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寇准先祖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迁居冯诩,最后迁居华州下邦。寇准出生于一个豪门贵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次建功,赐以官职为姓。其父寇湘,后晋时考中进士甲科,后被任命为魏王记室参军。因屡有立功表现,被封为“国公”,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准也不遑多让,自幼便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四岁时,他已经写了不少优秀诗篇。十五岁精习《春秋》。
寇准因科举入仕,不过寇准性格刚正不阿,在朝廷上也是敢于直谏,所以宋太宗称赞他是:“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后来,由于奸臣张勋的陷害,宋太宗把寇准贬至青州。
过了两年,宋太宗又想起了寇准,于是把他召回北京,任命为参知政事。没办法,宋太宗也知道寇准是个能人。
公元1004年(宋敬德宋振元年),辽军大举进攻,寇准任宰相。此时,大多数朝臣都打包好了包袱,只等着南迁。不过寇准坚决反对王钦若南迁的主张,据理力争,力劝真宗在洛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在谈到给辽军的银绢数量时,宋真宗对负责谈判的曹利用说:“只要成功,一百万也行”。但是,寇淑准临走时在曹利用低声说:如果银绢超过30万,你就不要回来了。
曹利用被吓坏了,在谈判中尽了很大努力。最后,宋朝每年给辽白银10万两,丝绸20万匹,双方达成和解。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很快寇准又被王钦若排挤出朝廷。此时,距离檀渊之盟的签订还不满一年。
老子说: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为了不显得这些跑路党软弱无能,决定抹黑刚毅耿直的寇准。不仅可以摆脱这个耀眼的标杆,还可以顺便报个人恩怨。
他们每天都围着宋真宗嗡嗡转。真宗耳朵软,再加上寇准上朝提建议从不拐弯抹角,没多久皇帝就撤了宰相的职位,赶到陕西做地方官,距离“檀渊之盟”也就一年时间。
公元1020年(银禧四年),刚回朝廷的寇准又被丁谓排挤去位,被贬雷州(今广东海康)。公元1023年(天盛元年),九月初七,寇准卒于雷州,享年62岁。寇准死后,他的妻子宋氏,入宫启奏,并请求朝廷拨款搬运寇准灵枢。可太宗只抠巴巴给了一点,将棺椁运至宋氏住地洛阳便没了银钱,只能葬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