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代第一女词人贺双卿

清代第一女词人贺双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030 更新时间:2024/1/6 9:30:33

贺双卿:18世纪初(清康熙晚年)出生于江苏丹阳的农家女。“负绝世才”,“秉绝代姿”,心有天高,命若纸薄。美慧善良、满腹诗才,遵从父母之命嫁给粗俗难耐的周大旺。婆婆横挑鼻子竖挑眼,丈夫老拳相向,满腹的委屈幽怨只能借助于诗笺表达。有人感叹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有人称她是清初第一女词人。她的命运是古代中国下层女性的一个缩影。……

清初康熙年间,江苏丹阳出了一位很有学细胞的美才女,名叫贺双卿(1715~1735)。其凄婉的人生经历很有特点。她既非出身室贵族的富家女,也非少女时代即选秀入宫的嫔妃媵妾,更非堕入风尘色艺俱佳的青楼女子。她是出生在社会最下层的农民家庭的女儿,却和普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少女时代对人生和未来充满憧憬。她美慧善良,文弱纤秀,满腹诗才,然而在那个封闭愚昧的时代,她只能嫁给“门当户对”的庄稼汉。婆婆年纪轻轻即丧夫守寡,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成人。儿子是她整个人生的希望和寄托,代表了她的整个世界。儿子周大旺在一种畸形的母爱环境里长大。(在这种家庭里,婆婆、儿子的心理都不可能像一般家庭那样正常和健康。)婆婆害怕媳妇夺走她的爱,(母爱。)儿子周大旺对母亲惟命是从。贺双卿的悲惨命运可想而知。丈夫不但不懂得怜香惜玉,反而坚定地站在母亲一边参与对她的虐待。

任凭婆婆和丈夫的百般凌辱,苦命的双卿有泪只往肚里咽。贺双卿的故事非常典型,她是古代中国千千万万农家妇女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这种情节在中国古代戏曲故事中多有体现。(譬如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但贺双卿的故事也有新意。这就是,当千千万万受迫害被压迫的妇女面对种种磨难无法忍受和解脱时,往往选择轻身,而贺双卿则是将她遭受苦难的痛苦历程以诗歌的形式留给了后人。

贺双卿的家庭是地道的农民。但她的舅父是乡间的私塾先生。(一说私塾中的杂役。)幼小的双卿常去舅父处玩耍。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成为一名编外学员。就是在这种半自学状态下,这位极具文学天赋的少女,竟然“无师自通”,领悟到了做诗赋词的真谛,学会了吟诗作赋。(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她的诗才比那些受之名师、寅夜苦读、穷其一生的学子,不知要优秀多少倍。由此可见,文学的天赋和灵性是多么重要。)

贺双卿惊人的文学才能,宛如在与世隔绝的荒野中修成的武功,既不为人识,她自身也不知其功力几成。她若是个男儿,家人或许会将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从而也就有了度量的尺子。偏偏她是女儿身,家人没指望她去博取功名,当然也不知道她身怀绝技,具有非凡超人的文采。在封闭落后的乡下,谨守妇节的贺双卿在婚姻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她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嫁到孤儿寡母的周家。

无论是美丽还是诗才,贺双卿都像荒原上一朵野生的百合花,默默开放,随风摇曳,无声无息。直到有一天,一个男人偶然走过这片荒野,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带着浓郁诗意的馨香,发现了这朵野百合。

男人名叫史震林,是贺双卿婆家周大旺同村人。这位以“载异书,携美人,登名山,遍采歌咏以为一代风雅”的不凡之士,高寿87岁,是乾隆二年(1737)进士。1733年,史震林建议敞开绡山耦耕书院大门,广收博纳本地与外县的各路学者文人。就是在这一年,他偶然结识了同村周家刚娶的新媳妇贺双卿。

据史震林《西青散记》记载,1733年四月的一天,史震林邀段玉函等数名才子回村游玩,偶见一美艳少女手执畚箕出外倒垃圾,很觉惊讶:自己出生金坛,怎么从未见过这位美貌少女呢?再看垃圾中竟有不少树皮纸屑,上面隐约有笔墨痕迹。凑过去捡起来一看,竟是残缺不全的诗作。

经打听,史震林等很快得知了双卿凄惨的境遇,于是主动探访。捧读双卿完整的诗作,敬佩同情之情油然而生。双卿钦慕才子们的风度和才华,遂与史震林等诗词唱和,腼腆而拘谨,“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史震林等人在极端同情之际,曾思想帮双卿摆脱困境,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贺双卿却忧伤道:“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

直到去世之前,贺双卿对来自婆婆和丈夫变本加厉的折磨和凌辱,始终默默承受而不作任何抗争。(“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暗夜漫漫,贺双卿看不到一丝光亮,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幽怨可想而知。贺双卿去世之后,从长安搏取功名归来的史震林收到贺双卿留给他的一首词:

终日思君泪空流,长安日远,一夜梦魂几度游。堪笑辛苦词客,也学村男村女,晨昏焚香三叩首。

求上苍保佑,天边人功名就,早谐鸾俦。应忘却天涯憔悴,他生未卜,此生已休!

史震林大贺双卿20多岁,从词中看出贺双卿对史震林已是情根暗种,却不敢有丝毫表白,“他生未卜,此生已休”,内心深处的绝望溢于言表。捧着贺双卿的绝命词,史震林热泪纵横,泣不成声:“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

为贺双卿真情所感的史震林开始全力搜集她的诗词。贺双卿做诗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丈夫婆婆不允许她写诗,见她写诗作词非打即骂,并将她从娘家带来的笔墨纸砚统统扫地出门;她身体虚弱,终日劳作,斟字酌词、专心写作的时间也少。贺双卿写诗作词,并非要流下传世之作,她只是想以诗句宣泄悲郁、抒发情怀,为她灰暗的生命点亮一盏属于自己的精神的灯,(就仿佛遍体鳞伤的羔羊躲在阴暗角落里舔血时轻声的呻吟。)或有意毁弃,或以粉笔芦叶为具,粉脱叶败既佚。史震林历经艰辛,仅收集到幸存的14首诗词。

史震林一生著述颇丰,但他对中国文学史最重要的贡献,则是发现并真实记录了女词人贺双卿凄婉短暂的人生历程和她不朽的诗篇。后人将14首诗辑为《雪压轩词》刊行。虽然只有14首,足以奠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清代第一女词人”、“清代易安”,两顶桂冠均当之无愧。

婆婆和丈夫的无情折磨,加之过度劳累,贺双卿一病不起,终于在无望的幽怨中含恨死去,年仅20岁。(她以生命的代价告诉后人,远离那黑暗的制度、愚昧的年代是多么幸运。)

贺双卿悲惨的人生遭遇可以省略,但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食粮却值得仔细品味、反复咀嚼。

其一:

命如蝉翼愧轻绡,旧与邻娥一样娇;

阿母见儿还识否?苦黄生面喜红绡。

其二:

冷厨烟湿障低房,爨尽梧桐谢凤凰;

野菜自挑寒里洗,菊花虽艳奈何霜。

其三:

雪意阴晴向晚猜,床前无地可徘徊;

纵教化作孤飞凤,不到秦家弄玉台。

诗句诉说着她的苦命与无奈。可她无力抗争,甚至还努力做一个克尽妇道的好妻子,向粗俗的丈夫暗付一片柔情。丈夫外出打柴,她在家中牵挂担忧;家中无钱交租,她典出陪嫁的衣裙,以为丈夫留下保暖的棉衣。片片柔情,都记在了她的诗中:

其一:

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

留得护郎软絮暖,妾心如蜜敢嫌君。

其二:

编纫麻鞋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

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这种贤良有德的妻子,多少男人遍烧高香也百里难寻、百年难期,贺双卿粗俗愚蠢的丈夫却毫不领情。在母亲的挑唆下,对身单体弱的双卿动辄打骂,百般羞辱。繁重的体力劳动及丈夫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双卿的玉容月貌,却难以消磨她的一腔才情。纸用尽了,便在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就以炭棒替代。婆婆多次淫威大发,将她的竹笔折断,诗稿焚毁,反而激起她心中的悲情。贺双卿留诗14首,几乎首首含悲,句句带泪,字字泣血。

后人所以把贺双卿誉之为清代李清照,大体因为贺双卿所作的两首《凤凰台上忆吹箫》,特别是那首《赠邻女韩西》: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是今宵。

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这首词据称是送别友人而作,巧用叠字20多个,丝毫不露牵强痕迹,既真切表达了惜别女友的深情,又将自己身处的凄凉尽皆倾诉,堪与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句媲美,末尾三句,“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真余怨无穷,扣人心弦,令人惨然动容。

古来红颜薄命,但薄命如贺双卿者,实属罕见。李清照中年历经国破家亡之痛,后嫁夫休夫,晚年在悲苦寂寞中离世,但她早年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美满,与夫婿赵明诚总算也有过一段志同道合的恩爱生活。朱淑真遇人不淑,郁郁不得而终,但所嫁的丈夫颇有家财,她也从未为柴米油盐担忧,只因她心中始终有个想念的人,才生出百般的不满意来。较贺双卿稍晚的吴藻更是在丈夫的纵容下恣意行乐,纵酒狎妓。只有苦命的贺双卿,自始至终处于赤贫阶层,不要说品茗赏花,便是连娘家陪嫁过来的几件新衣也给典了出去。所嫁的丈夫不仅没有朱淑真、吴藻丈夫的那种宽容与忍让,能够听到他一句好言语,只怕就胜过天堂的福音了。后人以“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来形容贺双卿嫁给周大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附录贺双卿《雪压轩词》(五首)

1,浣溪沙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

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支。

2,望江南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怅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3,湿罗衣

世间难吐只幽情,泪珠咽尽还生。手捻残花,无言倚屏。

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双卿。

4,惜黄花慢孤雁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愁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梁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惊,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阑,倦飞误宿平田。

5,凤凰台上忆中吹箫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三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

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空惊。

标签: 贺双卿丈夫双卿

更多文章

  • 乾隆皇帝和香妃的故事 历史真有其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香妃,乾隆,容妃

    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其实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根本无从考证。但乾隆帝只有一个维吾尔族妃子却是史实,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内,却引起了一批骚人墨客的兴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编造出一个“香妃

  • 清末奇女子赛金花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赛金花,妓女,金花

    赛金花(名为赵彩云)拥有着极为传奇的一生,这种经历放在今天都是人人纳罕,何况是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民国时代,而且又是个人所不齿的妓女所经历的呢?尽管人生传奇,但她也和其他八大胡同的妓女一样,无论是头牌红姑娘还是仅为糊口的卖身女,最后都逃不开风尘血泪痛无言的悲惨命运。同样是下场凄凉,赛金花死前若回忆

  •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良玉,公元

    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大部分时代都处于男权时代,男人出将入相,建功立业,女子在家相夫教子,赡养公婆,作为男人的附属存在。但是尽管在男尊女卑,地位极其不平等之下,也有许多女子闪耀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辉,这就是所谓的”巾帼红颜“。而在众多女性名人,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她就是秦良玉。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女性名

  • 陈圆圆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陈圆圆,吴三桂,田弘

    陈圆圆,明末清初的一代佳人,秦淮八艳之一,具有倾国倾城之貌,一生称得上传奇,但也充满了悲剧。十几岁的时候,陈圆圆就开始小有名气,后来到梨园演弋阳腔戏剧,很快就成为当时的名角。后来,一位公子哥以重金赎陈圆圆为妾,但因正妻所不容,没多久就离开了。虽然有着过人的姿色,但陈圆圆的要求并不高,只想找一个有情郎

  • 古代公主封号,古代有名的公主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公主,回纥

    中国古代公主的封号有三种,分别是以国名、以郡名、和以美名或者各种褒义词封号。首先,以国名封号的公主,在宋代较多,像宁国公主、岐国公主,霍国公主、陈国公主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公主,宁国公主,唐肃宗李亨之女,也称萧国公主。最初嫁给郑巽,但这个人在安史之乱前就死了。后来因为回纥帮助唐朝一起平叛安史之乱,

  • 战国红颜之芈月传奇,纵观芈月传奇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红颜之芈月传奇

    战国红颜之芈月传奇,是许峰、陈米麒,主演的网络电视剧。如果2015年之前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绝大多数人可能对芈月并不熟悉,可是随着《芈月传》的热播,这个人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那么真正的芈月,是什么样的人,她和电视剧演的那个人有什么区别呢?2004年,在陕西西安发现芈月的墓。在礼仪和法律严格的奴隶封建

  • 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炎的皇后,杨艳

    杨皇后的病日益严重,她想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了,唯一牵挂的便是自己的的儿子,她怕自己一死,皇上宠幸胡芳将她扶为正宫皇后,那肯定要影响自己的儿子将来当皇帝。她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好主意。这一日,司马炎正在胡芳寝宫与她厮混,忽然有个小太监急匆匆跑来,想说什么事,但似乎又不敢。司马炎一眼瞥见.便问道:“有什么

  • 历史上贾南风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怎么干预朝政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贾南风,卫瓘

    公孙宏的计谋便是借贾后之手除掉二人,因为他早就看出司马亮专权,贾后不满。而卫瓘是个忠臣,多少阻碍了贾后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并且卫瓘曾劝武帝废掉太子司马衷,武帝还曾因卫瓘的女儿貌美不愿选贾南风为太子妃。贾后是个妒忌成性心胸狭窄的人,岂能忘掉这些呢?重新启用卫瓘,不过是权宜之计。此时新仇旧恨加在一起,她

  • 沉鱼落雁的意思,“沉鱼落雁”分别有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沉鱼落雁的意思

    沉鱼落雁的意思,说起这个就会想到这四位: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誉。从历史上看,西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呢。她原本是越国的女子,因为天生丽质,被越王利用,当时西施已经是人尽皆知。不仅老百姓,动物们也崇拜她。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说明了这一点。据说当时西施正在河边洗白色

  • 历史上的贾南风是怎么样夺权的?她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贾南风

    贾后的堂兄贾模为平阳乡侯、舅父郭彰为散骑常侍。这些人在铲除杨氏过程中捞到了好处,但分赃并不均,尤其是楚王司马玮,他认为自已是铲除杨氏的主力,而没有获得太多的权力,心有怨恨。而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知道,司马玮凶猛残暴,难以控制,是他们执政的主要威胁,所以,他们两人便想让司马玮等诸王返回自己的藩国,这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