须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讨伐。”燕昭王深以为然,于是他便让乐毅去游说赵、魏、韩、秦等国,商讨共同出兵伐齐。

公元前284年,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乐毅担任联军主帅。当时的齐国虽然很强大,可面临五国联军同时来犯,自然也是难以招架。最终,齐军大败,齐湣王在败逃途中被一个叫淖齿的人杀死。

乐毅率部乘胜追击,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邑,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仍坚持死守。乐毅命大军合围这两座城邑,但过了三年却仍未攻克。此时,燕昭王身边有大臣进献谗言说道:“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燕昭王听后召集群臣前来,他当众说道:“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了先王被害之仇。就算乐君真的在齐地称王,寡人也愿意与他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这是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说罢便命人将那位进献谗言的大臣给斩了,群臣亲眼目睹了这一场面,再也没人敢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燕昭王在这方面算是做到了极致。他对乐毅百分之百的信任,让乐毅在前线没有后顾之忧,由此换来了燕国的空前强大。乐毅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燕昭王宣布册立他为齐王,乐毅以死自誓,坚决不受。君臣之间相知到了这个程度,也算是历史上一段难能可贵的佳话。

有许多人觉得历史就像故事,闲来无事看看可以,但没什么真实用途,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段历史事件不仅我们讲述了当年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也能让我们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的兴衰成败。历史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许多类似的情况却往往还会在大家身边不断重现。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能在历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更多文章

  • 姜维北伐先后打了九次 姜维为什么都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姜维,北伐

    姜维九伐中原,是指蜀汉将领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为完成其克复中原的遗志而进行的九次北伐战役。姜维率领蜀汉大军,先后攻打了汉中、陇右、陇东、祁山等地,但始终未能攻下长安,也未能占领中原,最终以失败告终。姜维九伐中原的失败原因有很多。首先,姜维在军事指挥方面没有诸葛亮的过人才华和决策能力,缺乏对战局的准确把

  • 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具体指的是什么?如何实施?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尊王攘夷,管仲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具体指的是什么?如何实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通过内政、经济、军事、贸易等多方面改革举措,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实现了民富国强的目标,国力得到大幅提升

  •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他的死和赵光义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匡胤,赵光义

    虽然历史正史没有记载赵光义杀了赵匡胤上位,但根据一些迹象,这件事与赵光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是两个关键的事件。许多人认为,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是为赵光义洗清嫌疑。据该记载,当赵匡胤死去的时候,赵光义并不在皇宫内,似乎排除了他的嫌疑。但即使按照这个版本,整件事情仍然令人毛骨悚然

  • 王安国:北宋诗人、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王安国,北宋

    王安国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是宰相王安石的同母弟,与王安礼、王雱一同被称为临川三王。王安国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自幼聪颖好学,尽管没有正式入学受教,但他所写的文章却富有条理。年仅12岁时,他展示了几十篇自己写的诗歌、铭文、论文和赋作品,观者无不惊叹他超群的文采。他在13岁时登

  • 裴行俨:裴元庆的历史原型,有万人敌之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裴行俨,隋唐

    当形容某人的武力过人时,我们会用到“万人敌”一词。“万人敌”最初出现于《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指的是被“学”之物,为”兵法“,而在《三国志·张飞传》中,万人敌被用来表达”雄壮威武“的含义,后来多被用于夸张形容某人武艺过人,能力敌万人。历史上,能被正史承认的”万人敌“并不多,裴行俨就是其中之一。演义小

  • 博尔济吉特氏被废后之后,发现自己怀孕顺治是怎么处理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博尔济吉特氏,顺治

    博尔济吉特氏为什么会被废后?废了之后发现怀孕顺治是怎么处理的?她最后得到自由了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顺治十三年,废后博尔济吉特氏被自己的父亲吴克善带回了科尔沁草原,但是回到娘家后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清廷想要将废后接回去,但是被拒绝了,并且声

  • 都说曹操选择的是薄葬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墓葬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薄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最近关于曹操高陵有了新的考古发现,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曹操高陵西侧发现的宋元时期建筑基址,可能是北宋时期为曹操高陵设置的守陵户所在。这让我们不禁好奇,曹操既然选择“薄葬”,为何又担心被人盗了自己的墓?此外,宋人又为何会专门

  • 为什么说崔日用是官场泥鳅?他总能转祸为福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崔日用,唐朝

    隋唐时期的博陵崔氏是中原门阀士族“五姓七族”之一,两汉以来家世非常显赫,被称为唐朝“官场泥鳅”、“官场不倒翁”的崔日用便是出身于博陵崔氏第三房。崔日用最初考中进士,被分配芮城县担任县尉。他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为官之道,思虑深远,但一直没有机会出头,直到他遇上了武则天。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从洛

  • 张居正问路斩樵,包含着怎么样的人生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张居正,问路斩樵

    张居正“问路斩樵”,包含着怎么样的人生智慧?其实这位明朝大臣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行事不要太过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张居正乃是明朝名臣,内阁首辅,可以说是当时的文臣第一人,他的生平和履历可想而知有多辉煌了,而他本人也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不过与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 张廷玉晚年是真的糊涂还是装糊涂?以讨赏赐得罪乾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廷玉,讨赏赐

    众所周知张廷玉是三朝元老,聪慧至极竟然在老年时期“犯糊涂”,一改往日的谦卑,不断讨赏,触怒圣颜,那么这样一个聪明人,他晚年是真的糊涂还是装糊涂?011672年,张廷玉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张英是康熙时期的宰相。虽说张廷玉出身高贵,可在他的身上丝毫没有公子哥的纨绔,反而非常努力,28岁时就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