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在《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可见姜维的才智。但是姜维毕竟是武将出身,和诸葛亮的谨慎不同,姜维胆子很大,不考虑后果。最终他的死也与他的这份胆量脱不了关系,那么姜维怎么死的呢?
姜维早年在曹魏任职,后投靠诸葛亮,成为蜀汉名将,一般认为他是蜀国人。三国时期的姜维可以说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不仅文武双全,还深深获得了诸葛亮的真传。费祎去世后,姜维独自掌握了军权,没有忘记丞相诸葛亮生前的遗言,多次率领军队进行北伐曹魏,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帮助汉室。然而,当他与钟会作战时,后主刘禅却像邓艾进行投降。
尽管如此,姜维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他知道曹魏钟会怀着二心,就假装向他投降,火上浇油,忽悠钟会造反。姜维的想法很好,但他高估了钟会的能力,不久钟会就败了,姜维怎么死的,姜维也死在魏军手里,结局不是一般的凄惨。
很多人认为姜维是三国后期不可多得的人才,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个人战斗力,几乎没有人能赢,为什么会有这么凄惨的结局?蜀汉将军廖化临终时对姜维说:“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一句话说明姜维兵败的惨案原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智不出敌”。这里说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迫使刘禅投降的邓艾。出身贫穷的邓艾从小胸怀大志,精通兵法,但一直没有被重用,做了近20年的小官。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司马懿发现邓艾是难得的奇才,立即提拔起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他。邓艾没有让司马懿失望,逐渐成为曹魏著名的将军,与姜维进行了多次战争,挫败了北伐的意图。客观上,姜维也是得不到的人才,但他比邓艾差一点,所以廖化评价他说:“智不出敌。”
廖化说姜维“永兵不厌”,意思就是穷兵黩武。姜维掌权不到10年,接连进行了11次北伐,使原本的蜀国雪上加霜。每次作战,无论结果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会失去很多士兵,消耗大量粮食补给。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邓艾即使不偷渡阴平,蜀国迟早也会因为频繁的战争而崩溃。
姜维怎么死的,姜维对此也很清楚,但他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他努力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除了继续和魏国战斗,别无选择。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还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