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都城为什么要设在北京 仅仅是抵御边境那么简单吗

明朝都城为什么要设在北京 仅仅是抵御边境那么简单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06 更新时间:2024/2/9 21:36:45

对明朝都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明代把首都设在北京而不是在南京,不仅是为了抵御边境的威胁。

从明成祖朱棣到永乐年间起,明代的都邑便以北京为中心,而南京则是开国皇帝指定的京城,因此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陪都”。这样的处置,一是因为朱元璋在北京的崛起,整个军事政治军团都在北京生根发芽。

而明代一向以“孝”治国,故而北京、南京皆为陪都,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也曾有将京城迁往南京的想法,可惜仁宗死得太早,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南京历来被认为是南部经济中心和南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所以选择北京作为其首都,也是有原因的。大明皇帝,除了加固边境,让皇帝镇边,显然是另有图谋。

朱棣迁都北京后,依然喜爱带兵打仗,把北方的少数民族逼得远离长城,而成祖也十分重视长城的修建,之所以把北京作为国都,主要是因为有了宋朝的前车之鉴。

历朝历代把南京作为首都的国度都是短暂的。所以,为什么要把首都定在北京,这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一、守边镇夷

1、疾病越来越严重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最大的危险在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因此,要想阻止北方的异族入侵,朱棣一向提倡皇帝守国门。

他继位后,将首都迁往北京,以应付北方的威胁。若象宋朝那样,将北疆割让,纵然固守长江,也是徒劳无功,只能造就一个新的元朝。

2、皇帝镇边军

要抵御北方各大少数民族的入侵,必须要培养出一支有战斗力的边军,而边军在北疆,一旦实力强盛,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叛乱,甚至勾结边疆,对大明江山构成威胁。

朱棣深知边关之地的重要性,想要加强对边军的控制,必须在北京设立都城,以加强对边境的控制,一旦迁都南方,必然会面临诸多压力,这绝非简单的力量制衡就能解决的。

二、经济发展

1、人口与粮食

朱棣之之所以迁都北京,也是因为他的经济发展考虑。从唐代起,北方就是各大势力争霸的主要战场,谁能得到北方,谁就能得到谁,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北方的人口锐减,士族、农业、工业都在等待着崛起。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北方不断分裂,文化、人口、农业、商业都在不断地被割裂,而现在,北京作为首都,无疑是一种发展的象征。

只有有了皇帝,南方的商人们才会愿意在这里投资,而北方的人口,也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了足够的粮食和人口,就能抵挡住外来的入侵。

2、筑起屏障

中国南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赋税重镇,在南宋的时候,江南的赋税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到了明代,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朝廷收税的主要区域。

因此在北面修建一座防御工事是必须的,南方地域太过分散、太平坦,而北方则是最适宜防守的地方,而南方则是北方防线的后勤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明朝的兴盛。

假如朱棣没有迁都北京,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那么东北、西北两个地区是否还在我们的国土上还是个未知数,如果不能控制东北,华北就会立即失去,而北方一旦沦陷,南方就是迟早的事情。

三、平稳交接

1、防患未然

迁都北京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权交接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太子都会坐镇京城,以防有什么意外发生,然后在北京建立都城,“挟持”了所有的官员。

而一旦南京建立,北京就会落入他人之手,很容易就会出现两个国家,朱棣就是典型的例子。

2、掌控朝堂

朝中的文武百官数量较多,为了控制局面,必然要向北迁移,如果发生战争,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都在北方,那么官员们当然要反抗,既然是在北方,那就必须要向北方发展。虽然南方的经济实力很强,但如果北疆沦陷,那么整个朝堂都会变得不稳定。

成祖朱棣即位后,将京城搬到北京,一是为了稳固边疆,二是因为皇帝镇边。一是应对最大的威胁,即边患;二是由皇帝亲自驻守边疆,可以有效地控制边疆军队,避免因为自身的力量太过强大,导致叛逆。

三是将北边的政治重心向北转移,以恢复北部的人口与经济,并将重心放在北部;四是在北部构筑防御工事,以防御北方入侵,使南方能安心发展生产,供应粮食,互为补充;最主要的是,北京的设立,可以统筹兼顾,便于政权的更替,可以防范于未然,同时也能约束群臣的行为。

朱棣亲自从北京南下,把自己的亲侄儿朱允炆赶下台,自己的力量都集中在北京,自然要把首都定在北京,而南京,一向被认为是南方的经济枢纽,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有着自己的官僚体制,这也是后来大明分裂的原因。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明朝都城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有哪些猛将战力不输二十四名将,最后却没有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文聘,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汉末三国时代,猛将如云,民间有“三国二十四名将”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这里面,夏侯渊、张郃、周泰、魏延都上榜了,就连张绣这样的人

  • 有哪些与李泌相关的轶事典故?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泌,唐朝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后遭宰相杨

  • 三国曹魏众多武将中,有哪些人有实力能和关羽一战?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在三国二十四将排名中,典韦高于关羽,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们细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即使典韦能活到建安三年,也不敢单挑吕布——他虽然力气很大,但是综合过往战绩来看,他并不具备单挑关羽的资格。在三国名将中,死于小兵之手的屈

  • 汉武帝不是千古一帝吗 汉武帝为什么会是汉朝覆灭的罪人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汉朝

    还不了解:汉武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为何又成了汉朝覆灭的“罪人”?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矛盾的,这源于人们判断事物的方式。有的人就觉得,好人就是十全十美,不会有任何缺点的;他们觉得坏人就是十恶不赦,不会做任何好事的。人们的这种判断事物的

  • 曹魏三代君主都有实权 他们为何都没有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魏,司马懿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曹魏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曹魏三代实权皇帝,为何都放任司马懿?就不怕尾大不掉吗?曹魏是一个特别古怪的王朝,除了真正的奠基人曹操之外,剩下的皇帝对自己亲戚的猜忌,远胜于对其他氏族。残酷的内斗,让本该强盛的曹魏宗室变得支离破碎。而作为氏族中翘楚的司马懿,也在宗

  • 陈平将兵权交给吕后是因为什么?为何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陈平,汉朝

    陈平西汉开国功臣,一生为汉朝安邦定国,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史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这里的“丞相”,指的是陈平。“辟彊”指的是张良的儿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盈死的时候,吕后在灵前痛哭。吕后痛哭,别人都没看出异样

  • 吴三桂当初差一点就击败康熙 吴三桂最后为何还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吴三桂,康熙

    还不知道:吴三桂和康熙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三桂差点就能打败康熙,为何后来会功败垂成?回顾历史,总是有那么多的惋惜与叹息。想那强汉独强而亡,看那盛唐因乱而衰,亦是富宋的积弱久矣,以及最后明朝自缢的崇祯皇帝,每每观之,甚为叹息。对于明朝的迅速灭亡,以及清朝的一统天下,从

  • 郭暧:升平公主的驸马,醉打金枝典故的主人公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郭暧,唐朝

    郭暧(752—800年),字暧,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州市华州区)人。唐朝外戚大臣,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唐穆宗李恒外祖父。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郭氏。门荫入仕,授太常主簿。迎娶唐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拜驸马都尉、殿中监,册封清源侯,宠冠外戚。建中四年(783年),

  • 同样都是造反 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自成,吴三桂

    还不知道:李自成和吴三桂是什么关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自成,出生于黑暗腐朽的明朝末年,因背地里取了两条命,决定从军,最后因上级拖欠军饷而发兵造反。明朝末年,由于明朝腐朽不堪的统治,各地农民军的抗抗行动如火如荼,而明朝自己却不得不镇压抵抗,抵抗清朝的入侵。最后,在这场

  • 刘禅都已经亲政了 诸葛亮为何迟迟不肯还政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禅,诸葛亮

    还不知道:刘禅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后主刘禅亲政后,诸葛亮却不肯还政于他,事后才知真高明。223年3月,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病情加重,将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唤到自己的病榻前,交代后事。刘备对丞相诸葛亮说道:孔明啊,你的才能要比曹魏的君主曹丕高出十倍有余,朕病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