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似乎失败者也失去了被赞扬的意义,可对于刘邦、项羽来讲,好像又并不是这么回事,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诗来看,项羽依然被称颂着、赞扬着。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话出自《夏日绝句》,为李清照所作,在靖康二年的时候,金兵入侵中原,一时间哀嚎遍野,金兵闯进城内,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向南迁移。其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任建康知府。夜里,城中忽然爆发叛乱,赵明诚哪见过如此阵势,被吓得仓皇逃跑。李清照想起被践踏的山河,想起丈夫的行径,倍感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在暗讽南宋王朝和仓皇奔命的丈夫及自己。
其诗开头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便将那种生死无畏的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出来,让人肃然起敬。简单十个字却是一种精神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因此,项羽英雄之名才流传甚广。
而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是说在与刘邦商定鸿沟分天下之后,项羽率军返回彭城,没想到刘邦出尔反尔,命韩信在垓下设伏,杀掉项羽。那一夜悲歌吹散八千子弟兵的斗志。苦战之下只剩二十八名勇士。项羽闯出埋伏后,只剩项羽孤身一人,他逃至乌江,后有追兵,幸得乌江亭长为他博了一条生路,希望项羽乘船返回江东,日后定能东山再起。项羽摇摇头说:如今天数己定,四海已奉刘邦为主,这是我命不逢时,是天要亡我,不是因为我战争失败了,不过如今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后他将乌骓马交给亭长,自刎而死。
“不肯过江东”点出了霸王命丧乌江的真相,而因为项羽那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项羽最后走投无路下所做无奈抉择。而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抉择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气魄,和如今一味龟缩不出的宋王朝形成鲜明对比。
“至今”两字更是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