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是真的想消灭曹魏吗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诸葛亮是真的想消灭曹魏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702 更新时间:2023/12/28 11:21:08

还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真的是要消灭魏国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香》.杜甫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对他的溢美之词从不吝啬,宛若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纵览其辉煌的一生,所作的最让人敬佩的一件事情便是“北伐魏国、匡扶汉室”,在《三国演义》罗贯中将此战的目的定义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或许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吧,以至于现代许多人也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击败曹魏。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一、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意义

刘备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了完成刘备的这一个遗愿,诸葛亮两次上书《出师表》北伐,拉开了与曹魏大战的序幕。

或许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亦或者是对诸葛亮、刘备友情的一种误解,很多人总是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灭曹魏,将蜀汉推向正统的地位。

诸葛亮作为一个谨慎之人,对三国大势看得很透彻,他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战略思想,普通人都知道蜀汉不是曹魏的对手,诸葛亮岂会不知道。既然如此,诸葛亮明知不可为却为何还有为之?

1.不讨伐曹魏蜀汉必亡

三国鼎足时期天下可分为12州,其中蜀汉仅仅占据一州之地,东吴勉强占据两州之地,古代的土地与人口就代表着综合实力的强弱,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成都虽然有天府之国的称谓,但像那种肥沃的土地蜀国少之又少,以至于底盘小、人口少。反观曹魏一方,九州之地基本都处于平原地带,可耕土地在册人口数之不尽。

毫不夸张地说,蜀国虽然称之为“国”,但勉强与曹魏的一个郡规模相当。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是双方和平发展曹魏的实力必然是一飞冲天,而蜀汉因基础因素的短板存在一个上限。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当双方的综合实力差距过大时,通过武力的较量便可看出高下,蜀国与魏国便是这样的局面。

当时,在魏国的朝堂上有这样那个一幕:曹操在世时,与蜀国在蜀地的战争屡次以失败而告终,曹操去世曹丕多次兴兵讨伐吴国,结果却因为长江天险屡屡失利。

魏臣孙资便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大致意思就是蜀汉、东吴都有自己的地利优势,若是大举兴兵必耗费巨大还一无所获,与其如此不如据守险要之地暗自发展。

多年后当魏国国力强大蜀、吴无法比拟的地步,这样一来蜀、吴必定不战而降。直白一点来说蜀、吴、魏都有发展上限,而魏国的上限则远远高过蜀、吴,和平发展对我们有利。

作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对于曹魏朝廷上发生之事又如何不了解呢,他也明白和平发展就是坐以待毙,与其如此还不如奋起一搏求得一线生机,这才是他北伐的最主要原因。

2.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在与威慑

上述提到诸葛亮北伐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他的实际行为却不是为了这个目标,从他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能看出来一二。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于快速攻击魏国的长安,这样既能够达到震慑效果,也能够节省蜀国为数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他反而去占据长安以西的甘肃、凉州一带。

诸葛亮这么做有两个用意,其一雍凉之地是一块很好的养马地,而巴蜀多山地根本无法建立骑兵,这一点蜀军与魏军的差距极大,若想弥补这一差距必须要有自己的养马地。

其二雍凉之地在长安、洛阳以西,而巴蜀则在长安以南,若是占据此地则可以形成掎角之势,魏军想要灭亡蜀国很有可能腹背受敌,战略震慑意义非常之大。

从这点来看,诸葛亮的北伐的目的并不是一战灭曹魏,而是想要跳出巴蜀之地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一点点缩小蜀国与魏国根本实力上的差距。

3.转移蜀国内部的尖锐矛盾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呈现出来的蜀汉一派祥和,但现实中的蜀国却是内部矛盾重重,新势力与旧贵族尔虞我诈。

刘备在世时新实力强大旧贵族不敢放肆,夷陵之战失败后外来势力无限削弱,旧势力趁机崛起,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平复双方之间的利益纠纷。

长此以往,蜀国的内部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力衰退,为此他不得不将矛盾转移到外部,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拔新人,以此来对抗越来越强大的旧贵族。

自古以来,相权、辅政大臣与皇权总会发生冲突,诸葛亮既是蜀汉的丞相又是刘禅的辅佐大臣。随着刘禅长大成人,若是他一直呆在成都会导致君、相不和,北伐也是为了缓和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二、对刘备与诸葛亮的“误读”

古人云:“有因必有果”,诸葛亮对刘备、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不是凭借一腔热情,而是因为刘玄德对他又知遇之恩和信任之义,士为知己者死便是这份友情最好的写照。

1.三顾茅庐知遇之恩

诸葛亮出身于东汉末年的诸葛氏族,但因其父亲早死从小便跟着叔父生活,后期来到荆襄之地生活。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当郭嘉徐庶等人建功立业时,诸葛亮只是卧龙岗上的一个山野村夫而已。

说得好听一点是隐世高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郁郁不得志,直至刘备三顾茅庐才改变他尴尬的局面。《隆中对》让诸葛亮名声大噪,更让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所以说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赤壁、蜀中的战场上,刘备将诸葛亮放在后勤与外交上,使得他的才华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施展,蜀汉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与曹魏、东吴逐渐形成了鼎足之势。

2.白帝托孤信任之义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因为“还荆州”这一个问题东吴和蜀汉产生了矛盾,趁着关羽出兵襄樊之际,吕蒙等人率兵偷袭了荆州,关羽还在逃跑之时被杀。

刘备一怒之下撕破了与东吴的合约,双方大战于夷陵之地,结果以蜀汉一方落败而告终,刘备带着十几名骑兵逃回了白帝城,油尽灯枯即将去世。

临终前,他把诸葛亮叫到了身边进行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与君分江山的君主历史上少有,刘备的这种信任让诸葛亮感激不已。

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美好总是向往的,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信任之义,所以后人更愿意相信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消灭魏国,完成刘备生前的遗愿,而不是在夹缝中谋求一丝生机,从而对北伐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诸葛亮北伐的影响和意义

为了蜀国的发展与北伐事业,诸葛亮后半辈子鞠躬尽瘁,然而依旧没能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在五丈原,许多认看到这里认为他失败了。

其实从某个角度而言,诸葛亮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却挑起了魏国的内部矛盾,消耗了魏国大量的有生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大大地延续了魏国的国祚。

曹操、曹丕死前给魏国留下了许多的将才,然而这些人不是被诸葛亮拖死,就是死在了北伐的战场上,以至于曹魏在后期对蜀国的战争中无人可用。

诸葛亮的北伐也使得曹魏君王无法专心发展国内生产,频频征兵防御蜀国保障后勤,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的国力没有无限制的便大,这也为蜀汉延续国祚埋下了伏笔。

北宋时期,赵匡胤从建国到消灭后蜀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自诸葛亮死后蜀汉却在曹魏的压力下保留了近30年,这足以说明诸葛亮北伐是有用的。

后人普遍认为若诸葛亮把精力,放到蜀国经济民生的发展上,或许蜀国会更加的强大,依靠地利的优势防御魏国,必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曹魏几尽9比1的地盘优势不可让此事发生,蜀汉最后的灭亡便是最好的验证。当时,姜维想要靠着剑阁等地防御魏军,但他区区几万大军哪里敌得过魏军的几十万,结果被邓艾钻了空子。

等待携带几万小部队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城下,可当时的成都居然连一支像样的队伍都组织不起来,可想而知诸葛亮死后的30年,魏国与蜀国的发展差距早已不是地利能够弥补的。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并不是灭亡曹魏,而是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削减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延续蜀汉国祚。

可惜的是,他死后没人能够理解这种战略思想,只知道穷兵黩武而不知发展生产,更不知道影响魏国国内的发展。

以至于蜀国的国力很快就衰落下去,魏国的国力则慢慢发展了起来,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志》、《资治通鉴》

标签: 诸葛亮北伐

更多文章

  • 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是怎么处理宁夏被围事件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荣,三杨

    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一向以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而著称,那么他是怎么处理宁夏被围事件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朱棣继位为永乐皇帝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有报告称宁夏那边突然被围了,情况似乎十分危急。当时在内阁当值的是杨荣,所以朱棣便赶紧将其招来,把奏章拿给他看。杨荣看完之后,

  • 明朝末年时期,沐氏族人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沐家,明朝

    有明一代,皇帝对军权的控制极为严格,不容丝毫染指,但沐氏家族却是一个例外。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云南沐王府的知名度很高,这得益于第一任主人沐英,和最后一任主人沐天波。说到沐英,他不光是朱元璋的义子,还是明王朝建立的开国功臣,曾参与过无数场战役,立下不世之功。后来

  • 常建:唐朝时期诗人,他的诗作有何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常建,唐朝

    常建(708年—765年),唐代诗人,字少府。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破山寺即今虞山兴福禅寺,寺中米碑亭,铭刻了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书写的《常少

  • 将领海兰察救驾乾隆有功 他为什么只要一个宫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乾隆,侍卫

    对清朝著名将领海兰察猎场救驾,乾隆奖赏,却只要胖宫女一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生在世离不开两个重要的词,智商和情商,智商让我们能够迅速掌握有用的知识,而情商能够让我们的这些知识得到最大的发挥。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很多时候情商的重要性甚至比智商还要大,这在官场上体现得尤

  • 历史上窦太后有多疼爱刘武?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窦太后,汉朝

    窦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说起来,汉景帝虽然儿子不少,但窦太后却让汉景帝把皇位传给弟弟刘武,而不是传给汉景帝的儿子们,之所以会这样,都是汉景帝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汉景帝三年的时候,那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有一次,刘武进京去玩,汉景帝热情地款待了刘武。当时窦太

  • 什么是密诏立储?乾隆皇帝对这种制度是什么看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乾隆,清朝

    秘密立储制度是清朝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自雍正皇帝执政时开始,执行“密诏立储”的方法来决定皇位继承人。此后,清朝的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均出自“密诏立储”。咸丰皇帝之后的清朝皇帝,不是独子就是无子,“密诏立储”不废而废。是雍正

  • 董卓原本出身低层草根 董卓是怎么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董卓

    对董卓是底层草根,是如何逆袭到人生巅峰,却骤然失败身首异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董卓在三国历史上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于董卓的评价都是一边倒,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有“权臣”、“残暴”、“乱臣贼子”、“骄奢淫逸”等等,都是一些贬义的词语。看到这些标签,我们不禁要问,既然董卓

  • 阴丽华的一生是什么样?她为何能成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阴丽华,汉朝

    阴丽华,东汉光烈皇后,东汉第二任皇后。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千古名言出自刘秀之口。未发迹之前的刘秀,籍籍无名。路过新野时,对貌若天仙的阴丽华心驰神往。回到长安后,见到执金吾出行的空前盛况,更是羡慕有加,于是有了那样的赞叹。刘

  • 楚汉之争时刘邦攻入彭城 刘邦为何没有霸占虞姬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邦,楚汉之战,虞姬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曾在楚汉相争初期攻入彭城,为何没霸占虞姬?是妇人之仁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楚汉相争的初期,陈平背楚投汉,投汉第一天,就为刘邦献上了一个“奇计”,即直取彭城。当时,项羽正因齐王田荣对他天下共主身份的挑衅而攻打齐国,虽然齐国被项羽打下来了,但项羽不解气,在

  • 除了匾额后面的那道密旨外,雍正真的准备了另外一道密旨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清朝

    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呢?说起来,雍正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