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为什么也叫百纳衣?其实袈裟这个词本身并不是说衣服。袈裟是梵文,意思是“不正、浊、杂”。所以只要是不正,杂乱,染坏的,就叫袈裟。很多东西都可以叫袈裟:和尚托钵乞食,那饭叫袈裟饭,因为是很多人供养的,夹杂在一起的。这顿饭有很多口味,很杂。便叫袈裟味。
那袈裟衣是什么意思?不是正色,是多种颜色混在一起的衣服,叫袈裟衣。
起初,僧侣们穿的袈裟只有三衣,即五衣,七衣和祖衣,而五衣则是用五件布缝制的衬衣。七衣使用7条布缝缀成的上衣,而祖衣,也被称为大衣,是用9-25布缝制的,通常只在会见礼仪或外出时穿着,比较正式。
在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工厂可以大规模生产衣服。当时资源非常贫乏。布料都是手工编织的,衣服也是手工制作的。出家人的衣服从哪里来?百姓家里人穿的衣服都破到扔了。和尚从垃圾堆里捡出来,把旧衣服里能用的布料剪下来,再拼凑成一件衣服。因为是捡来的,颜色不一定一样,所以拼成一件衣服后,就要简单的染一下颜色。这便成了袈裟。
而且为了表示朴素,和尚不穿正色。正色一般指青,黄、蓝、赤、白“五正色”和绛、红、紫、绿、碧“五间色”,使他们把衣服染成铜青,泥褐和木蓝色。这种和尚的衣服缝制有严格的规矩,大多都是使用若干条长方形的。
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这个百衲的意思,凡是把一套完整的东西与零星材料结合在一起的,都被称之为百衲。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
经常生病和遭受灾难的儿童必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百姓的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找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服。
吃千饭就是挨家挨户要一把米混在一起煮着吃;穿百衲衣服意味着挨家挨户要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服穿。吃千饭只是象征性的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民俗专家说,按照习俗,当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父母要报答当年讨过布的人家的恩情。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