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国能够崛起是因为商鞅变法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

秦国能够崛起是因为商鞅变法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40 更新时间:2024/2/13 9:02:51

对秦国之所以崛起,首要原因真的是商鞅变法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春秋时期的北方强国,大家想到的无外乎就是秦国、晋国和齐国。

其中,秦国在陕西,晋国在山西,齐国在山东,周天子带着一堆小国在河南。

这么看来,最尴尬的省份,莫过于河北了。

河北被山西和山东夹着,却没有诞生过什么超级强国。

在春秋时期,河北基本上属于卫国和燕国。

但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卫国都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小透明,人才出了不少,国力却拿不出手。

燕国在春秋时期压根儿就算不上强国,每次被少数民族胖揍,都得找齐国和晋国帮忙。

但生产力发展是一件非奇妙的事,随着三家分晋,赵国开始东发展,河北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赵国东迁,受益的还有燕国。

战国时期的燕国,拥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名头,成为割据天下的一股重要势力。

而河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也开始了整合,一个强大的中山国诞生,被称为战国七雄之外的最强国。

赵国为什么要东迁开发河北呢?

一种说法是秦国逐渐变强,逼迫赵国东迁。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秦国真正摆脱地缘封印,开始逐鹿中原,是在商鞅变法之后。

而赵国东迁开发河北,是战国开局的事,比商鞅变法早得多。

换言之,在赵国东迁的时候,秦国并不是一个大威胁,相邻的魏国和韩国恐怕更能威胁赵国。

后来的事态发展,也佐证了我的这一看法。

赵国东迁之后,将国都定在了河北邯郸,但魏国显然不愿意让赵国独享河北那么大一块蛋糕。

双方围绕着河北,乒铃乓啷地打了好一阵子,魏国甚至还一度攻占了邯郸。

后来,还是在齐国的帮助下,赵国才算勉强击退魏国,重新拿回了都城。

要是问一问那时候的赵国人,他们最痛恨的恐怕是魏国人,至于秦国,那是潜在的盟友,可以帮助赵国牵制魏国。

赵国为什么打不过魏国呢?因为在魏国攻占邯郸的过程中,燕国和韩国也在旁边趁机落井下石。

赵国以一敌三,当然就会落入下风。

但是等赵国在河北彻底站稳脚跟之后,发展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了,这时候,大家都没了安全感。

齐国还好点,毕竟根基深厚,但魏国和韩国就不一样了。

韩国最干脆,他们直接把郑国给灭了,然后迁都新郑。

魏国向东争不过赵国,于是想办法向西发展,摆出一副不灭掉秦国誓不罢休的架势。

但是秦国有个函谷关啊,打不过你,我可以缩回去搞防守。

当时的魏国确实很强,但即便是虎豹,也很难咬破乌龟壳,所以面对死守的秦国,魏国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兜兜转转一圈之后,魏国发现,要想在竞争中不掉队,还是得向东发展。

于是没过多久,魏国也把都城迁到了河南开封。

请大家注意,魏国迁都的这一年是公元前364年,此时的商鞅还叫卫鞅,正在魏国大臣公叔痤手下干活。

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赵魏韩不约而同地向东发展,才使得秦国压力骤减。

没有了外部压力,自然有精力关起门来整顿家务,而商鞅正是看准了这点,才选择秦国成为自己的下一站。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秦国整天被魏国按在地上打,然后不得不缩进函谷关里死守,商鞅又怎么会选择他们呢?

没准商鞅今天刚选了秦国,魏国明天就攻破了函谷关,你说商鞅这是图什么呢?

真正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人才,除了要对自己的专业足够精通之外,还要了解“大势”和“风口”。

商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很懂法律,但更懂得选择老板的时机。

以前的晋国以山西为主,而赵魏韩不约而同地东迁之后,发展重心就不断地转向了河北与河南,山西沦为边境之地。

对此我只能说,老天爷都在帮秦国。

赵魏韩齐燕,这五大强国纷纷扎堆华北地区,不打个头破血流,估计是不会有结果的。

楚国窝在南方过小日子,中西部出现了难得的权力真空。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崛起,这个时间节点太关键了,而商鞅也仅仅是一个选对时机的人才罢了。

标签: 秦国商鞅变法

更多文章

  • 刘弘基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弘基,唐朝

    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刘弘基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李渊起兵初期屡败隋军,首先攻下长安,为唐朝立足关中打下坚实基础。之后他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大功。那刘弘基是如何为唐朝效力的呢一,

  • 徐懋功的一生对唐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徐懋功,唐朝

    徐懋功,唐初大将,出身于土豪,仗义疏财,富有军事指挥才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徐懋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唐朝安定河北,平定江南,横扫漠北立下巨大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名将。徐懋功对大唐一直忠心耿耿,没有过错,但唐太宗却在临死之前将徐懋功贬黜。那唐太宗为何要贬黜徐懋功呢一,投靠

  • 刘禅都已经登基为帝了 诸葛亮为何还不还政给刘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诸葛亮

    还不知道:刘禅已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史载,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乍一听,这是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的一番推心置腹之辞,细究起来其实

  • 吕雉生前就为吕氏一族谋划好了一切,为什么吕氏还是被灭族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雉,汉朝

    众所周知吕雉不止是刘邦的妻子,还是一位极其有能力的女政治家,那么这样一个奇女子,生前就为吕氏一族谋划好了一切,为什么在她死后吕氏还是被灭族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人死灯灭,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像刘邦死前还为儿子刘如意安排好了一切,自认为万无一失,没想到还是被吕后给杀了。本来刘邦是想废掉刘盈太子的

  • 秦始皇只是将吕不韦迁到蜀地 吕不韦为什么就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始皇,吕不韦

    对秦始皇没有要杀吕不韦,只是把他迁到蜀地,为何吕不韦要自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由于,秦王年少,所以他委任吕不韦担任相邦,号称“仲父”。在当时的秦国,吕不韦可谓是权倾天下。不过,因为牵涉到

  • 薛奎:北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薛奎,北宋

    薛奎(967-1034年),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人,北宋时期大臣,欧阳修的岳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起家隰州军事推官,历任仪州推官、莆田知县、长水知县、兴州知州,迁太常博士。得到御史中丞向敏中举荐,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五年,

  • 道光皇帝为什么要让咸丰继位 换做其他人不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道光,咸丰

    还不知道:为什么道光让皇四子咸丰继位,而不是有才能的恭亲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道光让咸丰继位,而不是六皇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原因一:咸丰是皇四子,长于皇六子。嫡长子继承皇位是长达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传承,清朝历代皇帝在立

  • 三国时期东吴实力排在第二 孙权为何是三国最后称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吴,三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时吴国国力并不弱,孙权为何最后称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曹丕刚继承王位没几天,就开始逼迫汉献帝禅让给自己。在曹丕的逼迫下,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东汉灭亡,此时正式进入三国时代。曹丕逼迫

  • 有哪些与柳开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柳开,北宋

    柳开(946年-999年),原名肩愈,字绍先,改名柳开,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河东郡解县人,北宋文学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开宝六年,考中进士,起家宋州司寇参军。宋太宗时期,擢任右赞善大夫、常润二州知州、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上蔡县令、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和桂州知

  • 明英宗朱祁镇除了废除殉葬制度外,还做过哪些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英宗朱祁镇,明朝

    众所周知明英宗朱祁镇不是个好皇帝,土木堡之变的污点是洗不掉的,但是他废除了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那么除了废除殉葬制度外,他还做过哪些好事?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