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民间关于同治皇帝的死说法有三种 其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272 更新时间:2023/12/18 7:37:51

还不知道:同治皇帝死因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治皇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元1875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关于同治是怎么死的?民间有几种说法,但没有一种说法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就连可信度最高的死于天花说,即便有清廷档案《万岁爷进药底簿》作为证据,还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于民间传说的同治皇帝死因:天花、梅毒、疥疮,哪一种更可信呢?

一、疥疮

先说一说最不可能的死因:疥疮。有人说同治是死于疥疮,我认为不太可能,我们先看看疥疮的症状是什么:“疥疮是由疥螨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柔嫩之处有丘疹、水疱,阴囊部位瘙痒等”。我们再看清宫档案中记载的同治患病后的症状。

同治的症状除了水疱与疥疮相似外,而同治其他诸如头痛、背痛、发等表现,则都不是疥疮的症状,再说,疥疮也不至于要了同治的命。所以,有人认为,说同治患疥疮,应该只是清廷为了掩饰同治的真正死因而已。所以,同治死于疥疮之说基本可以排除。

二、天花说

根据清宫《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同治皇帝的诊断记录,现代医学专家进行了研究,认为脉案和用药处方都是符合治疗天花的。根据这份脉案记载,同治帝是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三十日患病的,其表现有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皆符合天花的症状。御医用了生地、元参等十二味中药进行避风调理。第二天,疗效很明显,但又有瘟痘出现。御医经过合议,又采用清解利咽进行调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经过御医两天的治疗,同治的痘颗很快开始表发,有些症状开始减退,但又出现新的问题,同治的瘟热毒滞到了头面部,以致头面、颈部痘粒稠密,有些痘颗出现紫滞,这也表明同治的天花,已经发展得很严重了。到了十一月初三,同治的天花痘颗继续发了出来,病情恶化,好在经过御医的用心调理,同治顺利的闯过了重要一关,病情趋于平顺。

但同治的病情在第九天突然出现了逆发展,因其体质本身就较弱,出现了并发症;十一月十九日,同治的病情恶化,痘毒浸入器官,身体多处痈毒出现溃烂,腰部与臀部痘疮已连成了一片,出现了脓血外流的情况。到十一月三十日,同治就开始神志恍惚,失去知觉,奄奄一息了。十二月初五,同治帝就因医治无效去世了。

在《翁同龢日记》中对同治患病及治疗的记录,也非详细,与御医的记载经过对比后,基本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同治应该是死于天花病。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同治不是死于天花,而是死于梅毒,正是因为御医将梅毒按照天花来治,才导致同治医治无效的。

三、梅毒说

不过,《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虽然可以说明,当时御医的脉案和治疗方子是治疗天花的,但也没有否定说,同治得的肯定不是梅毒。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御医诊断同治患了天花,同时也有梅毒,但碍于皇家颜面,谁也不敢明说,只能按照天花来治,所以直至回天乏术。

据给同治皇帝看过病的一位医生张午桥说,只有他给同治开的方子是治疗梅毒的,但因御医会诊后认为同治得的是天花,所以没用他的药方,直到同治去世后,慈禧才发现只有张午桥的诊断对症。后来慈禧多次提拔张午桥,官至太医院院判(相当于院长)。

另外,根据外国医学团体的内部报告,同治至少在四五年前就染上了梅毒,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梅毒已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这才是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至于同治如感染的梅毒,也有一些传言。

同治在十一岁时,两宫太后为他选皇后,慈禧喜欢侍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而慈安太后喜欢侍郎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安就征求同治的意见,同治认为富察氏举止轻佻,而阿鲁特氏较为稳重,于是就选了阿鲁特氏,因为有慈安做主,所以,慈禧虽然很生气,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听自己的话,但也只得册阿鲁特氏为皇后;碍于慈禧的面子,富察氏也被封为慧妃。

同治皇帝婚后和皇后感情很好,对慧妃却很疏远,这惹怒了喜欢慧妃的慈禧,慈禧就经常找借口训斥皇后,并教训同治不该沉迷后宫,不思祖宗基业;受到训斥的同治,索性皇后和慧妃那里都不去了。孤独无聊的同治,就偷偷地和贴身太监一起,到宫外去散心,为了避免碰到熟悉的大臣,同治就让小太监带他到一些下等妓院去玩,久而久之,同治就染上了性病。但这也仅仅只是民间传言而已。

结束语: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同治死于天花的说法可信度更高一些,毕竟有相关医案记载佐证。天花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相传十八世纪,欧洲因天花造成约一亿五千多人死亡,可见这种病是多么可怕,直到发明接种牛痘,才预防了此病的发展。同治时期,医疗条件落后,患了天花的同治,最终没能治愈也是有可能的。

标签: 清朝同治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霍去病是怎么死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v,汉朝

    霍去病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在电视剧《卫子夫》中,霍去病突然死在皇宫中,类似心脏病之类的病因。而真正的史书中,霍去病的死却似乎显得更加神秘。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录了汉武帝为霍去病操办后事的场景,却只字未提霍去病的死因。24岁,如此年轻

  • 康熙朝的三大重臣分别是谁?佟国维为何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佟国维,清朝

    佟国维是清朝十分著名的官员,他一生为人谦逊,为官十分优秀。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康熙的三大重臣明珠,索额图,佟国维都出身显贵。他们不仅出身于满清八旗中的上三旗,且都是皇亲国戚。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康熙一朝,都凭着卓越不凡的才干和能力,得到了康熙的倚重,从而在朝堂上权势显赫,位极

  •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之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祁镇,明朝

    朱祁镇,汉族,明朝第六位皇帝。年号正统、天顺。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进犯明朝,时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和煽动下,不顾群臣阻挠,匆匆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然而,朱祁镇并没有像先祖们那么打得威风凛凛。他先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转了一圈

  • 三国时期庞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庞德,三国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是个群雄纷争,各诸侯逐鹿中原的时代。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庞德,字令明,南安郡狟道县人。大家对于庞德的熟悉其实更多是来自于演义当中的描述,在演义故事当中庞德曾经与关羽大战数回合而不败。而在正史当中,庞德其实也是西凉数一数二的勇士,在历史当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

  • 以文章闻名官场的上官仪,为何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上官仪,唐朝

    唐朝是个诗歌繁荣、诗人辈出的时代,上官仪就是贞观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也是风行一时的诗体“上官体”的开创者。上官仪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上官弘是北周到隋朝时期大臣。大业十四年,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杀,隋朝宗室及外戚皆被杀害,上官弘也死在其中。当时上官仪年仅十岁,被家人藏匿起来才躲过一劫。为了继续生存,上官

  • 杨修被杀真的是因为鸡肋吗 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杨修,曹操

    还不知道:杨修之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杨修之死,是因为“鸡肋”事件?不要被三国演义骗了。曹魏建立之后,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争夺魏王位的情况。于是曹植与曹丕开始争夺魏王位,因此两人都有属于各自的阵营。曹丕作为嫡长子,在身份上是占据优势的,其次曹植是曹操非常喜爱的,从这一点来

  • 五子良将指的是哪些人?他们在曹魏的地位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辽,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曹魏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他们能征善战,战功卓著,也深受重用,那么,五子良将中,谁受到的待遇最高呢?谁的军衔最高?谁的地位最高?谁的权力最大?这五人中,享受的待遇最高的是张辽和张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辽和张郃都受

  • 汉武帝人生中有多少位皇后 她们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武帝,皇后

    还不知道:汉武帝和皇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多少位皇后?都是怎样的结局?“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

  •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 手底下的兄弟为什么还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邦,汉朝

    对刘邦和兄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刘邦当上皇帝后,的确有许多昔日的“兄弟”、“战友”和部下开始陆续起兵造反,这是历史实事。造反的三种主要情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式的造反代表人物是燕王臧荼。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燕王臧荼

  • 李弘冀:南唐元宗李璟长子,为人猜忌严刻,却颇有军事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唐,李弘冀

    李弘冀(?—959年),南唐文献太子,南唐元宗李璟长子,后主李煜长兄,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称之为“从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曾任吴王,历东宫,后被废。他为人猜忌严刻,却颇有军事才能。当时元宗李璟将政务交由皇太弟齐王李景遂全权处理,李弘冀遂与李景遂爆发皇储之争,萧俨、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