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庶进曹营未献一计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徐庶进曹营未献一计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340 更新时间:2024/1/25 5:08:02

对在真实的历史上,徐庶有没有在曹营中为曹操出谋划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时期,隐士徐庶在曹营真的“不献一谋”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歇后语大家都知道,除了指代关羽忠义,还有就是指代徐庶对刘备的忠心了。在演义中,徐庶化名单福,投靠刘备,是刘备手下第一个全能谋士。之前的刘备,手下人才虽多,但没有这种全职谋士。而随着徐庶的加入,刘备集团的战力也是大大的提高,成功过地击败了曹仁大军。曹操在得知刘备实力提升的原因后,用程昱之计,假借徐庶母亲的书信,将徐庶给骗到了曹营。

既然是徐庶母亲相招,刘备也无法阻拦,只能放徐庶离去。而徐庶在来到许都时,见到母亲,一番交谈,当即就明白自己被骗了。而徐母刚烈,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使得儿子徐庶做出错误选择,竟然直接自尽了,见到母亲去世,徐庶十分愤怒,发誓绝不为曹操献出计谋,不过为了长伴母亲的坟茔,时常祭拜,徐庶也没有离开许都,一直待在曹营之中。

在演义中,徐庶发誓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实际上他是做到了的!

曹操率军南下,让徐庶去劝降刘备,而徐庶见到刘备后,直接告诉了刘备,曹操的真实意图。

演义原文: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

徐庶虽身在曹营,然而他的心思其实一直在刘备处,见到刘备,他立即告知曹操的真实意图,提醒刘备赶快撤离,一片忠义之心,感动天地。

而在赤壁之战时,徐庶更是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阙泽的诈降计,庞统的连环计,周瑜的火攻之计,但是他为了故主刘备,并没有将这些计谋告诉曹操。反而是寻找机会,提前撤出了曹营,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不献一谋”!不过自此以后,徐庶在演义中也再也没有露面了,很有可能曹操在经历赤壁大败后,重新复盘,发现的徐庶提前离开的不对劲,所以不敢再重用徐庶了,徐庶有可能就此埋没于人海了!

演义中徐庶被描述成了一个超级隐士,对刘备忠心耿耿,进入曹营后,也并没有给曹操出谋划策。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情况却有点不一样。

真实历史上的徐庶,同样是和诸葛亮早就相识,不过并非是在他离开刘备时才推荐的诸葛亮,而是一早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两人还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时间。曹操挥军南下时,徐庶的母亲实际上并没有在许都,而是在刘备营中,跟随刘备一起逃亡,只不过在长坂坡时被曹军捕获。而徐庶在得知母亲被俘之后,为了保护母亲的安全,选择了去往曹操营中。

《三国志》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正史中,到这里为止,对于徐庶的描写就比较少了,也并没有关于徐庶不帮曹营出谋划策的记载,而且徐庶在魏国还是做了官的。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不过很显然,徐庶虽然在魏国为官,但是官职并不高,以至于诸葛亮听闻徐庶在魏国的官职后,都发出如下的感叹。

《魏略》: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估计当年罗贯中也是因为这一条记载,得知徐庶在曹营并没有做多大的官,所以才有了徐庶在曹营“不献一谋”的设定。毕竟徐庶可是非常有才能的,刘备和诸葛亮都非常看重他,能得到刘备诸葛亮二人的看重,怎么会是一个泛泛之辈?所以说诸葛亮听闻徐庶才能不高,才会疑惑,难道是魏国人才太多,才使得徐庶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

其实我们从诸葛亮的这番话就能琢磨出一点东西:当初离开刘备的徐庶,是肯定没有说过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话语,如果真这样说了,诸葛亮就不会疑惑为啥徐庶的官职这么低了。而且徐庶和诸葛亮都是身负大才,身处乱世,都想建功立业,绝对不会浪费自己的一身才华的。那么为何徐庶最终的成就不高,在魏国的官职不大呢?

本文认为:徐庶既然能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认可,说明他的才能还是比较出众的,即便是在魏国,徐庶也出类拔萃的那一拨人物。只不过由于徐庶投奔曹魏时,魏国的结构都已经趋向于逐渐稳固,徐庶又是个从刘备这边投奔过来的人,无依无靠,没有支撑,在正常的官职晋升途中当然是比不过那些世家大族。尤其是到了后面,曹丕、曹叡为士族大开方便之门,徐庶这种没有家族支撑的才人,当然是会受到世家大族的打压,无法跻身于庙堂前方。

实际上,就算当时诸葛亮投靠了曹魏,最终的成就肯定也是没有他在蜀汉高的!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和他的才能有关,还和平台有关!

标签: 徐庶曹操

更多文章

  •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丁奉,东吴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军前屯,迁灭寇将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永安三年(2

  • 柴荣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柴荣,五代十国

    柴荣,后周第二位皇帝,曾改姓郭,继位后恢复柴姓。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显德元年(954年),32岁的柴荣成为后周皇帝,面对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乱局,他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大志向。此后柴荣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开疆拓土,使得后周日益富强。显

  • 陆胤:东吴将领、丞相,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陆胤,东吴

    陆胤,字敬宗,吴郡吴县人,左丞相、嘉兴侯陆凯之弟,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将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陆胤初任御史、尚书选曹郎,太子孙和听到他的名声,以特殊之节待他。适逢杨竺等亲附鲁王孙霸,与孙和分庭争斗,暗地相互谗毁结怨,陆胤因此获罪入狱。后任衡阳督军都尉。赤乌十一年(248年)

  • 三国时期许褚手下的那支队伍战斗力如何?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许褚,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许褚是曹操手下大将,正史中记载,许褚腰大十围,勇力绝人。后来,许褚成为曹操的贴身护卫,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曹操,立下大功。许褚和典韦都是以猛著名,也都深受曹操喜爱,两人不相上下。然而,许褚手中有一支奇特的队伍,让曹操非常喜欢,堪称

  •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桑弘羊,西汉

    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桑弘羊之所以会受到汉武帝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搞钱。这个特长,如果换到别的皇帝那里,可能并不是太重要的能力。但是对于能烧钱的汉武帝来说,那简

  • 王希孟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希孟,宋朝

    王希孟是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宋徽宗做皇帝并不称职,他在位时昏庸无能,朝中奸人当道。因此在他统治时期,时局动荡,起义不断。再加上金人入侵,而他不仅拿不出相应的策略,还任由佞臣胡作非为。因此,吏政更加黑暗腐败,军队也毫无斗志。不过,宋徽宗又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有才华的皇帝,他不仅

  • 历史上朱厚照为何会早逝?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厚照,明朝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年号正德。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正德16年3月13日深夜,北京紫禁城西北的豹房外,在一条幽深昏暗的长廊尽头,两个太监正倚靠在柱子上打盹,他们是奉旨前来照看久病的明武宗朱厚照的。在服侍完朱厚照宽衣就寝后,两人赶紧趁着这个空档小憩一会儿。

  • 黄忠在三国武将排名中不许褚高,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黄忠,三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汉末三国,名将辈出,因为演义的渲染,民间有一个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吕布排在第一,无可争议,其他的有些出入,但是,基本都能说得过去。这

  • 朱温比曹操还要厉害 朱温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温,五代十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朱温比曹操还狡猾,为何无法统一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末年,经过黄巢起义的打击,李唐江山摇摇欲坠,各地藩镇拥兵自重,朝廷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在乱世之中,来自砀山县的无赖朱温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先跟随黄巢起义军,后投降唐朝,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成为当时势力最

  • 赵楷、李遵顼都是两宋时期的状元,他们的一生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楷,宋朝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如果在殿试中考了第一名,就称之为“状元”。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中国古代,自隋唐时期出现科举制以来,无数人为了中科举当官而前赴后继,忍受寒窗苦读。科举考试最终考核出来的第一名叫作状元,是经过层层考核涌现出来的天才,历来受到帝王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