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赵括相信每个人都会立即想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说的就是赵括,也正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赵军被秦军打败,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陷入亡国危机。所以许多人把长平战争的失败归因于赵括,认为赵括是一个无能的将军。那么,历史上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父亲是赵奢,当时一位著名的将军。赵奢在“阏与之战”中一战成名。当时的秦国名将胡阳率领十万大军围攻赵国的阏与,很多人都认为这一次,秦国一定会占领它,但没想到,最终赵奢仅以一万多兵击败了秦国十万大军,让人佩服,赵奢也因此一战成名。
赵括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天生就懂行军打仗,父亲也有意培养他,让他从小熟读兵书,教他打仗的方法。从小赵括就天资聪颖,对兵法的研究比他父亲更胜一筹,因此被称为天才少年。然而,赵奢并不看好儿子的天赋,他认为虽然他的儿子非常熟悉孙子兵法和军事理论,但他从未在战场上受过训练。要知道,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并不仅仅靠理论知识就能打败对方。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作战,尽管秦国相对强大,但是赵军由廉颇镇着,秦军暂时对赵军毫无办法。两军一直处于僵持状态,这时秦军看到赵国屡攻不下,损失了很多士兵,就有些浮躁了。因此,秦国宰相范雎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怕廉颇,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听后信以为真,准备让赵括代替廉颇和秦军作战,但他的提议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他们都认为赵括只会读军事书籍,没有上过战场,不懂得变通,如果他上战场,赵国将不可避免地被打败。可惜赵王早就对廉颇的打法大为不满,一直想换将军。因此,赵王根本不听这些劝说,坚持让赵括领兵作战。
果然,经过40多天的战斗,赵军耗尽了弹药,士兵饿得无法集中精力战斗。后来,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试图突围,但失败了,他也在突围中被射死了。而在这场战争之后,赵括也因此被认为是纸上谈兵和无能之辈的人。但这真的能代表赵括无能吗?
赵括真的无能吗?很多人说,是因为赵括,赵国差点毁了。但事实上,按照当时的情况,不管换哪个将军,最后都是赵国输。此外,赵括虽然战败,但也重创了秦军,使秦军损失了20多万大军。因此,赵括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