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都说喝酒误事 曹操立储时曹植喝酒误事是真的吗

都说喝酒误事 曹操立储时曹植喝酒误事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737 更新时间:2023/12/15 14:38:02

还不知道:立储之争关键时刻,曹植为何要醉闯司马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导读

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三国志·曹冲传》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少年早智的神童曹冲最受曹操宠爱,曹操曾对群臣表示“欲传后意”于曹冲,但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年仅十三岁就病逝了。痛失爱子的曹操虽悲痛欲绝,但也深知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他对曹丕等人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在后曹冲时代,曹植率先脱颖而出,弥补了曹冲留下的真空,在立嗣之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他“援笔立成”的才华深深地打动了曹操,再加上身边聚集了丁仪、丁廙、杨脩等一众才子,一时名噪朝野。曹操也对曹植寄予厚望,有意立其为太子。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在立嗣之争的关键时刻,处于领先位置的曹植却犯了醉酒擅闯司马门的低级错误,从而被曹丕后来居上逆转局势,并最终成为了魏太子。

那么问题来了,在明知贪杯误事是大忌的情况下,绝顶聪明的曹植为何会明知故犯,在立嗣之争的关键时刻贪杯犯错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来快速了解下曹植醉闯司马门这件事。

痛失好局:曹植醉闯司马门失嗣位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三国志·曹植传》

曹植年纪轻轻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让曹操“甚异之”并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从而使他在立嗣之争中抢得先机。而大才子丁仪、丁廙、杨修等人除了在幕后为曹植出谋划策外,更是直接在曹操面前为他背书,曹操在犹豫之间,曾几次想做出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的决定。

但曹操毕竟是一代枭雄,他虽然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但却从来不盲从,而是经过深思实虑后才做出最终的决定。在立嗣这件事关曹氏政权生死存亡的大事上,曹操更是慎之又慎,虽然一度认为曹植是合适的人选,但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在正式立曹植为太子之前,再对他做一次考验。

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三国志·曹植传》

公元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下令曹植留守邺城,并以自己当年二十三岁就担任顿邱令的往事,来告诫同为二十三岁的曹植要发奋图强、建功立业。邺城是曹氏政权的政治、军事中心,曹操在出征期间将保卫邺城的重任交给曹植,足以看出曹植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曹植本应抓住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从而一举在嗣位之争中胜出,但是,曹植却搞砸了。

也许是自以为大局已定过于兴奋,又或者是因为没有了曹操的约束而情难自禁,曹植竟在曹操出征期间饮酒作乐,彻底放飞自己。公元217年,喝大了的曹植趁着酒兴飙(王室的)马车,最后竟擅自打开皇宫的司马门(皇宫外门),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纵情驰骋,从而铸下了大错。

曹操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他首先将管理王室车马的公车令处死,随后又颁布了针对诸侯的禁令,以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出现。同年十月,曹操立曹丕为世子,这宣告了曹植已从世子之争中出局。

曹植醉闯司马门的举动让人费解,当时正是立嗣之争的关键时期,只要确保邺城在曹操出征期间平安无事,曹植就能顺利通过考验,成为魏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他却偏偏将这简单任务搞砸了,从而被曹丕后来居上,一举拿下了魏太子之位。曹植当时年已二十有三,不可能不知道擅闯司马门的后果,为何还要明知故犯呢?

种种迹象表明,在曹植醉闯司马门这件事中,醉酒只是表面现象,而真正的原因史书中虽然不明说,但却也留下了蛛丝马迹。

擅闯司马门:受人陷害还是自导自演?

曹植醉闯司马门看似是无心之举,但在实际上,除了皇帝(曹操)外,其他人要私自乘皇室的车马进入司马门(使用武力除外)绝非易事。

首先,皇室车马被擅用就是公车令的失职,而失职就要付出掉脑袋的代价,这点公车令再清楚不过了,而当时曹植并没有具备使用皇室车马的资格,这点公车令也是知道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公车令不可能冒着掉脑袋的风险,为曹植擅用皇室车马网开一面。

再者,曹植在世子之争中已经领先曹丕,因此他的身边也集聚了一批朝中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将宝押在曹植身上,就是希望在曹植继位后自己能够加官晋爵,但如果是曹丕胜出,那么他们就会前途渺茫了(事实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曹植想做出轨之事,其身边之人也会加以阻止的,因此,曹植根本没有醉闯司马门的机会。

不过,事在人为。如果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那么,曹植在醉酒之后,还能旁若无人地闯入司马门就不奇怪了。

1、曹丕设局陷害曹植?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曹植传》

曹植才华出众,兼有杨修、丁仪兄弟等大才子在身边出谋划策,从而能够在立嗣之争的初期领先曹丕。但是,曹丕却得到贾诩、司马懿、陈群吴质等朝中重臣的拥护,因此才能够后来居上,最终击败曹植成为魏太子。而曹植醉闯司马门正是立嗣之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曹植处于领先的位置,但在此之后,则是曹丕稳操胜券。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不能克让远防”,这在残酷的皇室斗争中,是一个致命的软肋,而曹丕却擅长“御人以术,矫情自饰”这一套,他经常施以小恩小惠来拢络宫人,从而使宫人“并为之说”。这既能为自己积聚了人气,又能及时掌握宫中的第一手信息,可谓是一举两得。

曹植“饮酒不节”的习惯给了曹丕逆袭的机会,他也一直在等待曹植出错的机会,以便对其施以致命一击。因此,当曹植因为被曹操委以镇守邺城的重任而得意忘形,开怀痛饮之时,得知(密探)消息的曹丕便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迅速动蓄谋已久的预案: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成功让喝醉了酒的曹植在不知不觉中闯入司马门,从而铸下了不可挽回的大错。

事实上,陈寿在《三国志》中已对曹植先赢后输的原因做了解读。

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三国志·曹植传》

所以,曹丕正是抓住了曹植“不能克让远防”的性格弱点,以及“饮酒不节”的不良习惯,设计让曹植醉闯司马门犯下大错,从而完成了对曹植的逆袭。

2、曹植自导自演?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三国志·曹彰传》注引《魏略》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重,他自知大限已到,于是紧急派驿马召见曹彰,但曹操却没能坚持到曹彰到来就去世了。而曹彰在到达洛阳后,就想拥护曹植继承魏王之位(当时曹丕并不在洛阳),但却被曹植以“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为由拒绝了,同时,也由于曹丕果断迅即称王,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才没有爆发。

由此可看出,曹植在主观上并没有想继承魏王位的强烈意愿。既然他不想当魏王,自然也就没有争当魏太子的必要了。

如果仔细研读史书就会发现,曹植虽然因才华出众而受到曹操的“特见宠爱”,但从始至终,曹植都没有说过他要当魏太子。也就是说,不是曹植想当魏太子,而是曹植身边的人(杨修、丁仪兄弟等人)想让曹植当上魏太子,当然,他们力挺曹植是有原因的,其中丁仪兄弟与曹丕有仇(曹丕阻止清河公主嫁给丁仪),而杨修则是因为与曹植有共同语言才与曹植走得更近。

袁绍废长立幼造成袁谭袁熙袁尚兄弟阋墙,最终结果就是使袁氏集团覆灭。曹植不想曹氏集团重蹈覆辙,于是,他就故意“饮酒不节”,并配合曹丕的计划醉闯司马门,主动退出了魏太子的竞争行列。

综上所述,曹丕为了陷害曹植,就趁曹植喝醉之机引导他乘皇室的车马闯入司马门,而曹植本来就是被动卷入了立嗣之争,他本人并没有要当魏太子的野心。因此,为了避免兄弟阋墙的悲剧出现,曹植就将计就计,配合曹丕上演了醉闯司马门的好戏。

结语

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王通(隋)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而且如果曹魏内部发生战事自乱阵脚,那么,刘集团备、孙权集团必将鱼翁得利。正是考虑到这点,曹植才从大局出发,自动退出了立嗣之争,从而为魏国的政权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王通对此是洞若观火,他认为曹植是“以天下让”给曹丕,但“时人莫之知也”。事实上,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莫之知”,就连后人也对曹植的行为存在误解,人们普遍认为曹植是喝醉了酒而闯入司马门,却不知道他是为了顾全大局而有意为之。

标签: 曹植曹操

更多文章

  • 王守仁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平定朱宸濠之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守仁,明朝

    宁王之乱是明朝的宁王朱宸濠发动的意在夺取皇帝位的叛乱,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王守仁只是一介书生,虽然之前他曾经率军平乱。但是平乱结束后,他已经把兵权交回朝廷。也就是说,实际上他手中根本就没有兵。而当时宁王朱宸濠手中有10万大军,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济济、兵强马壮。但是,最终王守仁仅

  • 关羽的实力很强吗 对战吕布能够支撑多久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关羽,吕布

    对关羽实力到底有多强?若单挑吕布,能撑多少回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三国武将中武功最高的,很多人会想起吕布,毕竟“一吕二赵”的说法流行很多年了。只不过,武功高低,并不是像学生考试那样,通过分数比较那么直观。因为同样的武将,可能有的擅长骑马,有的擅长步战,有的擅长弓弩

  • 杨士奇反对课征马驹有理有据,明君朱高炽为什么会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杨士奇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朱高炽与杨士奇的故事。朱高炽与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七日正式登基为仁宗皇帝之后,便采纳了户部尚书夏原吉所提出的诸多建议,比如取消郑和下西洋的预定计划:取消了边疆地区的茶马交易;下令停止了派往云南和交趾两地,负责采办

  • 解缙的一生是什么样?他的下场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解缙,明朝

    解缙,内阁首辅也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解缙曾经获得朱元璋、朱棣的两代君王的高度认可。朱元璋甚至用“恩犹父子”这样的话向他表达喜爱之情。朱棣进京后,方孝孺不愿意写的《登基诏》,最终由解缙妙笔写出。可是为什么,最终解缙会被深埋雪中冻死呢?一、解缙天资聪颖,少年登

  • 诸葛亮在世时,为何将将魏延排除出了蜀汉权力核心?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延,三国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实际当家人,后主刘禅,虽然说是皇帝,但是,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而蜀汉真正的大权都在诸葛亮的手里,刘禅也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北伐,实际上,诸葛亮已经成为整个蜀汉的军事统帅,将蜀汉军事大权牢牢

  • 清朝官员上朝到底有多辛苦 看完别被电视剧给骗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大臣

    对清朝的大臣上朝时究竟有多辛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言:在封建社会中,作为身处仕途的大臣们,是多数人羡慕的对象,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在外人看起来是前程似锦,风光无限。但其实作为一个大臣也并不容易,在皇帝身边“伴君如伴虎”暂且不说,就是日常最普通的上朝都需要极大的精力与

  • 锦衣卫在明朝时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锦衣卫,明朝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锦衣卫是在明朝历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特殊军事机构,它同之后设立的东厂、西厂合称厂卫制度,由于在明代皇权政治斗争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被贴上了特务的标签,它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了国家的统治根基,是导致明朝覆灭的原因之一。一:锦衣

  • 朱标为什么是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活着朱棣有机会上位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标,明朝

    对朱标为何被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他如果活着,朱棣有机会上位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392,太子朱标暴毙。朱元璋伤心欲绝,嚎啕大哭。随后,他不得不打起精神疯狂屠戮功臣,为新的未来天子扫清一切障碍。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按照明朝建国时制定的一

  • 刘备身上到底有什么优点 孙尚香为何愿意嫁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尚香,刘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尚香为什么愿意嫁给刘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孙尚香结婚时,刘备年龄48岁,孙尚香年龄20岁,可见,年近半百的刘备当孙尚香的爸爸都绰绰有余,但孙尚香还是嫁给了刘备。很多人认为这是典型的政治联姻,孙尚香是其中的受害者,但是,以孙尚香桀骜不驯的性格,一定是心

  • 朱元璋作为白手起家的皇帝 朱元璋打仗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仗水平有多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上百位皇帝。在这百位皇帝中,只有两位皇帝比较特殊,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说这两位皇帝比较特殊,是因为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汉高帝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