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宗时期的经济状况

唐玄宗时期的经济状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124 更新时间:2023/12/11 1:46:15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之间,李隆基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天宝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全国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

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状况

生产发展

唐玄宗执政后,政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元时期,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耕地面积

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改革食封制

唐初沿用食封制, 将受封的贵族勋臣称封家,封邑内受剥削的民户称封户。 “封户之物, 诸家自征” ,封家派有专官、奴仆收取租税。遇有灾荒, 封户得不到减免, 封家乘机放贷,高利盘剥。初唐封家一度仅二三家,赏给封家的封户最多不过一二千。后来,封家增多。中宗时达一百四十余家。封户多至一万以上,被剥削的丁男在六十万以上。封户只对封家提供赋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中宗时,宰相韦嗣立说道: “食封之家, 其数甚众,……国家租赋,太半私门,私门则资用有余,国家则支计不足。”

唐玄宗时,任用熟习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为相,将“食封制”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封家至政府领取所得,禁止封家直接苛索封户。这种措施使封家势力受到一定的压抑,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提倡节俭

玄宗於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後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物价十分廉宜。

经济繁荣

农业

开元时期大唐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据统计,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合为46处。玄宗还在全国各地大兴屯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官府仓库了的粮食堆积如山。

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茶叶生产在开元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生产工具还得到了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开元时期的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也出现了景德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

城市规模

开元时期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主要分布在中国,例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其建筑形制不但影响了后世各个王朝都城的建立,还影响到朝鲜和日本。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城的建造都是以唐长安城为模版而建立。

标签: 唐玄宗经济李隆基

更多文章

  • 唐玄宗时期的外交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隆基,唐玄宗,外交

    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中外交往异常频繁。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

  • 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官员们乱作一团。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

  • 唐玄宗李隆基在军事上的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玄宗,军事

    在军事上唐玄宗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李隆基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

  • 唐玄宗李隆基之子李琰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隆基,唐玄宗

    李琰(?-752年),初名李嗣真,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唐肃宗李亨之弟。开元四年(714年),封鄫王,开元十二年(724年),改封棣王,同年改名李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改名李琰,天宝初,为武威郡都督、河西陇右经略节度大使。天宝十一载(752年),因两位

  • 唐玄宗妃嫔莫才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玄宗,后妃,李隆基

    莫才人,《酉阳杂俎》所记唐玄宗的才人。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到鄠县打猎,在草丛中发现一个大铁柜,打开铁柜里边有位女子,女子说自己姓莫,前一天夜里来了两个贼僧打伤其父兄,抢走她锁在铁柜里,藏起来说等今晚再来弄走,李宪命令士兵把刚活捉的黑熊赶进铁柜里按原样锁好,将莫氏带到长安进献给唐玄宗,唐玄宗册封她为才

  • 唐玄宗妃嫔阎才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隆基,唐玄宗,后妃

    阎才人,唐朝妃嫔,并州太原人。唐玄宗的才人。父亲赠朝散大夫、忠王友阎力,母太原郡太夫人王氏,兄宁远将军、守左武卫中郎、上柱国阎义之。开元年间为才人,阎才人生唐玄宗第二十四子李玼和信成公主,阎才人早逝。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八月初五日,母亲王氏出家太平观女道士,道号紫虚。天宝十三载(754年)正月廿

  • 李斯和赵高合谋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的过程中于沙丘驾崩。原本按照秦始皇的遗嘱,继承皇位的人,应该是长子扶苏。但赵高却和李斯矫诏,立公子胡亥为继承人,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很多人想不通的是,秦始皇死后,李斯作为大秦帝国的丞相,新皇帝上位前最有权威的人,为何要与赵高这个宦官合作?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

  • 唐玄宗妃嫔刘才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隆基,唐玄宗

    刘才人,唐玄宗妃嫔之一。生卒年不详,玄宗为临淄王的时候,刘氏纳入玄宗府邸,得宠,生皇八子光王李琚。唐玄宗为临淄王,刘氏得幸,生光王李琚。其后随着武惠妃受到玄宗隆宠,原本自皇太子时代就受宠的赵丽妃、皇甫德仪等嫔妃纷纷失宠,遭到疏远。其子光王李琚因武惠妃设计,被废为庶人并遭杀害。而心存不良的武惠妃,也于

  • 秦始皇不立太子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太子

    历史上,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建立大秦帝国,然而仅到了秦二世就改朝换代,令人唏嘘不已。秦朝灭亡的原因不言而喻,除了秦法严苛、过度压榨百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朝没有立太子,史学家普遍认为假如秦始皇早立扶苏为太子,秦朝大概率就是另一种命运了。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秦始皇过于

  • 扶苏的妻子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

    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后世一般称他为公子扶苏,从秦始皇的表现来看,他对这个大儿子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他所有的儿子当中,只有扶苏一个人拥有成为太子的资历,说明他的确是将扶苏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另一方面又因为扶苏治国理念与自己不同,认为他缺乏果断的决心,而把他派往军磨炼。尽管也可能偏爱小儿子胡亥,但最终